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目前感染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可有发热、咳嗽、流涕、咽痛等表现
多采用对症治疗,必要时进行抗病毒等治疗
无症状、轻症者多可自愈,中型、重型或危重型须积极治疗
定义
新型
冠状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引起。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曾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于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其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与其他病毒一样,新型冠状病毒会发生不断的变异,某些变异会影响病毒生物学特性,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关切的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 VOC)有5个,分别为阿尔法(Alpha)、贝塔(Beta)、伽玛(Gamma)、德尔塔(Delta)和奥密克戎(Omicron)。
现在主要的流行株为奥密克戎,现有证据显示奥密克戎株传播力强于之前流行的阿尔法株和德尔塔株,致病力有所减弱,感染后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
截至目前,奥密克戎的5个亚型(BA.1、BA.2、BA.3、BA.4、BA.5)已经先后演变成系列子代亚分支709个,其中重组分支72个。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的持续传播,新的奥密克戎亚分支还会持续出现。
新型冠状病毒不能抵抗紫外线和热,56℃加热30分钟、75%
乙醇、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但
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可以通过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手卫生等方式减少感染。
分型
根据感染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无症状感染者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
无症状感染者
部分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咽痛等),也没有其他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
无症状感染者有两种情形:
感染者从新冠病毒核酸、抗原检测阳性直至检测结果转变为阴性时,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
疾病处于潜伏期,也就是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发病之间的这段时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多为2~4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
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又可进一步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具体内容可参照后文诊断标准。
轻型
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检查没有肺炎表现。
中型
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肺炎表现。
重型
临床症状较重,有气促、呼吸增快等表现,肺部影像学检查有明显进展等。
危重型
出现呼吸衰竭、休克、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重症医学科(ICU)监护治疗者。
发病情况
2020年1月,一种完全未知的冠状病毒成功完成分离和核酸测序工作,并初步被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0年1月11日,WHO将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英文名称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简称"COVID-19"。
2020年2月7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
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出新冠病毒的最新变异毒株,即奥密克戎变异株,并迅速在全世界传播。该变异株最早于2021年11月27日输入我国香港,12月9日首次在内地被检出。
根据WHO发布的通告,截至2023年01月01日,全球已报告超过6.56亿新冠确诊病例和660万死亡病例。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自2023年1月8日起,我国解除了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开始实施“乙类乙管”,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
致病原因
新型
冠状病毒感染具有传染性,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新冠病毒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可人传人,主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的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此外,目前观点认为,动物也会感染新冠病毒,但是传播给人的风险很低。而人可以将病毒传播给动物,尤其是在密切接触期间。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在感染后或者接种新冠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比起没有以下因素的人群,如果具有其中的一条或者几条,有更高的风险发展为重型或危重型。
年龄大于65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
患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疾病、肾脏疾病、
肿瘤等基础疾病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
肥胖者,即体重指数(BMI)≥30千克/米2。
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
重度吸烟者。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内复制,并释放入血,所有存在ACE2受体的细胞都有可能发生感染。
由于ACE2在肺部的肺泡细胞表面最丰富,所以肺是受新冠病毒感染最严重的器官,其他可能被感染的组织器官还有心脏、肝脏、胆囊、肾脏、睾丸、鼻咽、胃、肠、唾液腺等。
病毒感染可引起免疫系统反应,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帮助清除病毒,但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过度免疫反应,分泌大量炎症相关因子,又称“细胞因子风暴”,可造成多器官损伤,这是导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
新型
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多种多样,与毒株、个人体质、是否有基础疾病等都有关,有些仅表现为轻微症状,但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目前主要流行毒株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潜伏期多为2~4天,感染后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咽干、咽痛等。
常见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
咳痰、呼吸急促和发烧等呼吸系统症状最为常见。
其中,发烧和咳嗽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成年人最普遍的症状。
肌肉骨骼症状群
包括肌肉和关节疼痛、头痛和疲劳。
消化系统症状
可有腹痛、呕吐和腹泻。
无症状
有多项研究表明,高达40%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可没有症状。
其他
感染者可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有时也可作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即最早出现的症状。
特别关注
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表现
目前奥密克戎毒株为主要的流行毒株,以BA.5.2、BF.7占比较多,感染后可出现咳嗽、流鼻涕/鼻塞、疲劳/嗜睡、咽痛、咽干、头痛、发烧等症状。
目前XBB毒株非常受到关注,我国也监测到了XBB的输入病例和本土病例,感染者可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从现有的报道和研究来看,并没有观察到感染XBB系列变异株的重症和死亡病例增加,也就是说它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增加。
有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与感染其他毒株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导致的味觉和嗅觉的丧失症状明显减少。
还有相关研究显示,感染奥密克戎后可导致盗汗症状,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特殊人群感染表现
孕产妇
症状与同龄成年人相近,但更容易发展成重型或危重型。
儿童
儿童感染后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
高热相对多见,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
极少数表现为多系统炎症综合征,出现发热伴
皮疹、休克等症状,一旦出现,病情可在短期内迅速恶化。
老年人
老年人易存在基础疾病,在感染后更容易发展成重型或危重型。
有研究显示,呼吸急促在老年患者中可能更常见,而发热、咳嗽等典型症状可能不明显。
并发症
感染后轻症患者多可自愈,而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相关并发症,影响预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常见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呼吸费力,严重者可有嘴唇和指甲发紫(发绀)、胸闷、头晕、
黑矇、大汗、晕厥等症状。
休克
主要表现为
意识障碍(如焦虑不安、反应迟钝或神志不清)、脉搏快或不能触及、四肢湿冷、皮肤花纹、黏膜苍白或发绀、少尿或无尿、血压下降等。
代谢性酸中毒
虚弱无力、食欲缺乏、呕吐、呼吸深长,严重者可血压下降、
心力衰竭或昏迷。
凝血功能障碍
出现不同部位出血的表现。
多器官功能衰竭
出现不同器官衰竭的表现,如急性心衰可出现气促、皮肤黏膜发绀;脑功能障碍可出现昏迷、一过性抽搐、肢体瘫痪以及瞳孔、呼吸的改变等。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549
新冠病毒感染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目前感染后以无症状及轻症患者为主,多可自行进行居家自我照护及对症药物治疗,中型、重型、危重型病例需要就医进一步诊治。
感染内科
用药后症状无改善,如应用3天退热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咳黄痰等,建议就诊于感染内科。
呼吸内科
出现上述症状时,也可于呼吸内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下述情况,建议及时急诊科就医,儿童、孕妇也可分别于儿科、产科就诊。
呼吸困难或气促、抽搐、低血压。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
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
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
重症医学科(ICU)
接诊过程中,如遇患者病情危重,由医生评估后,可能会收入重症医学科进行后续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记录症状的发生情况,以便给医生提供更多信息。
可能需要拍摄胸部X线片或胸部CT,故应避免穿着含金属材质的衣物,已怀孕或准备怀孕者须及时告知医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咳嗽?干咳还是有痰?
嗅觉、味觉有无减退?
有憋气或呼吸困难吗?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病史清单
是否吸烟?多少年了?每天多少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血生化、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病毒药物:奈玛特韦/
利托那韦、阿兹夫定、莫诺拉韦胶囊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549
新冠病毒感染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发病前可无特殊病史,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新型
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接触史,或去过感染者去过的场所。
临床表现
感染后的表现与感染毒株的种类、病毒数量等相关,可有发热、乏力、咳嗽、咽干、咽痛、腹泻、嗅觉或味觉减退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根据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变化,了解感染情况。
早期可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血常规要抽静脉血,不需要空腹。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可以反映体内炎症情况,大多数都可出现升高。
红细胞沉降率
血生化检查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可感染多个器官,需要通过抽血检查了解体内重要器官的情况。具体检查项目如下。
血生化检查要求空腹,需要按照要求前一天晚8点后开始禁食、禁水。
血清学检查
发病1周内阳性率都比较低。
恢复期IgG抗体水平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
病原学检查
从新冠疫情以来,我国就一直开展着新冠病毒不同分支的监测工作,如BF.7、XBB等,但多用于明确流行病学情况、科学研究等,一般多采用下述方法明确疾病诊断。
病毒核酸检查
采集鼻咽拭子、痰液、尿液、气道抽取物、血液、粪便、尿液等作为样本,检查其中是否有病毒核酸。
如果为阳性结果,则明确有感染。
检查结果也可能会受到采集过程、检测试剂等因素影响。
一般来说,痰液、气道抽取物等下呼吸道样本的检查结果更加准确。
病毒抗原检测
通过采集鼻咽拭子进行检查,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根据试剂说明书,等待一定时间后进行结果判读。
阳性结果:“C”和“T”处均显示出红色或紫色条带,“T”处条带颜色可深可浅,均为阳性结果。
阴性结果:“C”处显示出红色或紫色条带,“T”处未显示条带。
无效结果:“C”处未显示出红色或紫色条带,无论“T”处是否显示条带。结果无效,需重新取试纸条重测。
病毒培养分离
从呼吸道标本、粪便标本等可分离、培养获得新冠病毒。
影像学检查
CT可用以了解肺部的炎症程度和炎症的动态变化。多表现为多发小
斑片影、间质水肿、磨砂毛玻璃影、肺实变等。
诊断标准
确诊病例
有发热、咳嗽、咽干、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临床表现,并具备以下一种或以上检查结果者,可诊断为确诊病例。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新冠病毒分离、培养阳性。
恢复期新冠病毒特异性IgG 抗体水平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
确诊后分型诊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可以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细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用于更进一步地指导治疗,具体分型诊断依据如下。
轻型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如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
中型
持续
高热>3天和/或咳嗽、气促等,但呼吸频率<30次/分、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影像学可见特征性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表现。
重型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且不能以新冠病毒感染以外其他原因解释。
出现气促,呼吸频率(RR)≥30 次/分。
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动脉血氧分压(PaO
2)/吸氧浓度(FiO
2)≤300 mmHg;高海拔(海拔超过1000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PaO
2/FiO
2进行校正:PaO
2/FiO
2 ×[760/大气压(mmHg)]。
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者。
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超高热或持续高热超过3天。
出现气促(<2 月龄,RR≥60 次/分;2~12 月龄,RR≥50 次/分;1~5 岁,RR≥40 次/分;>5 岁,RR≥30 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
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
出现休克。
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重症医学科(ICU)监护治疗。
鉴别诊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与其他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鉴别。
主要的鉴别方法是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即采集样本,检测患者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和核酸;必要时也可针对其他病原体进行检测。
治疗目的:治愈感染,预防并发症。
治疗原则:无症状感染者无需治疗,轻、中型患者多采用对症药物治疗,如病情加重,还需要进行抗病毒药物等治疗,必要时进行呼吸支持、循环支持、
血液净化治疗等。
轻型、中型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证充分热量。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如有缺氧情况,经医生评估后可进行居家鼻导管吸氧。
对症治疗
轻型、中型患者出现症状时可选择对症用药以缓解症状,但切记不可随意加大药物剂量,并且同种功效药物不要自行叠加使用、混用,如果症状未能好转甚至逐渐加重,需及时就诊于正规医院。
退热
如体温高于38.5℃、全身症状明显者,可服用退热药物治疗,如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
38.5℃以下者可用退热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
服药时要注意对乙酰氨基酚需间隔4~6小时服用, 每天不超过4次;布洛芬,需间隔6~8小时,每天不超过4次。
止咳化痰
需注意,咳痰较多时,不建议盲目应用止咳药物,以免堵塞气道。
其他
如有咽痛咽干,可以选择华素片、
六神丸、西瓜霜含片等。
抗病毒治疗
需要由医生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且需注意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
适用人群: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
用法用量:两种药同时服用,每12小时一次,连续服用5天。
注意事项:不可以与哌替啶、
雷诺嗪等高度依赖CYP3A进行清除且药物血浆浓度升高会导致严重和/或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的药物联合使用。对本品中的活性成份或任何辅料过敏的患者禁用。
阿兹夫定片
适用人群:治疗中型新冠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
用法用量:空腹整片吞服,每次5mg,每日1次,疗程最多不超过14天。
注意事项: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中重度肝、肾功能损伤患者慎用。
莫诺拉韦胶囊
适用人群: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
用法用量:本品800毫克,每12小时口服1次,连续服用5天。
注意事项: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
单克隆抗体
主要为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
适用人群:联合用于治疗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千克)患者。
用法用量:经生理盐水分别稀释后,经静脉序贯输注给药,缓慢静脉滴注(不高于4ml/min),两种药之间使用生理盐水100ml冲管。
注意事项:在输注期间要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监测,并在输注完成后对患者进行至少1小时的观察。
静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
适用人群: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高危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用法:静脉输注,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次日可再次输注,总次数不超过5次。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
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其他治疗
需由医生进行评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细菌药物、糖皮质激素、抗凝治疗。
重型、危重型
重型、危重型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还需要进行如下治疗。
免疫治疗
糖皮质激素
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可酌情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
托珠单抗
为白细胞介素 6(IL-6)抑制剂,对于重型、危重型且实验室检测IL-6水平升高者可试用。
用药过程中需注意是否发生过敏反应,有结核等活动性感染者禁用。
抗凝治疗
用于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中型患者,以及重型和危重型患者。
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
肝素或普通肝素。
支持治疗
重型、危重型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呼吸支持
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必要时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
氧疗
重型应接受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并及时评估呼吸窘迫和(或)
低氧血症是否缓解。
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机械通气
当重型或危重型接受标准氧疗后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无法缓解时,可考虑使用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通气。
其他
应进行密切监测,若短时间(1~2小时)内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
根据气道分泌物情况,选择密闭式吸痰,必要时行
支气管镜检查,采取相应治疗。
有创机械通气采取小潮气量和低吸气压力“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
必要时采取俯卧位通气、肺复张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等。
血液净化治疗
危重型可合并
急性肾损伤,可能需要肾替代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同时,也要积极查明病因。
循环支持
危重型合并休克,需要循环支持。
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如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特别关注
儿童
儿童患者需要在儿科医生指导下用药,注意用药剂量及疗程,对于以下特殊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处理。
急性喉炎或喉气管炎
首先应评估
上气道梗阻和缺氧程度,有缺氧者予以吸氧,同时应保持环境空气湿润,避免烦躁和哭闹。药物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
气道梗阻严重者应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维持气道通畅。
喘息、肺部哮鸣音
痰液黏稠者可加用N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
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需要尽早抗炎、纠正休克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脏器功能支持。
主要使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妊娠妇女
轻、中型妊娠患者需要在产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重型或危重型妊娠患者应多学科评估继续妊娠的风险,必要时终止妊娠,剖宫产为首选。
老年人
老年人易存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感染后更容易发展成重型或危重型,发病和死亡风险更高。
老年患者的治疗方法和年轻患者基本相同,但不能忽视对于基础疾病的治疗,同时也要更加关注药物使用情况,严格按照医生指导用药。
中医治疗
新型
冠状病毒感染在中医上属于“疫”病范畴,需要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辨证论治,并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或方剂治疗。
可使用藿香正气胶囊、
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
疏风解毒胶囊等中成药,也可能会使用清肺排毒汤、寒湿疫方、宣肺败毒方、化湿败毒方等中药方剂。
具体用法、用量等都需要专业中医师根据情况选择。
治愈情况
目前来看,经过有效合理的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可恢复健康;极少数病情危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新冠为自限性疾病,无症状、轻症者多可自愈,中型、重型或危重型患者存在肺部病变,须积极治疗。
有多个数据来源报道了不同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冠相关死亡率,但是这些数据可能包括了直接的由于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和间接的非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需要谨慎判断。
危害性
新型
冠状病毒感染可引起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重型、危重型患者还可出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
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影响预后,可增加死亡风险。
目前还未明确新冠是存在后遗症的,但是感染者在痊愈后可能会存在较长时间的味觉丧失、嗅觉丧失、记忆力减退、咳嗽等,有些学者把这些称为“长新冠”。
有研究表明,“长新冠”可能会对任何患者都产生长期影响,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但年龄越大、患有肥胖、一般健康状况不佳等人群更容易出现这些症状。
后遗症的严格意义是疾病造成的损害终身存在,目前来看,长新冠的症状会慢慢消失,具体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注意饮食卫生,将肉和蛋类彻底煮熟再食用,分餐或使用公筷。
每日食物种类均衡,主食可选择全谷类、杂豆类和薯类。
足够的蔬菜,约300~500克,其中深绿色蔬菜占一半以上;水果每日200~350克,约1~2个拳头大小的量。
保证300克液态奶的摄入,经常吃豆制品,适量吃坚果,每日约一掌心的量。
鱼、禽、蛋和瘦肉摄入要适量,每日约1个扑克盒大小,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
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
运动管理
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身体素质。
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运动增加身体各部肌力,改善平衡力和柔韧性。
也可根据个人习惯选择合适运动,如瑜伽、广播体操等。
生活管理
有条件的感染者可以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居住房间应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做好日常消毒,卫生间、马桶、墙壁、地面等勤擦拭,可用稀释的“84”消毒液消毒,衣物可在阳光下晾晒,紫外线消毒。
保证优质睡眠,保持规律的入睡和起床时间。
心理支持
保持良好心态,乐观面对疾病,患病期间可以通过手机等与家人、朋友等交流,减轻精神压力。
如果出现情绪低落或受某些不良情绪影响,可主动与信任的人倾诉获得心理支持,消除负面情绪,必要时可寻求心理专业人员支持。
病情监测
目前感染者以无症状和轻型病例为主,多采用居家自我照护,在居家过程中需注意监测以下内容。
每日进行2次健康监测,包括体温测量,记录有无咽干、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嗅觉和味觉改变、食欲有无明显下降等。
伴有原有基础疾病的感染者,需要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情况。
有高血压者需监测血压、心率或脉搏。
有糖尿病者要根据既往血糖情况监测血糖。
有慢阻肺者,要注意胸闷是否加重、活动后耐力是否下降,及有无嘴唇、指甲发紫发黑等缺氧症状。
如出现疾病症状加重,可通过自驾车、120救护车等方式,至相关医院进行治疗。
预防
进行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新型
冠状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并且可以降低重症感染风险。其次,日常还可以做到以下几点来减少感染发生风险。
不与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触。
室内勤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居家消毒应以清洁为主,消毒为辅,消毒并非必须用消毒剂,居家优先使用阳光暴晒等物理消毒方法。
注意手卫生,外出回家后、餐前便后、接触垃圾、抚摸动物后,及时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或皂液洗手。洗手时应用七步洗手法,洗手时间不少于30秒,或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免洗手液,揉搓时间不少于15秒。
疾病流行季节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合和人多集中的地方。如外出需要佩戴口罩,并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至少1米),避免不必要的密切接触。打喷嚏、咳嗽时,用手肘、纸巾等捂住口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