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更多功能

心律失常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心律失常是心脏的节律、频率、电信号的起源和传导等出现异常的一类疾病
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
遗传、药物、疾病等因素易导致心律失常
部分患者无须治疗,症状严重者可进行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定义
正常情况下,心脏始终在有规律地进行收缩、舒张,以实现泵血功能。
当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电信号的起源和传导等出现异常时,即称为心律失常。
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壁内有特殊心肌纤维组成的传导系统,电信号通过心肌纤维传导,实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正常的心搏冲动起源于窦房结,传导路径为“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从而形成规律的心脏搏动。
分型和分类
按起源部位分类
室上性心律失常:起源在心室以上的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又可分为窦性、房性及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室的心律失常。
按心率快慢分类
按照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又称心动过速)和缓慢性(又称心动过缓)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心室发生快速、无规律或微弱规律的活动。患者脉搏、血压可迅速消失,如不及时治疗,3~5分钟内可致命。
心室扑动:简称室扑,是室颤发作前的表现。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心房激动频率达350~600次/分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是指心房肌连续不断快速、规律性地收缩和舒张。房内折返激动是心房扑动发生的主要基础。
折返性心律失常:指在心脏传导途径中,心搏信号在特定部位发生返回,未能正常向下传导的心律失常现象,常见有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
期前收缩:心脏正常有规律的跳动过程中,突然出现提前的异位搏动。
预激综合征:指在正常的心脏传统系统之外出现了其他传导旁路,导致心脏搏动信号在正常传导的过程中流向旁路,导致心脏节律出现紊乱。
患慢性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由于房室传导系统的不应期异常延长,电激动从心房向心室传播过程中传导延缓,或部分甚至全部不能下传的现象。
根据心电图表现及严重程度可分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按发作频率分类
偶发性心律失常:每分钟发生频率小于等于5次。
频发性心律失常:每分钟发生频率大于5次。
阵发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特殊情况,表现为骤发骤停。
按发病原因分类
生理性心律失常:不良情绪、饮用浓茶咖啡或长期进行运动及重体力劳动也可导致心律失常,无明显临床表现和器质性病变。
病理性心律失常:疾病、药物等因素引发的心律失常,通常有明显症状。
发病情况
目前尚无完整的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统计,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不同。
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
普通人群中,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病率为1%~4%,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在年龄小于11岁的儿童中,发病率小于1%;而在年龄大于75岁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达69%。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