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扑与室颤为心室肌快而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乱颤
室扑与室颤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
由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理化损伤、其他严重疾病继发、遗传所引起
主要有电复律、人工复律、药物治疗等治疗方法
定义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简称室扑与室颤,为致死性心律失常。
室扑和室颤为心室肌快而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乱颤,其结果是心脏无排血,心音和脉搏消失,心、脑等器官和周围组织血液灌注停止,
阿-斯综合征发作和猝死。
室扑通常是室颤的前奏。
分类
心室扑动
心室扑动心电图呈正弦图形,波幅大而规则,QRS波呈单形性,频率150-300次/分(通常在200次/分以上),有时难与
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如未及时治疗,常会和
心室颤动持续存在,常在30秒后逐渐发展为全心停搏。
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
心电图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极不规则,无法辨别
QRS波群、
ST段与
T波,持续时间较短,如不及时抢救,一般电活动在数分钟内迅速消失。
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发性心室颤动,可由于舒张早期的
室性期前收缩落在T波上触发室性心动过速(R-on-T),然后演变成为心室颤动。
致病原因
心脏病变
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例如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病、
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与极快的心室率、以及
心力衰竭合并
电解质紊乱、
酸中毒等。
非心脏病变
外伤、严重缺氧、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中毒、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引起
QT间期延长与尖端扭转的药物也可引起。
遗传因素
当离子通道或调控通道的蛋白质发生基因突变时,其功能出现异常升高或降低导致心肌细胞除极或复极过程异常,从而延长或缩短动作电位时项而产生的致命性心律失常,称之为离子通道病。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许多排除了
器质性心脏病而反复发作不明原因的晕厥甚至心源性猝死的患者被证明存在基因变异。
发病机制
原发或继发性病变通过增加心肌电生理性质的固有异质性,易化折返和波裂。
病变区域和非病变区域之间的心肌膜电位差异导致区域间“边界电流”产生。
兴奋性和不应期的离散导致局部传导阻滞频繁发生。
这些病变还有可能导致整个心脏电活动随心脏节律变化而出现动态不稳定性增加。
临床症状
意识丧失、抽搐
即
阿-斯综合征,由于室扑或者室颤导致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
面色苍白或青紫
脉搏消失,心音听不到,血压为零。由于室扑或者室颤使
心输出量明显下降,甚至为零,故脉搏消失,心音听不到,血压为零,皮肤黏膜缺血缺氧而显苍白或者青紫。
胸痛、心悸
由于发生
心室扑动及
心室颤动前兆会有
心肌缺血、缺氧,部分患者可感受到心前区闷痛、心慌、憋闷感等不适。
呼吸困难
由于心室排量下降,全身组织缺氧导致呼吸频率增快,增加氧量而出现呼吸困难。
体征
听诊心音消失。
脉搏无法触及。
血压测不出。
并发症
心脏骤停
快速型
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患者可出现意识丧失、晕厥等症状。
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突然中断,10秒左右病人即可出现意识丧失,错过短暂黄金救治时段将发生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常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就医科室
急诊科
突发严重心悸、呼吸困难等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及心跳停止情况,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同时对患者进行
心肺复苏抢救。
心血管内科
常规体检,尤其是有心悸、头晕的表现,
动态心电图发生有短阵室扑、室颤发作,需要立即心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部分患者症状隐匿呈阵发性,检查时可未发现
心电图异常,但多数伴随有心脏器质性病变,可随时记录身体出现
心肌缺血,如心慌、心悸、胸闷等相关症状前的诱发因素,方便医生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胸闷、心悸?
症状的诱发和缓解因素是什么?
一天中这些症状大概出现几次?持续多久?
病史清单
是否有心脏病病史?
家族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是否在服用强心药、抗心律失常、抗精神失常、抗
肿瘤药物?
是否食用过含有乌头碱类的中草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心电图(包括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
超声心动图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例如
奎尼丁、
普鲁卡因酰胺、吡二丙胺等
抗微生物药物,例如红霉素、康唑类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等
疾病诊断
病史
心脏外伤、电击、中毒等理化因素病史。
临床表现
心悸、胸闷、气短。
头晕,甚至是晕厥。
呼吸困难。
心电图检查
心室扑动心电图表现
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幅度的波形,不能将QRS波与
ST段以及
T波区分,形态类似正弦波,频率为200~250次/分。
心室颤动心电图表现
QRS-T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极不规则的
心室颤动波,频率为250~500次/分钟。最初的颤动波常较粗大,以后逐渐变小,如抢救无效最终将变为等电位线,示心脏电活动停止。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以辅助进行原发疾病的诊断。
血常规
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血红蛋白浓度等情况。
可以为治疗做准备或排除其他疾病。
血生化
可以明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为治疗做准备,或排除其他疾病。
尿常规
可以为治疗做准备或排除其他疾病。
心肌损伤标志物
在发生心肌梗死以及心肌炎时会出现异常,用于确定诊断,并能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脑钠肽水平(BNP、NT-ProBNP)
是心衰诊断、患者管理、临床事件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指标。
未经治疗者若脑钠肽水平正常可基本排除心衰诊断,已接受治疗者脑钠肽水平高则提示预后差。
影像学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
可对冠心病进行明确诊断,但是需要在
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
可见冠脉血管狭窄或闭塞。
超声心动图
可用于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可能造成晕厥的原因。
心脏钆增强磁共振成像(CMR)
CMR可较为准确地判断存在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瘢痕的位置和数量。
还可以了解心脏的炎症情况,可判断心肌炎等疾病的心脏情况。
治疗目的:发生室扑与室颤后,需立即抢救,力争在数分钟内进行有效的
心肺复苏,否则时间过长脑缺血缺氧可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治疗原则: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立即行电复律。并在抢救成功后,需积极治疗导致室扑与室颤的原发病,积极改善心功能。
急救治疗
心肺复苏
一旦发生室颤,评估周围环境安全后,需立即判断患者
生命体征,即刻采取正确的心肺复苏术抢救病人,同时让周围人帮忙拨打120急救电话。
注意按压的位置、按压频率以及深度,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清理口鼻腔中异常分泌物,预防呕吐窒息。
需注意心肺复苏需要在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人员指导下进行,若患者存在自主心跳和呼吸,禁止行心肺复苏。
一般处置
医院或院前急救人员接诊后,需迅速给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
心脏电除颤
心脏电除颤是抢救室颤的重要措施。
室颤发作时心脏的有效机械收缩消失,血液循环处于停顿状态,必须立即实施电除颤。
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
抗休克药,主要应用于室颤及心脏停搏的抢救。
升压药
严重低血压时可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升压药物维持血压。
抗心律失常药物
体外电除颤无效时可静脉应用胺碘酮或
利多卡因提高电除颤的成功率。
其他药物
如
硫酸镁、
门冬氨酸钾镁等,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可一定程度上避免室扑与室颤反复发作。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室扑、室颤时,除立即电复律外,积极行冠脉造影术,开通梗死血管是关键。只有冠状动脉恢复血供,才能更有效的稳定心肌细胞膜电位,抑制交感点风暴的发生。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一种能识别并及时终止室扑与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电子装置。
ICD通过介入手术将电极放置于心脏内,当装置检测到心脏发生室扑与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时,就会及时放电,进行电除颤治疗,让心脏恢复正常的跳动节律。
ICD是目前预防室颤可能带来的心脏性猝死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ICD还具有抗心动过缓起搏、抗心动过速起搏等不同功能,可根据患者病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对于已经既往发生过室扑与室颤并可能复发的患者、
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有心衰症状合并心功能低下患者、有严重心律失常并有心脏骤停家族史的患者等猝死高风险患者可遵医嘱考虑ICD植入。
长期控制的药物治疗
对于存在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需长期使用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常与ICD联用。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联合ICD使用可预防结构性心脏病室扑与室颤再发。
临床研究证明,β受体阻滞剂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效应。
常用药物有索他洛尔等。
胺碘酮
可口服或静脉注射,长期应用有一定风险。
其他药物
包括美西律、多菲利特等,可对上述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进行治疗。
导管消融治疗
导管消融治疗是将消融导管电极置于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灶处,应用高能电流、激光、射频电流、细胞毒性物质、冷冻及超声等方法,使该区域心肌坏死或损坏。
导管消融可以阻断引起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消除异位兴奋灶,达到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的目的。
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
对于ICD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和药物治疗后仍反复发作恶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室速的患者,可遵医嘱酌情考虑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
心脏交感神经在心律失常的启动和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和关键的作用,研究发现切除交感神经可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颤的发生。
治愈情况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致死性心律失常,病情凶险。
不伴随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一年内复发率高达20%~30%。
危害性
心室扑动与颤动是临床上恶性心律失常之一,该疾病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
部分室颤无法逆转,发生后患者短时间内就会死亡。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原则为低盐低脂饮食。
可以多吃绿色蔬菜、新鲜水果、高钙和含钾食物,水果尽量选择糖分低、热量低的。
同时摄入足够量的优质的蛋白,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不宜过饱食。
如果合并糖尿病,还需要控制主食的摄入量。
生活习惯管理
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
避免压力过大,张弛有度。
肥胖人群应进行适当的和有规律的运动,科学减重。正常体重的人群也需定期运动控制体重。
避免感冒。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戒烟、戒酒。
心情管理
积极调整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特殊管理
监测血压、心率,出现较明显的波动需及时就医。
预防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没有有效预防方法,提倡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及对健康的积极态度,对预防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可以多吃绿色蔬菜、新鲜水果、高钙和含钾食物,水果尽量选择糖分低、热量低的。
同时摄入足够量的优质的蛋白,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
戒烟、戒酒。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定期体检,发现疾病积极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