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线粒体功能受损,引起能量及物质代谢紊乱的一组遗传病
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尤其是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及骨骼肌,引起肢体无力、眼睑下垂、智力障碍、癫痫等
原发性线粒体病由线粒体基因或核基因突变引起,继发性线粒体损伤例如药物、中毒、辐射等因素引起
通常采用多种药物联合的“鸡尾酒疗法”,避免诱发因素,辅以运动康复和饮食疗法
定义
线粒体病是一种因人体细胞中线粒体发生病变而引起的疾病。
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也是能量代谢的工厂,负责产生三磷酸
腺苷(ATP)、活性氧和调控细胞内氧化还原过程。
当线粒体病变,细胞出现能量代谢紊乱,进而导致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异常。
对高耗能的组织和器官,如肌肉、脑和心脏等影响尤其显著。
线粒体病的发生和线粒体基因或核基因突变有关,其中线粒体基因的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特点。
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部分患者仅有疲劳、肌肉无力等轻微表现,另一些则可出现失明、癫痫、瘫痪、智力障碍、心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
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以药物和饮食治疗为主。
分型
依据累及分为分型
线粒体病可依据病变累及范围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线粒体脑病:病变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包括Leigh综合征(LS)、Alpers综合征(AHS)、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伴癫痫发作综合征(MSCAPS)三种类型。
线粒体肌病:病变以骨骼肌为主。包括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和线粒体肢带型肌病(MLGM),前者为母系或常染色体遗传,后者为母系遗传。
线粒体脑肌病:病变同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肌。包括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MELAS)、
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MERRF)、Kearns-Sayre综合征(KSS)和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MNGIE)。
线粒体神经病:病变主要累及视神经、周围神经。包括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神经源性肌萎缩-
共济失调-色素
视网膜病变综合征(NARP)、
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病伴随眼外肌瘫痪(SANDO),其中前两者为母系遗传,后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其他分类
依据遗传学角度分为线粒体DNA缺陷和核DNA缺陷。
依据线粒体的代谢功能,可分为底物转运缺陷、底物利用缺陷、Krebs循环缺陷等。
发病情况
我国目前尚无线粒体病的流行病学数据。
原发性线粒体病属于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国外研究数据显示,每100万儿童中约有47人发病,成人则约为125人。
儿童的线粒体病主要由细胞核DNA突变引起,而成年人则多为线粒体DNA突变。
线粒体病患者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儿童时期发病者较多见。
越早发病预后越差,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在20岁前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
致病原因
原发性线粒体病
原发性线粒体病属于
遗传性疾病,与细胞内线粒体DNA突变和细胞核DNA突变有关。
由于线粒体位于细胞质内,而受精卵的细胞质主要来自母亲。故一旦母亲患病,其子女均会从母亲处获得致病基因,即母系遗传。如果父亲患病,则不再继续传递给后代。
还有一部分线粒体病与细胞核DNA突变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亲患有线粒体病,也有一定概率遗传给下一代。
继发性线粒体病
继发性线粒体病可由
丙酸血症中毒等多种原因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
诱发因素
感染、劳累或者精神刺激等因素可能会增加机体能量,诱发本病的发作。
发病机制
线粒体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细胞提供能量,是通过氧化磷酸化系统(线粒体呼吸链)实现的。
呼吸链经历氧化磷酸化过程,产生三磷酸
腺苷(ATP),就是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物质。
线粒体病是人类基因遗传病中唯一涉及两套基因系统的疾病,即线粒体DNA及细胞核DNA。两种DNA均参与编码线粒体蛋白,后者即为线粒体呼吸链的主要组成部分。
当两种DNA有一种或同时突变时,就会出现线粒体呼吸链的传递障碍,从而导致细胞能量合成障碍,不能产生足够的ATP维持细胞功能。导致细胞氧化应激异常甚至发生细胞凋亡,进而引起肌肉、周围神经、心、脑等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主要症状
线粒体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共同的临床表现可归为下列几方面。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大脑皮层损伤引起癫痫发作、
视野缺损(看不全眼前的事物)或
偏盲等。
骨骼肌损害
四肢肌肉力量下降、活动耐力差,甚至无法进行轻度体力劳动。
肌肉酸痛、萎缩、僵硬、痉挛等。
咽喉部的肌肉功能异常可引起发音异常、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情况。
眼外肌功能异常可引起眼球活动受限、
眼睑下垂视线受阻等。
视神经损害
视力下降、失明、视物模糊、夜盲、眼前出现黑点、暗区或光点。
周围神经损害
可能出现四肢无力表现为
足下垂、手部畸形不能伸直,皮肤感觉异常、痛觉和温度觉异常、步态异常等情况。
少见症状
听神经损害
如听力下降、耳聋。
消化系统症状
如腹胀、便秘等,甚至可出现类似肠梗阻的表现(
假性肠梗阻)。
发育与智力损害
包括智力障碍、身材矮小、多毛、乳房、喉结等第二性征不明显等。
合并症
可合并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及胃肠功能障碍等[8,9]。
表现为血糖升高、
肢体肿胀、皮肤粗糙、心悸、心慌、气短、皮肤苍白、呕吐、腹泻、便秘等。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当出现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肌肉、神经、脑部症状,经常在诱因下加重,累及多个器官或组织时,建议及时就诊。
儿科
如婴幼儿、儿童或青少年出现逐渐加重的肌肉、神经系统及多器官问题,建议及时就诊。
眼科
部分类型主要累及视神经和眼部肌肉,眼部症状出现较早,可在眼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家族中有类似症状者或明确的遗传病史,请携带相关资料并详细描述。
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由陪同监护人描述生长发育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患者父母婚育史等,必要时可提供相关视频、照片等影像资料。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肢体无力、行走不稳、易摔倒等情况。
是否出现眼皮抬起无力,
眼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等情况。
是否出现听力下降、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情况。
是否有腹胀、便秘、胃肠不适等情况。
有无加重或缓解因素,既往是否治疗,效果如何。
病史清单
发病年龄如何,是否逐渐加重。
出生情况如何。
儿时运动、智力和生长发育情况如何。
家族中是否有类似患者,是否有近亲结婚等情况。
是否有遗传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检查、超声心动图、
腹部超声检查等。
其他检查:肌电图、脑电图、听觉诱发电位、眼底检查、
心电图、基因检测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有本病家族史。
家族中可有不明原因的新生儿死亡史。
家族成员可能患有癫痫、耳聋或糖尿病。
症状
患者可出现逐渐加重的多类型或多系统症状。
其他症状,如胃肠道不适、听力下降、血糖紊乱、身材矮小、智力异常、偏头痛等。
查体
主要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一般检查:医生会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认知水平,判断是否有记忆力减退、智能障碍、言语表达和理解异常,情感反应异常等,是否有嗜睡、昏迷等
意识障碍,语言是否流利,视觉、听觉等是否有异常。
颅神经检查:配合医生完成眼球运动、睁闭眼、鼓腮、伸舌、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动作和测试,查看颅神经支配的感觉、运动是否异常,咀嚼吞咽功能如何。
眼球运动:医生在患者前方40~60cm用手指引导其向左、右、上、下及正前方注视,观察其眼球运动的幅度、范围是否正常,是否有
复视、
眼球震颤等。
运动系统方面的检查:检查患者肌肉力量、耐力如何,有无肌肉僵硬、萎缩,不自主运动,肢体活动是否协调,行走步态有无异常等。
皮肤感觉检查: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对感觉的敏感性,评估
感觉障碍的程度和分布形式。
皮肤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手指触摸皮肤,判断皮肤是否光滑、皮肤温度如何、营养状态如何、有无汗液等。
对于儿童、青少年,还需要评估生长发育情况,对照对应年龄的身高、体重进行比较,计算BMI,并行智力测试。
检查检验
本病病变范围广,患者表现差别巨大,涉及的检查内容繁多。以下仅举例部分最常用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常用项目:肌酶谱、乳酸,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和血清生长和分化因子15(GDF-15)。
常见结果:
血清及脑脊液中乳酸水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和血清生长和分化因子15(GDF-15)是本病特异性较高的化验指标,可作为诊断和筛查指标,但后二者并不是临床常规检验指标。
注意事项:
检查前需避免剧烈运动。
GDF-15升高可见于大部分患者,FGF-21升高主要见于
肌病患者,但部分患者结果可为阴性。
影像学检查
常见项目:头部CT检查、头颅磁共振检查(MRI)和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检查目的:可协助诊断,尤其某些
线粒体脑肌病具有特异性影像学表现。
检查结果:部分类型,如MELAS病可见大脑皮层、皮质下有长T1,长T2和DWI高信号,呈花边样,多累及顶、枕和颞叶,呈可逆性游走性信号改变,部分反复发作患者有脑萎缩表现。
注意事项:
CT有一定辐射量,儿童、孕妇不宜使用。
MRI检查时不能携带任何金属物品,包括手机、钥匙,有金属假牙、体内金属植入物、心脏支架、起搏器者等,需提前告知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能进行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
常见项目:感觉/运动诱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等。
常见结果:
肌电图检查可出现运动单位波幅和时限改变,募集异常,从而判断肌肉出现肌源性或神经源性损害。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有助于发现症状不明显的周围神经损害。
感觉/运动诱发电位检查对各种脑部和
脊髓病变有辅助定位诊断价值,听力图检查可显示
神经性耳聋。
注意事项:
检查前应按医生要求清洁皮肤,配合放松。
避免皮肤污垢、精神紧张影响检查结果。
脑电图检查
检查目的:对线粒体脑病伴癫痫样发作有意义。
常见结果:一些以皮层损害为主的亚型,如MELAS,Alpers病等,可能出现弥散性全脑的脑电异常,还可能出现局灶性的癫痫样的棘慢波、尖波、慢波等。
注意事项:
检查过程中保持安静、放松。
听从医生的指令,进行睁眼、闭眼、加快呼吸频率等。
检查时不能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
心电图检查
注意事项:检查中保持安静,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
病理检查
检测目的:可通过特殊染色明确诊断,是确诊本病的金标准。
检查结果:可在特殊染色方法下发现破碎红纤维(RRF)、破碎蓝染肌纤维、深染小血管,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缺乏染色阴性肌纤维。
注意事项:
病理检查属于有创操作,儿童需要能够配合。
取活检时大多数在
局部麻醉下完成,无菌操作,术后伤口保持清洁,避免感染,24小时内减少用力活动,避免术后出血。
基因检测
检查目的:发现基因突变是本组疾病的确诊依据,并提供疾病分类的证据。但基因结果的解读需要医生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检查结果:主要为线粒体DNA突变或细胞核基因突变。
注意事项:不作为常规病因筛查手段,通常用于高度怀疑为线粒体病时。
神经心理学评估
检查目的:评估认知、精神状态、语言状态;推测受损脑区;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
评估内容:智力、语言、认知、情绪、行为、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等。
鉴别诊断
线粒体病临床症状复杂,需要与很多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鉴别。
脑卒中
相同点:均可引起肢体无力、偏瘫、活动不稳、失语、意识障碍等表现,与线粒体脑病类似。
不同点:
血乳酸、
丙酮酸等指标无显著异常,头颅MRI、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见到局限、明确的梗死/出血病灶,MRA或者CTA可发现病变血管。
炎性肌病
相同点:均可表现为肢体无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与线粒体肌病类似。
不同点:
炎性肌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病情进展更快,多呈亚急性,可在数周至数月内出现肌肉无力。
常见出现肌酸激酶升高、肌炎特异性抗体阳性、肌肉MRI改变较线粒体肌病严重,可见肌肉、筋膜或皮下组织弥漫或灶性水肿。
重症肌无力
相同点:均可有眼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全身肌肉无力、呼吸障碍吞咽困难,具有波动性和疲劳性,与线粒体肌病类似。
不同点:
治疗目的: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保护重要脏器,延长寿命。
治疗原则: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为主,辅以饮食和康复治疗。
一般治疗
主要是生酮饮食疗法。
生酮饮食是以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为特点的饮食治疗方法,可用于部分
肌病和癫痫患者。
饮食内容包括大量的脂肪(如黄油、奶油等),适量的蛋白质(如牛奶、瘦肉)和极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等主食)。
脂肪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质量比为(3~4):1,约90%能量来源于脂肪。
但长期高脂饮食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生酮饮食必须严格按照医生和营养师指导,切勿擅自使用。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针对线粒体代谢紊乱的不同环节,药物从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
补充代谢辅酶类药物
常见药物:
精氨酸,瓜氨酸、维生素B2、维生素B1等。
药物作用:可提供细胞能量代谢的“原材料”。
注意事项:精氨酸禁用于高氯性酸中毒、肾功能不全及无尿患者。
氧自由基清除剂
药物作用:可减少体内氧自由基等毒性代谢产物,细胞能量增加。
注意事项:此类药物一般会联合使用,形成“鸡尾酒疗法”。
抗癫痫类药物
注意事项:需长期使用,禁止擅自停药、减药导致癫痫发作;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骨髓抑制、肝肾损伤、
皮疹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监测。
手术治疗
对于出现心脏病变、耳聋、吞咽困难、
眼睑下垂等症状,可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改善症状。
心脏病变:有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可植入心脏起搏器、心脏复律除颤器;有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可进行血管介入治疗。严重的线粒体
心肌病患者可以进行心脏移植
耳聋:佩戴助听器无效的患者可植入人工耳蜗。
吞咽障碍:因环咽肌失迟缓导致的吞咽困难可手术切除部分环咽喉肌。
治疗进展
包括重新编码线粒体DNA的基因,使其在细胞核基因组表达(异位基因表达),通过人工处理过的病毒载体特异性地编辑细胞核基因等。
治愈情况
线粒体病属于遗传代谢疾病,目前无治愈方案,也无整体致残率、致死率数据。
单纯的线粒体肌病和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一般预后相对良好,而
线粒体脑肌病和脑病预后相对差。可以因为
癫痫持续状态或心脏病而死亡。
预后因素
预后与发病年龄、症状多寡、重要器官受累程度、基因突变类型和突变比例等多种因素有关。
通常发病年龄越早,临床症状越多,预后越差。
以眼症状为主对生命威胁不大,但出现心脏和脑损伤症状多预后差。
危害性
线粒体病可危及全身多系统,影响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及心脏等。
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
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心律失常、
肝衰竭、瘫痪、智力发育障碍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病患者在出现感染、饥饿、发热、麻醉、创伤等应激状态时,可因能量需求增加但供应不足失代偿,引起病情迅速恶化,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除进行生酮饮食的患者外,其他患者应注意营养充足和规律进食,以保持能量的平衡和稳定。
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精肉等。
避免饥饿、饮酒、低糖饮食。
运动管理
适当进行轻-中度有氧耐力训练,如散步、慢跑等。
运动有利于改善肌无力症状,但应避免饥饿时运动,以防加重代谢紊乱。
日常生活
有中枢受累的线粒体病患者均易出现听力障碍,应尽量避免环境噪音过度暴露。
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劳累、作息不规律。
氨基糖苷类药物可引起或加重听力损害,应慎用。
慎用药物
有些药物会损害线粒体功能,本病患者需谨慎使用。
抗
肿瘤药物:异环磷酰胺、
卡铂、糖皮质激素(大剂量长时间使用时)等。
心理支持
本病病程长,无治愈方法,预后较差,患者常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需要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培养兴趣爱好,适当户外运动,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必要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
病情监测
本病病情可在多种诱因下迅速恶化,日常生活中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尽量避免和及时纠正诱发因素。
包括观察眼肌或肢体肌肉无力进展情况、视力及听力改变、认知情况和意识水平改变、胃肠道不适以及癫痫发作等情况。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诊,通常每1~2年复诊一次。如出现病情进展,或新发症状,建议及时、随时就医检查。
受累器官系统 | 检查项目 |
---|
听力 | 电测听 |
心脏 | 血压、超声心动图、心电图、24小时心电图、心脏MRI |
内分泌 | 电解质、血气、乳酸、丙酮酸、血糖、血钙、血镁、血磷、皮质醇、ACTH、醛固酮、肾素、尿钙/磷、促性腺激素、糖化血红蛋白、甲状旁腺素、TSH及FT3/4、维生素D、骨密度 |
消化 | 淀粉酶、脂肪酶、转氨酶、粪弹性蛋白酶、生长发育指标、吞咽功能 |
血液 | 血常规、铁、铁蛋白、转铁蛋白 |
免疫 | 免疫球蛋白定量、淋巴细胞亚群 |
神经肌肉 | 发育评估、认知量表、脑电图、神经影像、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脑脊液 |
眼 | 眼科检查、眼电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 |
精神 | 心理量表筛查 |
肺 | 肺功能、肺部CT、多导睡眠图 |
肾脏 | 肾功能、电解质、尿白蛋白、肌酸 |
预防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进行家系筛查和遗传咨询。
已经生育过线粒体病患儿的父母,线粒体病患者及突变基因的携带者,在生育前进行基因检测、产前诊断。
此外目前还有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线粒体移植”“线粒体捐赠”等干预技术,但目前在我国尚未开展。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