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是指多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深达黏膜肌层的慢性溃疡
典型症状为中上腹疼痛,部分患者可无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及胃酸过多是主要致病因素
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
定义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发生在胃肠道内,深达黏膜肌层的慢性溃疡,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和
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
消化性溃疡最常见于胃、十二指肠,且
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
梅克尔憩室内。
分类
根据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部位,可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发病情况
在我国,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据估计,约有10%的人患过消化性溃疡。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发病率有较大差异。
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居多。
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比例为(2~5):1。
高发人群:消化性溃疡好发于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的人群,胃镜室医务人员的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
致病原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消化性溃疡重要的发病原因和复发因素之一,约有70%的胃溃疡及95%~100%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螺旋形、革兰阴性、微需氧杆菌。一般认为,幽门螺杆菌仅寄居于人类,可通过口-口或粪-口及内镜污染等途径传播。
并非所有的
幽门螺杆菌感染都会导致消化性溃疡。据统计,仅有15%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可能与遗传因素及细菌毒力相关。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能够破坏胃肠道黏膜,导致糜烂、溃疡的形成。
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中,15%~30%会患有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患者如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使溃疡、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增加4~6倍。
胃酸过多
以下因素可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当患者同时存在消化道黏膜损伤时,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生理因素:在出生后1~2天,新生儿处于高胃酸分泌状态,可发生原发性消化性溃疡。
其他
部分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
肿瘤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遗传、应激与心理因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等,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中也起一定作用。
发病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消化道黏膜具有一定的自身防御、修复功能,能够成功抵御胃酸、
胃蛋白酶、微生物、酒精药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
但随着损害物质的增强,或胃黏膜防御/修复功能下降,可能发生消化性溃疡。
主要症状
周期性、节律性中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典型症状。
胃或十二指肠后壁溃疡时,疼痛可放射至背部。
疼痛程度不一,可呈隐痛、
钝痛、胀痛、烧灼样痛或饥饿样痛。
胃溃疡腹痛多发生于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而十二指肠腹痛常发生于空腹时。部分反复发作进入慢性病程者,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
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可诱发或加重腹痛。休息、进食、服用抑酸药物、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可缓解疼痛。
其他症状
可有
反酸、
嗳气(打嗝)、胃灼热(烧心)、腹胀、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特殊类型表现
无症状溃疡
5%~35%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多在因其他疾病进行
内镜检查或出现
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发现。
无症状溃疡多见于老年人。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
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腹痛可无规律,多以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症状为主。
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
严重溃疡可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便血、黑便、呕血等。
长期慢性出血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症状。
消化道穿孔
严重溃疡可导致
消化道穿孔,出现剧烈腹痛、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昏迷。
幽门梗阻
主要表现为腹痛和反复呕吐,呕吐物为肠胃宿食,有腐败酸臭味。严重患者可出现脱水,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缩、弹性降低、眼眶凹陷、尿量减少。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反酸、
嗳气、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出现呕血、黑便、突发剧烈上腹痛,应立即拨打120或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可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情况。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症状,持续多长时间?
腹痛是在什么位置,是否反复、周期性发作,是否与进餐相关?
近期食欲如何,是否有体重减轻?
是否呕血,大便什么颜色?
近期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水杨酸盐类、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
病史清单
是否有饮食不规律、大量饮酒、长期吸烟、精神压力大等情况?
是否患有胃炎?
直系家属是否患有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胃镜检查
X线钡剂造影、CT检查
血常规、便常规、便隐血试验等
¹³C、¹⁴C尿素呼气试验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甾体抗炎药: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布洛芬、吲哚美辛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尼松、
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
诊断依据
病史
长期服用刺激胃肠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等。
临床表现
症状
体征
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程度不重。
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可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周边黏膜状态,还可对病变行直视下活检及
幽门螺杆菌检查,是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检查。
注意事项:检查前8小时禁食,5小时禁水;禁止吸烟;如果戴活动假牙,应该提前取出。
幽门螺杆菌检查
可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是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之一,且具有无创性、准确性较高的特点。
注意事项
检查前须空腹,或至少禁食3小时。
应用抗菌药物、铋剂和某些有抗菌作用的中药者,应在停药至少4周后进行检测;应用抑酸剂者,应在停药至少2周后进行检测。
钡餐检查
钡餐检查可显示病变黏膜粗糙或呈“龛影”,可辅助诊断消化性溃疡。但不能用于怀疑有消化道梗阻或穿孔等情况。
注意事项:检查前12小时内禁食,检查前4小时内禁止饮水;不要服用含金属元素的药物,如钙片等。
鉴别诊断
胃癌
相似点:均可有上腹疼痛。
不同点:胃癌早期表现可与消化性溃疡相似,但后期会出现体重下降等表现,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可鉴别。
克罗恩病
相似点:可有腹痛症状。
不同点:
克罗恩病通常不累及胃及十二指肠,上腹痛、呕吐症状不明显,抑酸剂通常难以缓解腹痛,常伴有腹泻,肠镜检查可鉴别。
胃泌素瘤
不同点:胃泌素瘤患者经消化性溃疡正规治疗后仍有腹痛、呕吐等症状,胃泌素水平测定可鉴别。
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
相似点:都有上腹疼痛。
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似点 :都有上腹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
不同点:临床表现相似,可通过内镜检查鉴别。
治疗原则:减少基础胃酸的分泌、促进溃疡愈合、消除症状、防治并发症、预防溃疡复发。
一般治疗
戒烟、戒酒,注意休息。
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及食用刺激性食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抑酸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等)。三联疗法根除失败率较高,目前已较少使用。
胃黏膜保护剂
适用人群:老年患者、
难治性溃疡患者、巨大溃疡患者和复发性溃疡患者。
药物功能:能够促进消化道黏膜组织修复和溃疡愈合。
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需由专业中医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辨证治疗,常用药物与对应症候如下。
手术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
适应证:胃部、十二指肠巨大溃疡(直径>2.5厘米)治疗无效或并发穿孔、出血、
幽门梗阻或溃疡发生癌变。
手术方式:切除部分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近胃部分,进行胃肠道重建。
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会留置胃管,拔除胃管前禁食,拔除胃管当日后可饮用少量水或米汤;如无不适,第2日进半量流质饮食,每次50~80毫升;第3日进全量流质饮食,每次100~150毫升;第4日可进半流质饮食。
术后选择温、软、易于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硬和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
术后尽量平卧位休息,保持腹肌松弛,减轻腹部切口张力,缓解疼痛。
术后会留置引流管,需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受压、扭曲、折叠。如出现引流管脱出、引流管阻塞等情况,请及时联系医生处理。
术后出现发热、伤口疼痛、呕吐时,请及时联系医生处理。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可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疼痛。
由于复发性较高,目前临床已较少使用。
中医治疗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的“胃脘痛”“嘈杂”“吞酸”等症候范畴,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汤剂
肝气犯胃证:可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脾胃气虚证:可使用四君子汤加味。
脾胃湿热证:可使用王氏连朴饮加减。
其他治疗
针灸、穴位敷贴、穴位注射也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治愈情况
无并发症者,大多数预后良好。
治疗不彻底、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导致消化性溃疡复发。
危害性
消化性溃疡可能会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穿孔、
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出现大出血或急性穿孔等危重情况者,有可能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粗糙、过硬、过冷、过热、辛辣的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规律进餐。
避免饮浓茶、咖啡等。
治疗期间禁止饮酒。
生活管理
规律作息,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
避免长期服用
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以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
在治疗期间,如果症状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重,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都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预防
戒烟。
避免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三餐定时,细嚼慢咽,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喝咖啡、浓茶等。
避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以及糖皮质激素等对消化道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必须服用,应遵医嘱定期检查胃肠道功能,或加用预防溃疡发生的药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