心脏发生病变的疾病总称
不同类型的心脏病表现不同,轻重不一,常见症状为心悸、胸闷、胸痛等
心脏结构受损或功能异常引起
主要有药物治疗、内科介入、外科手术治疗
定义
心脏病是心脏发生病变的疾病总称,是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疾病,由心脏结构受损或功能异常引起。
分型
按病因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出生时就存在心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心脏病,是由于胎儿时期心血管系统发育异常或发育障碍以及出生后应当退化的组织未能退化所造成,也称先天性心脏畸形。
后天性心脏病
后天性心脏病是相对于先心病,对获得性因素导致的心脏病的总称,指因非发育性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
先天性心脏病可根据有无分流进行分类
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
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等,由于体循环压力高于肺循环,故血液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青紫。
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
如法洛四联症、大动脉换位和
三尖瓣闭锁等,由于右侧前向血流梗阻或大血管连接异常,右心大量静脉血流入体循环,出现持续性青紫。
无分流型(无青紫型)
如
肺动脉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缩窄等,即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或分流。
发病情况
尚无患病率统计数据。
致病原因
家族遗传疾病
单基因的遗传缺陷,如Holt-Oram综合征与TBX5基因突变相关。
先天发育缺陷
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孕妇接触放射线、有机化学物质、服用药物(抗癌药、抗癫痫药等)。
其他情况,如母亲缺乏叶酸、宫内缺氧等,均可能与发病有关。
感染因素
一些容易累及心脏病变的感染会直接破坏心脏功能或结构,造成心脏病。如特定
链球菌感染导致
风湿性心脏病,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引发心肌炎等。
其他诱发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增厚,进而引起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高血脂、高血糖,血脂、血糖水平过高会增加血管形成斑块和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诱发心脏病。
年龄,衰老会增加动脉受损、狭窄,心肌薄弱、增厚的风险。
性别,男性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但绝经后妇女患心脏病的风险也会升高。
药物或特殊治疗,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或糖皮质激素或放化疗会增加诱发心脏病的风险。
不良的生活习惯,高脂、高盐、高糖饮食,缺乏运动、酗酒、吸食毒品、肥胖等会诱发代谢失衡,影响血管正常。
吸烟或吸二手烟,烟草中的
尼古丁会收缩血管,一氧化碳会损坏血管内壁。
发病机制
不同类型的心脏病发病机制不一样,常见的心脏病发病机制如下。
先天性心脏病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在母体妊娠早期(5~8周),即胚胎的心脏大血管形成期间,母体患病毒性疾病,宫内缺氧,服用有致畸形作用的药物或母体患有糖尿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饮酒、接受放射线辐射等,影响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均可导致胎儿心脏血管发生畸形。
另外,先天性心脏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不少单基因或多基因
遗传性疾病常伴有心血管畸形。
后天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体循环血压增高,左心室后负荷增加,为克服射血阻力,增加心肌收缩力,室间隔及左室游离壁代偿性增厚,左室顺应性减低,进而导致左房增大。
肺源性心脏病
由于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所致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疾病引发
肺动脉高压,继而引起右心室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的狭窄,或斑块破裂时形成血栓,最后导致冠脉发生堵塞或者严重的狭窄,引起冠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的缺血缺氧。
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主要的原因就是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反应。链球菌感染以后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到心脏瓣膜,引起瓣膜的损害,可以造成瓣膜的狭窄或关闭不全。
主要症状
心脏病的临床症状取决于心脏功能受损的程度和病情发展阶段,一些比较常见的心脏病相关症状包括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会伴随手脚肿胀、晕厥等症状。
常见症状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指心跳异常,如跳动太快,太慢或不规则;表现为心慌、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头昏甚至昏厥。
心功能减弱
当发生心脏泵血功能减弱时,患者会有头晕乏力、心慌心悸、活动耐力降低的症状,重者血压下降甚至昏倒。
心肌缺血
因动脉狭窄导致
心肌缺血的患者,往往出现心绞痛,严重时导致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表现为腹痛和食欲下降、尿少水肿、胸闷气短,部分患者还会发生夜间呼吸困难、
咳粉红色泡沫痰。
伴随症状
晕倒,心脏不能有效的将血液泵入全身,会导致缺血缺氧,引起晕倒。
手足肿胀,血液淤积在肢端,会引起手足肿胀。
咳嗽,血液淤积在肺脏会引起咳嗽,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
体型矮小,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因喂养不佳等会导致
发育迟缓。
常见心脏病的典型症状。
先天性心脏病
患儿多生长迟缓、消瘦、喂养困难,活动后乏力、气短、多汗,易患
反复呼吸道感染,易导致
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患者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会突然感觉心前区阵发性胸闷、胸痛,伴随胸痛向其他部位放射,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经休息或含服
硝酸甘油会好转。
风湿性心脏病
患者易疲惫、胸部疼痛、心律不齐、活动后气促,伴有关节病变者可能出现关节肿痛,晚期
肺动脉高压时出现咳嗽、咳泡沫痰、咳血、声嘶等症状。
肺源性心脏病
主要表现为咳嗽、
咳痰、呼吸急促、心悸、胸痛、乏力。重者出现呼吸困难且夜间加重、发绀、多汗、日间嗜睡、精神萎靡、
认知障碍、双臂不自主颤抖等。
并发症
心脏骤停
导致各种心律失常,严重恶性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表现为呼吸和意识丧失,如果不立即抢救,会导致猝死。
肺炎
先天性心脏病常影响肺部血液循环,导致肺炎,尤其是小儿肺炎,表现为呼吸费力、
呛咳。
脑血栓及脑脓肿
法洛四联症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患者长期缺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稠,流速慢,易在脑血管形成血栓,若引起细菌感染则形成
脑脓肿,表现为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偏瘫等。
就医科室
心血管内科
若出现心慌、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任何不适症状,建议到心血管内科及时就诊。
急诊科
突发严重胸痛、或持续胸痛不能缓解、呼吸困难等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出现休克、意识丧失、呼吸及心跳停止情况,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同时对患者进行
心肺复苏抢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部分轻度心脏病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检查时可发现
心电图或心脏彩超的异常。
多数心脏病患者伴有基础疾病或心脏病家族史,需详细与医生交流病史,方便医生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
发育迟缓、胸闷、胸痛、心悸、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
症状的诱发和缓解因素是什么?
一天中这些症状大概出现几次?持续多久?
是否有咳嗽、晕倒、消化不良、腹痛、双下肢水肿?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母亲孕期是否患感染等疾病或接触有害物质?
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是否有高血压、风湿热、甲亢等基础疾病史?
近期服用哪些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超声心动图
X线检查
CT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例如
奎尼丁、
普鲁卡因酰胺、吡二丙胺等。
抗微生物药物,例如红霉素、康唑类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等。
诊断依据
病史
高血压、肺部疾病、内分泌疾病、
遗传代谢病等基础疾病史。
临床表现
不同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心脏功能受损的程度和病情发展阶段,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晕、乏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伴随手脚肿胀、晕厥等症状。
心电图检查
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可检查心律及心脏结构是否出现异常。此外,24小时
动态心电图或运动负荷试验可监测到心脏出现的异常情况,可以更准确判断是否有心脏病。
影像学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狭窄程度,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胸部X光可显示
心脏扩大并有心缘局部膨出或边缘不自然。
心脏超声可以显示心脏结构、心腔大小、心脏收缩舒张能力。
同位素检查显示左室形态及室壁运动功能提供客观依据。
心脏CT与心脏MRI了解心脏结构与心脏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
脑钠肽水平可反映心衰程度;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大小及形态等,来反映血细胞状态以及全身炎症状态。
病原体检测
检查患者是否有细菌、病毒感染史,进一步明确是否是感染导致的心脏病。
病理检查
可获取患者病变的组织进行心肌病理检查,来明确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
鉴别诊断
肺栓塞
心脏病和
肺栓塞均可能出现胸痛、下肢水肿等情况,心脏病患者多有心脏相关疾病史,心脏相关影像学检查异常,
心肌酶谱及心梗三联或见异常,肺栓塞通常伴有咳血、呼吸困难等特征表现,查体出现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颈动脉颈静脉充盈,
肝大等表现,故可鉴别。
大叶性肺炎
心脏病和
大叶性肺炎均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大叶性肺炎常伴有咳嗽、
咳痰,胸部CT提示
肺部感染性病变,故可鉴别。
治疗目的:积极治疗缓解疾病进展,保证生存质量。
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心脏病的具体类型、患者的症状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在综合评估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心脏病是一大类疾病,不同疾病的药物治疗不同,以下列举常用的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对心、肾、脑等器官有保护作用,且能减轻心肌肥厚,可改善或逆转心血管病理性重构。主要适用于
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请。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如果病人不能耐受ACEI,可考虑给予ARB。主要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
β受体拮抗剂
对心绞痛、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等均有治疗作用。
扩血管药
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心脏供血。适用于心力衰竭、心绞痛等。
利尿剂
多用于抗心衰治疗。
α受体拮抗剂
正性肌力药物
主要用以抗心衰和抗休克治疗。
调脂类药物
可以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稳定斑块。
抗心律失常药物
用以消除和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钙通道阻滞剂
多用来治疗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抗栓药物
用来溶解血栓,预防
血栓形成,进而保证心脏血液流通。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
主要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这是治疗心脏病最常用的介入手段。医生在腿部或腕部大血管插入导管,进入冠脉病变部位用球囊扩张狭窄血管后,可放入金属支架,以此来疏通阻塞的冠状动脉。
射频消融术
用于消除心律失常,经动脉或静脉将电极送入导致心律失常的心脏病变部位,释放射频电流以破坏组织,使导致心律失常的病变部位坏死,从而治疗心律失常。
植入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用于刺激心脏收缩,使心脏跳动;分为单腔起搏器、
双腔起搏器以及三腔起搏器。
缺损封堵术
通过介入的方式封堵缺损,瓣膜植入或修补,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和
心脏瓣膜病患者。
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心脏病患者。
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俗称搭桥)、心脏瓣膜修补或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正和封堵术、心包切除术和
心脏移植等。
治愈情况
仅有少数先天性心脏病可自然恢复,轻微的畸形(
房间隔缺损、单纯
肺动脉瓣狭窄)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可终身不需治疗。
严重的畸形先天性心脏病(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或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在出生后必须立即手术,否则患儿将无法生存。
后天性心脏病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改善饮食、坚持服药、积极手术等方式,延缓疾病进展,预后良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原则为低盐低脂饮食。
同时摄入足够量的优质的蛋白,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
不宜过饱食,避免暴饮暴食。
如果合并糖尿病,还需要控制主食的摄入量。
生活习惯管理
戒烟、戒酒。
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
避免压力过大、情绪紧张,张弛有度。
肥胖人群应进行适当的和有规律的运动,科学减重。正常体重的人群也需定期运动控制体重。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避免做剧烈的运动。
心情管理
积极调整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特殊管理
监测血压、心率,出现较明显的波动需及时就医。
积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使其控制在正常范围。
规范用药,谨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换药或加减药量。
定期复诊,定期到医院复诊,监测各项指标恢复情况。
建议心绞痛患者随身携带
硝酸甘油,当出现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等疑似心绞痛症状时,应立刻休息,并快速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应立即拨打120前往医院就诊。
预防
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
孕妇在怀孕期避免接触有毒物质、放射线,可以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
对于遗传导致的先天性心脏病,只能通过产前检查来预测。
后天性心脏病的预防
戒烟、戒酒。
保持健康饮食。
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劳累、情绪激动等。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若存在其他慢性病,应积极控制好基础疾病以减少对心血管的损伤。
如果经常出现阵发性胸闷、胸痛,建议尽快就医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