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总称
症状包括心悸、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
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
预后取决于各类型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
定义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血管疾病是心脏和血管疾病的总称,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的重要疾病。
分型
指心脏血管出现病变引起的相关疾病,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动脉内膜的损伤、血脂沉积等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脏中负责“心脏起搏”的结构出现了异常,导致心脏失去正常的跳动节律。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心脏功能障碍。
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自然死亡。心源性猝死表现为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发病情况
在我国和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第一位。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中国心血管疾病现患病人数为3.3亿,其中高血压2.45亿,冠心病1139万,
心房颤动487万,心力衰竭890万。
致病原因
血管壁因素
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和钩端螺旋体等病因所致的动脉炎。
先天性血管病(如
动脉瘤、
血管畸形和先天性狭窄)和各种原因(如外伤、心脏手术、插入导管、穿刺等)所致的
血管损伤。
药物、毒物所致的血管病损等。
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因素
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的急骤波动,以及心功能障碍、传导阻滞、风湿性或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特别是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都容易导致心血管病变。
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因素
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凝固性增加,如
高脂血症、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高黏血症导致的凝血机制异常。
高危因素
高血压
高血脂
糖尿病
慢性肾脏病
代谢综合征
空气污染
遗传因素
主要症状
胸闷胸痛
表现为胸部的压迫感或紧缩感,好像有石块压住胸口或卡住脖子,有些患者可出现左侧牙痛、左手臂痛等状况。
心悸
表现为心慌,自己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脏跳动,主要是由心脏病变出现心律失常导致。
呼吸困难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功能受损后,可出现全身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具体表现为体力不如从前,气短,感觉空气不足,甚至需要坐着呼吸才能好转。夜晚睡觉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提示可能已经存在
心力衰竭。
双下肢水肿
患者心脏功能变差后,双侧的脚踝会出现水肿,用手指按压脚踝处会出现明显凹陷,医学上称为“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提示出现心力衰竭的可能。
其他常见表现
体征
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可有不同的体征,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体征如下。
触诊,可发现心尖搏动异常、
震颤、心包摩擦感、毛细血管搏动、静脉充盈或异常搏动、脉搏的异常变化、肝颈
反流征、肝脾大、下肢水肿等。
叩诊,心浊音界可有增大。
并发症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
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需要,导致身体各器官出现相应的症状。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会导致心肌局部缺血坏死。
心律失常
这是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危险系数最高的并发症。
肾功能衰竭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还会诱发肾功能衰竭,伴随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或无尿、肢体水肿、脱水等,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死亡。
就医科室
急诊科
突发严重胸痛、或持续胸痛不能缓解、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等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出现休克、意识丧失、昏迷等,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往医院抢救。
心血管内科
体检时提示心血管异常,或日常生活中出现心慌、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任何不适症状,建议到心血管内科及时就诊。
胸外科
部分心血管疾病仅仅予以药物不能控制病情,且无法通过心内科介入手段进行治疗,这就需要通过胸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比如血管病变较为严重的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可通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就是俗称的“搭桥手术”进行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部分轻度心血管疾病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检查时可发现
心电图、心脏彩超的异常。
对于一些疾病发病后症状可自行消失,如阵发性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就诊时可能已无明显临床症状,需告知医生详细病史。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病时身体哪个部位不适,有无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水肿、晕厥、咳嗽等状况
发作时情况,比如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有无其他部位疼痛、疼痛持续时间、休息后疼痛是否得到缓解、服用药物后疼痛是否得到缓解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是否吸烟、大量饮酒,每餐是否是大鱼大肉?
有无到其他医院或诊所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服用了什么药物,病情有无好转?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超声心动图
心脏彩超
冠状动脉造影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降糖药,例如二甲双胍、阿卡波糖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不同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心脏功能受损的程度和病情发展阶段。
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气短、
端坐呼吸、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的压迫性或紧缩性疼痛、胸闷不适、水肿、发绀、晕厥、咳嗽
咯血、上腹痛、左后背痛、左手臂痛等。
体征
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可有不同的体征,常见的
心脑血管疾病体征如下。
视诊,可发现呼吸急促、端坐呼吸、发绀、皮肤苍白、
颈静脉怒张、水肿等。
触诊,可发现心尖搏动异常、
震颤、心包摩擦感、毛细血管搏动、静脉充盈或异常搏动、脉搏的异常变化、肝颈
反流征、肝脾大、下肢水肿等。
叩诊,心浊音界可有增大。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生化全套,作用是判断肝肾功能是否损伤,同时还可判断有无
高脂血症、血糖是否升高等。
凝血,目的是观察患者凝血功能,为药物治疗提供准备。
B型脑钠肽,作用是判断有没有出现心功能降低,或者
心力衰竭。
血浆
D-二聚体,目的是帮助判断有无血栓、栓塞形成。
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心脏病患者多数会出现心电图改变,本检查作用是协助诊断、评估病情。
胸部X线:作用是观察心脏及大血管的大小、位置等。
超声心动图:作用是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且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的检查。
冠脉CTA检查:作用是通过CT扫描冠脉血管,明确是否存在冠脉病变。相对于冠脉造影,该检查具有无创伤、风险小、价格较低等优点,但准确率低于冠脉造影,部分患者做了冠脉CTA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因此,该检查可作为疑似冠心病人群的筛查性检查手段。
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医学上称为“金标准”)。作用是明确血管有无
血栓形成,血管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
多普勒超声:运用多普勒超声原理在皮肤做无创伤性的血流测定。
鉴别诊断
神经官能症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出现心慌、胸闷、偏身
感觉障碍等表现,但实验室及影像学相关检查无异常,故可鉴别。
抑郁焦虑
部分抑郁、焦虑患者可能出现躯体功能障碍,表现为心慌、胸闷、行为能力减弱等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该部分患者实验室及影像学相关检查无异常,抑郁、焦虑评估异常,故可鉴别。
治疗目的:应根据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的具体类型、患者的症状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在综合评估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关键在于预防,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降压药
作用是降低血压。高血压患者,如果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仍不能很好的控制血压的话,则需要考虑服用降压药物。
降糖药
作用是降低血糖。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糖。
降脂药
作用是降低血脂,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对于
高脂血症患者,需要进行降脂治疗。
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脑卒中的患者,即使血脂正常,如果既往没有过敏及肝功能损伤等禁忌,也要使用他汀类药物。
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冠心病、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作用是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抗凝治疗
作用是防止
血栓形成,对于高栓塞风险的患者(如老年人、
肿瘤患者、长期卧床等),需要使用抗凝药物。
常用药物有低分子
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酯、
利伐沙班等。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为患者选择相应的药物。
静脉溶栓
是目前最主要的恢复血流措施,rtPA和
尿激酶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
介入治疗
作用是恢复心脏的血液供给。这是抢救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手段。
外科手术
对于不适于介入手术治疗的严重冠心病患者,可进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俗称搭桥)手术。作用是恢复冠脉血流,改善患者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延长寿命。
治愈情况
心血管疾病包含的疾病种类较多,轻重不一,预后受年龄、伴发基础疾病、是否出现合并症等多种因素影响。
心血管疾病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改善饮食、坚持服药、介入治疗、积极手术等方式,可以有效延缓疾病进展,保证生活质量,预后较好。
未经控制的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活动力减退等症状,对工作生活产生影响,长期未经控制可能出现心、脑、肾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原则为低盐低脂饮食。
可以多吃绿色蔬菜及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竹笋类,根茎类;多食用新鲜水果、和含钾食物,如香蕉、菠萝等。
蛋白质摄入应以鸡肉、鱼肉、牛肉为主,少吃猪肉、海鲜、动物内脏等。
不宜过饱食,避免暴饮暴食。
减少糖类摄入,不宜食用辛辣、油腻食物、油炸类食物。
如果合并糖尿病,还需要控制主食的摄入量。
生活习惯管理
戒烟、戒酒。
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
肥胖人群应进行适当的和有规律的运动,科学减重。正常体重的人群也需定期运动控制体重。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避免做剧烈的运动。
心情管理
积极调整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压力过大、情绪紧张,张弛有度。
特殊管理
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血压,可测量早晨起床时、中午以及睡前的血压数据并做好记录,不要擅自停药、换药。
服用降糖药物的患者需要监测血糖。在病情初期血糖波动较大时,要在早晨起床、三餐前后、睡觉前监测8次血糖;待血糖控制稳定后,可减少至每天监测3次血糖。如果血糖控制良好,最终可改为1周检测2次。当然,也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肝功能。
服用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要注意身体有无
瘀斑、有无牙龈出血、有无黑便及血便等症状。
病情监测
对于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可每天定时监测血压并记录。
可遵医嘱监测相关症状的发生频率及高发时间。
随诊复查
随诊复查的重要性
定期随诊复查能够判断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制定治疗计划。
复诊的时间
遵医嘱定期复诊。
日常如果出现严重的心慌、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时,建议立即就诊。
复诊时需要做的检查
化验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
心肌损伤标志物、脑钠肽等)、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冠脉造影检查等。
预防
对于父母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存在遗传风险,可进行定期体检,及早发现。
老年人群需要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潜在疾病或危险因素。推荐超过35岁的人群每年进行体检,尤其是要进行对高血压、糖尿病、
高脂血症等疾病的筛查。
对于已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坚持服用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低盐、低脂饮食。
戒烟、戒酒,避免吸入二手烟。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加强身体锻炼,控制体重。
减少动物脂肪、内脏的摄入。
适当放松,避免精神紧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