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检查是核医学的常用检查项目之一,通过使用放射性核素来检测骨组织的形态以及代谢情况
能对局部或全身的骨骼进行核医学影像检查,检测骨组织的形态或代谢是否存在异常
可以帮助筛查或诊断恶性骨肿瘤,还可发现骨折、无菌性坏死、骨髓炎、骨结核等
包括骨全身显像、局部骨平面显像、骨三相显像、骨断层显像、骨SPECT/CT显像、F18(氟)正电子骨显像
定义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检查是核医学的常用检查项目之一,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显像剂进入人体静脉,而后探测显像剂在骨骼内的分布情况,来对全身的骨骼进行核医学影像检查,检测骨组织的形态或代谢是否存在异常。
可以帮助筛查或诊断原发或继发性的恶性骨肿瘤,发现骨折及无菌性的
骨坏死等。
分类
骨全身显像
骨全身显像是核医学显像检查的最常用方式之一。
通过放射性核素检查,了解全身骨组织的形态或代谢是否存在异常。
局部骨平面显像
局部骨显像是全身骨显像后为突出某一病变而采集的局部平面图像。
当全身骨显像怀疑因解剖结构重叠、深部病变或受邻近组织和器官的放射性干扰时,就可进行局部骨平面显像。
骨三相显像
骨三相显像可以观察骨骼血流相、血池相和延迟相,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更为客观的指标。
观察到病变部位动脉血流灌注、血量和骨盐代谢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一些骨骼疾病的诊断率和探讨其发病机制。
骨断层显像
骨断层显像是将采集后的数据经重建处理后,获得的骨骼横断层、矢状断层和冠状断层图像。
当全身骨显像怀疑因解剖结构重叠、深部病变或受邻近组织和器官的放射性干扰时,就可进行骨断层显像。
骨SPECT/CT显像
利用SPECT/CT的方法,对全身进行骨显像。
在SPECT的基础上加入了CT显像,对于病灶定位、定性诊断极具特殊优势,较SPECT显像,诊断准确性大大提高。
F18(氟)正电子骨显像
是将F18(氟)作为显像剂,用于全身或局部骨显像。
F18(氟)比传统的显像剂(99m Tc -MDP) 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血液清除速率更快,并且骨组织摄取分数更高,因此灵敏度和图像质量更高。
检查目的
检查继发性骨肿瘤或者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尤其是对继发性骨肿瘤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骨扫描还可以用于发现骨折、骨坏死等。
适用人群
有恶性肿瘤病史,早期寻找
骨转移灶,治疗后随诊的人群。
已知患有原发
骨肿瘤,检查其他骨骼受累情况以及转移灶的人群。
临床怀疑骨折的人群。
临床怀疑代谢性骨病的人群。
需要骨活检定位的人群。
需要观察移植骨的血供和存活情况的人群。
需要探查、诊断骨或关节炎性病变和退行性病变的人群。
需要评价骨骼病变治疗后疗效的人群。
禁忌人群
绝对禁忌人群
骨显像剂可能会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因此,对于骨显像剂过敏者不能进行该检查。
相对禁忌人群
该检查对于大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因其存在一定放射性,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尽量避免选择该检查。
检查风险
因骨扫描使用放射性核素作为显像剂,有一定辐射风险,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国家放射防护标准中规定,正常人五年内每年所接受的平均辐射上限为20mSv,全身骨显像的一次骨扫描放射性剂量约为6mSv左右,对人体是相对安全的。
骨扫描所用的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非常短,它进入身体的量非常小,随着时间的流逝,留在体内的放射性元素很快就衰变掉了,并很快排出体外。
建议受检者为健康考虑,不要惧怕出现概率极小的检查风险,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
参考价格
与当地医院等级、地区等因素有关,骨扫描费用一般为300~1000元。
一般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的检查项目。
检查时间
骨扫描一般需要预约,按预约的时间进行检查即可。
检查方法
患者在进行骨扫描前需要静脉注射同位素显像剂,注射后需轻轻按压5分钟,并且提倡穿宽松衣服,以便静脉注射。
注射显像剂3~4小时后进行骨扫描,一般需要20~40分钟,患者安静平卧即可。如果因疼痛不能平卧的话,请提前与医生打招呼,以便能在显像前注射止痛药,顺利完成检查。
探测放射性的显像仪器会探测全身骨骼放射性分布情况,若某处骨骼对放射性的吸收异常增加或减退,即可出现放射性异常浓聚或稀疏现象,从而反映骨代谢的异常情况。
注意事项
检查前
是否空腹
该检查无需空腹。
是否有辐射
该检查有一定辐射,但远低于国家放射防护标准中规定的每人每年可接受的辐射量。
着装注意
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取下身上含金属或高比重的物品,如金属义齿、腰带、首饰等。不能取下者(如义肢、起搏器等)请告知医生,供分析影像时参考。
饮食及运动建议
正常饮食即可,但建议清淡饮食、避免喝酒、放平心态。
其他
检查前需将详细病史及之前检查结果告知医生,若有保存的X线平片、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资料及报告,需交给医生以供参考。
若近期有做过钡剂检查,需将钡剂排空数天后再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
在检查前,要排空小便。并且注意在排尿时应注意尿液不要污染衣裤和皮肤,防止扫描时形成伪影,影响正确诊断。如有污染,则需换一件干净的衣裤或将皮肤上的尿液擦洗干净。
体弱、精神不正常者,需健康人陪同。陪同者应穿好工作人员提供的铅衣防护服。
检查中
受检查者保持好固定体位,安静平躺即可。整个检查过程大概持续约20分钟,切勿在检查过程中随意改变体位。待医生告知检查结束后,起身即可。
检查仪器上配有对讲机,在检查中如有不适,或发生异常情况,可立即大声呼叫或告知医生。
检查后
骨扫描一般对机体没有任何影响,检查后正常生活运动,但注意尽量与家人(尤其是孕妇、小孩)保持距离,最好做到隔离24~48小时。
患者在注射半小时后应大量饮水,以促进骨显像剂的排泄,2小时内饮水应达到500~1000ml。
出报告时间
通常在检查结束2~24小时后可拿到诊断报告,具体以医院信息为准。
获取诊断报告后,应注意核实个人信息、检查时间基本信息。
报告注意不要折叠、卷曲,平铺保存。
取得骨扫描报告后,应当交给医生分析。
正常结果
如果无异常,报告单诊断会显示: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检查未见异常。
异常结果
骨扫描的异常结果需要主治医师结合症状及其他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在此仅针对其中较常出现的描述进行解释。
继发性骨肿瘤
乳腺癌、肺癌、肝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骼而导致继发性
骨肿瘤。骨扫描应为此类病人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骨显像对于
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在肿瘤转移的早期就伴有局部骨组织代谢异常,因此骨显像发现恶性肿瘤
骨转移灶可较X线平片摄片早3~6个月。
原发性骨肿瘤
是指发生于骨组织及其附属结构的恶性肿瘤的总称,其中包括骨肉瘤、
软骨肉瘤、
尤因肉瘤、纤维肉瘤等。
骨扫描对于原发性骨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属何种类型的肿瘤,临床需结合年龄、病变部位、病变数量、显像图的形态等综合分析。
骨折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
大多数骨折的诊断依靠X线平片,并不需进行骨骼显像。但对于脊椎、趾骨、腕骨、跗骨、胸骨和肩胛骨等处的细小骨折,X线平片有时难以发现,此时做骨扫描有诊断价值。
无菌性坏死
骨折和错位能损伤骨的血供,引起无菌性坏死。
股骨头是缺血性无菌性坏死最常见的部位,因此较常用于该疾病的辅助诊断。
其他疾病
骨显像对于移植骨是否存活有独特诊断价值。骨移植后,待
软组织损伤反应减退后,局部骨显像若见移植骨处放射性近似或高于正常骨组织,表明血运良好,植骨成活。
就医建议
体检异常建议
当报告提示为“继发性骨肿瘤”,需完善肺CT、腹CT等检查,明确为原发肿瘤来源,而后制定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手术治疗方案。
当报告提示为“原发性骨肿瘤”,需结合X线平片等检查结果,明确为骨肉瘤、软骨肉瘤、尤因肉瘤或纤维肉瘤等肿瘤,从而制定相应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案。
当报告提示为“骨折”,明确骨折部位,而后制定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方案。
当报告提示为“无菌性坏死”,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行关节置换手术。
临床复查异常建议
原发性、继发性骨肿瘤术后的复查发现异常时,应及时咨询主治医生,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调整放疗方案等)。
若发现移植骨血运较差,医生可能需要结合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重新进行手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