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感染有关的急性小脑功能异常
常表现为步态不稳、眼球震颤、发音含糊不清、肢体震颤等
发病与感染有关,常发生于病毒感染后
缺乏特效治疗,急性期以加强护理、保证营养和休息为主
定义
小脑非特异性炎症并不是规范的疾病名称,通常指
急性小脑炎或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本病主要见于儿童患者,患者发病前多有急性病毒或细菌感染等非特异性感染,发病后出现
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包括四肢活动不协调、
眼球震颤及说话含糊不清等,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炎症反应主要局限于小脑。
实际上,急性小脑炎、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并没有严格区分,很多时候会重叠使用或混用。目前较多使用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这一名称,本篇也将以此为主要内容。
非特异性炎症是与特异性炎症相对的概念。如果炎症有明确的病原体、形成特征性的病理改变,称为特异性炎症,如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结核、
结核性脑膜炎等。反之,非特异性炎症就是没有明确病原体、无特征性病理改变的炎症。
发病情况
本病可见于各年龄儿童,发病率至少是1/50万~1/10万,多见于1~4岁的儿童,是儿童发生
共济失调症状最常见的原因,男女发病概率均等。
成人尚无权威发病数据,仅见于一些个案报道。
致病原因
本病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没有家族遗传倾向,多数认为与急性感染有关。
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1周~3周发生过感染。
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为水痘,也可为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风疹、
流行性腮腺炎、EB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还可见于接种流感病毒疫苗、
乙肝疫苗和水痘疫苗接种的患者。
少数患者发病前无感染表现或先出现
共济失调表现,10~20天后再出现感染症状。
主要症状
前驱感染
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1周~3周表现为发热、咳嗽、腹泻、
皮疹等症状。
少数患者无前驱感染,在完全健康的基础上发生
共济失调。
病情发展多在数小时至1~2天内达高峰,持续数日至3周,少数进展较慢。
小脑性共济失调
本病以急性发作的小脑功能障碍症状为主。
姿势和步态改变
行走时两脚远离分开,蹒跚不稳,躯干摇晃,容易跌倒,貌似“醉酒”。
严重时不能行走、站立、独坐、抬头。
躯干症状重于四肢,下肢重于上肢。
部分患者可见头、躯干、四肢大幅度
震颤,运动时震颤更加明显。
运动不协调
辨距不良,不能精确完成触碰,常常动作幅度过大,超过目标。
意向性震颤,即用手去接近物体时,越接近物体,手的震颤越明显。
协同不能,不能完成精细运动,如使用筷子、写字等,可出现写字越写越大。
构音障碍
说话缓慢,言语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续、抑扬顿挫,忽快忽慢,像吟诵诗歌,或呈爆发式,不流利,重者不能说话。
眼球运动障碍
出现眼球运动异常,可为不自主的震颤、跳动、摆动或旋转,方向可以是左右、上下、无规则。
肌张力减低
四肢肌肉松弛,被动屈伸关节时阻力小,关节运动范围过大。
其他
少数患者可有低热、嗜睡、易激惹、头痛、畏光、呕吐或一过性肢体无力、僵硬等表现。
个别患者可出现头及上肢的
肌阵挛样动作,但不出现惊厥。
就医科室
小儿神经内科
儿童突然出现运动的笨拙和不协调、发音含混、头晕、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到儿科,最好是小儿神经内科就诊。成人患者可到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家长提供资料,包括1-3周前有无前驱感染史,如发热、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发疹史、疫苗接种史;饮食、服药情况、生活习惯;外伤史;既往是否曾出现类似症状;家族成员中有无类似表现;出生史及发育史有无特殊等。
家长应详细记录患儿不同症状(躯干、四肢及眼球运动、语言)出现的时间、顺序、变化情况等,发热的时间和温度,精神状态,头痛、呕吐次数和性状等,以供医生了解病情。
患者多有
步态不稳,不要勉强行走,并需要采取适当措施防止跌倒、意外伤害。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站立不稳,站立时向一侧倾倒?
是否行走时步态蹒跚,两脚远离分开,摇晃不定?
能否精确地接触到想接触的物体?
能否正常写字、使用筷子,是否出现越写越大的现象?
说话是否含糊不清,声音断续,抑扬顿挫吟诗样或呈爆发式?
是否有头晕伴恶心呕吐?
以上症状出现前是否有发热、咳嗽、腹泻?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有特殊药物(如抗癫痫药物等)、特殊食物(如蚕蛹、酒精等)服用史、有毒物质(如铅、铊等重金属等)接触史?
近期是否有感染史?
近期是否有疫苗接种史?
近期是否有发疹史?
近期是否有外伤史?
是否有肿瘤性疾病?
是否易发生反复感染?
是否合并有神经系统其他部位异常,如脑干功能异常、脊髓异常、锥体外系症状、周围神经病、视网膜病、耳聋、白内障、癫痫或智力低下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电解质等)、毒物监测(对有可疑中毒史者)或血药浓度测定(有抗癫痫药物服用史者)。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近期可能有感染史。
患者近期可能有疫苗接种史。
患者近期可能有发疹史。
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
步态不稳、
眼球震颤、发音含糊不清或言语混乱,可有呕吐、易激惹、
构音障碍或头痛。
查体
医生会观察患者站立,行走时的姿势步态,了解有无姿势和
步态异常。
指鼻试验:医生让患者用手指指尖接触医生伸出的手指,然后再返回去接触患者自己的鼻尖,用不同方向、速度反复进行,两侧比较,检查患者是否有辨距不良或
意向性震颤。
跟-膝-胫试验:患者仰卧位,上举一侧下肢,用足跟触及对侧膝盖,再沿胫骨前缘下移,观察下移时有无摇晃不稳。
快复轮替试验:患者用前臂快速旋前和旋后,或一手用手掌、手背连续交替拍打对侧手掌,观察有无动作笨拙。
医生可能会让患者写字,观察有无越写越大情况。
昂伯征(Romberg):即闭目难立征,患者双足并拢站立,双手向前平伸、闭目,医生观察患者此时有无站立不稳,向一侧或向后倾倒,可伴运动性
震颤,但睁闭眼变化不大。
应评估有无发热、持续剧烈头痛、神志改变、不对称和/或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无力或腱反射消失。
检查检验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电解质、甲状腺功能、B族维生素水平测定、病原学等,目的是了解有无感染、代谢等情况导致发病。
对可疑中毒的患者可进行血、尿或其他分泌物的毒物监测,如铅、铊等重金属浓度分析等。对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者应特别注意进行血药浓度测定,如苯妥英钠、
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
头颅影像学检查
常选做头颅CT或MRI,以排除出血、梗死、肿瘤、脓肿等后颅凹病变,特别是脑干、小脑或
第四脑室肿瘤。由于后颅凹一般被认为是CT检查的“盲区”,故首选头颅MRI检查,可发现小脑出现水肿、脱髓鞘改变。
CT/MRI检查时避免头颈部佩戴金属首饰或穿着带有金属纽扣拉链等的衣物。
如体内有起搏器、心脏支架等金属植入物时,要咨询医生能否做头颅MRI检查。
脑脊液检查
需要进行腰椎穿刺,留取脑脊液标本,进行化验,明确
颅内感染或炎症情况,进行鉴别诊断和指导确定治疗方案。
多数患者脑脊液无异常改变,少数可见
淋巴细胞轻度增加。
腰椎穿刺术是有创性检查,术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需排除其他可以引起急性
共济失调的疾病,包括颅内感染、中毒、先天性代谢异常、后颅窝病变等。
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患者共济失调发热时间长,伴有明显的全脑症状,如持续剧烈头痛、神志改变、肢体无力、失语等;脑脊液检查可确定病原体。
中毒引起的共济失调
中毒引起的共济失调患者有明确的毒物、特殊药物接触史。
血液、尿液进行毒物检测或血药浓度可有异常表现。脱离毒物、停用药物后症状可明显好转或消失。
先天性代谢异常引起的共济失调
先天性代谢异常引起的共济失调多间歇性、反复发生。患者可有相应家族史、代谢异常、智力低下等表现。
遗传代谢病筛查或特定基因检测可有异常表现。
后颅凹病变
后颅凹病变可有相应感染、外伤等病史。
颅内压增高等症状明显,可根据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目的:本病缺乏特效治疗,急性期以加强护理、保证营养和休息为主,防止跌倒、摔伤等意外。
治疗原则:以对症支持、护理为主,少数严重患者可短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或免疫球蛋白治疗。
支持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防止其因运动失调而致外伤。
注意补充营养和水分,如果存在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的情况,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输液的方式补充。
药物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部分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调节炎症状态。常用药物如甲强龙、
地塞米松等。
也可考虑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减轻对自身组织的损害。
确认为病毒感染导致发病者,可早期给予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无环鸟昔、
阿昔洛韦、
更昔洛韦等。
治愈情况
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行好转,乃至自愈。
典型过程为发病2~3周后症状缓解,持续10~12天,少数可持续数周无好转。
预后因素
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约90%的患者无须特定治疗即可在数周内症状完全缓解。
近10%患者症状持续数年,或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个别患者可以复发,一般为痊愈后数月或数年后因发热性疾病所致。复发患者常遗留智力低下等后遗症。
危害性
急性期患者常因
共济失调而致跌倒、受伤、发生意外伤害。
近10%患者症状持续数年,或留有不同程度的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躯干或肢体共济失调、言语功能障碍、智力低下或行为异常等,影响正常就学、社交及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
生活护理
均衡营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当增加食物中的优质蛋白质、
纤维素含量。
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鸡蛋、糙米、豆类、绿叶蔬菜等。
患者需专人看护,防止因站立、行走不稳跌倒而受伤。
急性期卧床休息时,可按摩患者四肢肌肉。恢复期应及早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活动时加强防护措施,防止跌倒受伤。
心理支持
患者及家属多有焦虑情绪,应注意自我调节,多学习疾病的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当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情况时,应及时向医务人员寻求帮助,必要时进行专业心理咨询。
病情监测
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肢体活动情况,相关的化验室指标,头颅磁共振(MRI)等。
复查和随诊时间需要严格按照医生建议,通常1~2个月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3~6个月复查一次。
预防
本病以预防感染为主,常见措施如下:
儿童要按时接种国家规定的相关疫苗,平时要注意防止感染。
一旦出现急性上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症状,需及时治疗,避免拖延病情。
均衡营养,不挑食,不过度节食。
严格按医嘱用药,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