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检查

更多功能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检查
概述 检查流程 结果解读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检查是核医学的常用检查项目之一,通过使用放射性核素来检测骨组织的形态以及代谢情况
能对局部或全身的骨骼进行核医学影像检查,检测骨组织的形态或代谢是否存在异常
可以帮助筛查或诊断恶性骨肿瘤,还可发现骨折、无菌性坏死、骨髓炎、骨结核等
包括骨全身显像、局部骨平面显像、骨三相显像、骨断层显像、骨SPECT/CT显像、F18(氟)正电子骨显像
定义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检查是核医学的常用检查项目之一,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显像剂进入人体静脉,而后探测显像剂在骨骼内的分布情况,来对全身的骨骼进行核医学影像检查,检测骨组织的形态或代谢是否存在异常。
可以帮助筛查或诊断原发或继发性的恶性骨肿瘤,发现骨折及无菌性的骨坏死等。
分类
骨全身显像
骨全身显像是核医学显像检查的最常用方式之一。
通过放射性核素检查,了解全身骨组织的形态或代谢是否存在异常。
局部骨平面显像
局部骨显像是全身骨显像后为突出某一病变而采集的局部平面图像。
当全身骨显像怀疑因解剖结构重叠、深部病变或受邻近组织和器官的放射性干扰时,就可进行局部骨平面显像。
骨三相显像
骨三相显像可以观察骨骼血流相、血池相和延迟相,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更为客观的指标。
观察到病变部位动脉血流灌注、血量和骨盐代谢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一些骨骼疾病的诊断率和探讨其发病机制。
骨断层显像
骨断层显像是将采集后的数据经重建处理后,获得的骨骼横断层、矢状断层和冠状断层图像。
当全身骨显像怀疑因解剖结构重叠、深部病变或受邻近组织和器官的放射性干扰时,就可进行骨断层显像。
骨SPECT/CT显像
利用SPECT/CT的方法,对全身进行骨显像。
在SPECT的基础上加入了CT显像,对于病灶定位、定性诊断极具特殊优势,较SPECT显像,诊断准确性大大提高。
F18(氟)正电子骨显像
是将F18(氟)作为显像剂,用于全身或局部骨显像。
F18(氟)比传统的显像剂(99m Tc -MDP) 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血液清除速率更快,并且骨组织摄取分数更高,因此灵敏度和图像质量更高。
检查目的
检查继发性骨肿瘤或者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尤其是对继发性骨肿瘤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骨扫描还可以用于发现骨折、骨坏死等。
适用人群
有恶性肿瘤病史,早期寻找骨转移灶,治疗后随诊的人群。
不明原因的骨痛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的人群。
已知患有原发骨肿瘤,检查其他骨骼受累情况以及转移灶的人群。
临床怀疑骨折的人群。
早期诊断骨髓炎的人群。
临床怀疑代谢性骨病的人群。
临床怀疑缺血性骨坏死的人群。
需要骨活检定位的人群。
需要观察移植骨的血供和存活情况的人群。
需要探查、诊断骨或关节炎性病变和退行性病变的人群。
需要评价骨骼病变治疗后疗效的人群。
禁忌人群
绝对禁忌人群
骨显像剂可能会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因此,对于骨显像剂过敏者不能进行该检查。
相对禁忌人群
该检查对于大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因其存在一定放射性,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尽量避免选择该检查。
检查风险
因骨扫描使用放射性核素作为显像剂,有一定辐射风险,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国家放射防护标准中规定,正常人五年内每年所接受的平均辐射上限为20mSv,全身骨显像的一次骨扫描放射性剂量约为6mSv左右,对人体是相对安全的。
骨扫描所用的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非常短,它进入身体的量非常小,随着时间的流逝,留在体内的放射性元素很快就衰变掉了,并很快排出体外。
建议受检者为健康考虑,不要惧怕出现概率极小的检查风险,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
参考价格
与当地医院等级、地区等因素有关,骨扫描费用一般为300~1000元。
一般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检查项目。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