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是女性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严重时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的妇科疾病。
主要表现为外阴肿物脱出,腰酸、自觉腹部下坠,走路、劳累时加重,严重时脱出块物不能还纳,影响行动。病程较久者可有白带增多、脓样或
血性白带等。
子宫脱垂归属于中医学“阴挺”,多发生于妇女分娩后,由分娩损伤所致。
病因病机
脾虚下陷:多由分娩损伤所致,分娩时过度用力,或产后过早体力劳动,可致脾虚气弱,中气受损,气虚下陷,发为本病。
肾虚不固:或本身禀赋虚弱,或年老体虚,或房劳多产,致络脉损伤,无力维系胞宫,而发为阴挺。
临床特点
脾虚气陷证
女子自觉小腹下坠,少气懒言,神倦乏力。
或带下量多、色白质稀,面色少华。
舌淡,苔薄,脉缓弱。
肾虚不固证
女子自觉小腹下坠,腰酸腿软,小便频数,头晕耳鸣。
舌淡,苔薄,脉沉细。
艾灸
治则:补脾益肾。
主穴
脾俞、肾俞。
配穴
脾虚气陷证加中脘、阳池、足三里以补气升提。
肾虚不固证加气海、三阴交、太溪以补肾固脱。
操作方法
艾条悬灸。
每部位悬灸5分钟。
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小荷贴士
悬灸动作要领:施灸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点燃的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厘米处,保持一定距离。
艾灸火力应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以使患者逐渐适应。
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立即停止艾灸,让受术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松开领口,给予温白糖水(糖尿病者慎用)或温开水,闭目休息即可。对于猝倒神昏者,可以针刺水沟、十宣、中冲、涌泉、百会、气海、关元、太冲、合谷等穴以急救。
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应用艾灸疗法。
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伤衣被。尤其对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等物品。
特别提醒:本方法为辅助治疗方法,操作有一定难度及适应性,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重症患者建议及时就医。
拔罐
主穴
气海,关元,归来。
配穴
气虚:加中极。
肾虚:加肾俞。
操作方法
留罐法
请患者呈侧卧位或俯伏坐位。
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
操作者采用闪火法、贴棉法等,在上述穴位拔罐。
留罐时间是15~20分钟。
拔罐频率为每日2次,上下午各1次。
小荷贴士
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开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防止发生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时,为防止引火烧伤皮肤或造成感染,应行剃毛。
留罐时间可根据罐的负压大小,及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适当调节。
起罐时, 一般先用一手夹住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
治疗的间隔时间,按局部皮肤颜色和病情变化决定。急性病治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 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应间隔3~5 天(或等罐斑痕迹消失)。
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水疱,不要惊慌,一般直径在1厘米内散发的(每个罐内少于3个),可不用处理,机体会自行吸收。若局部出现较大的水疱,直径超过1厘米,每个罐内多于3个或伴有糖尿病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拔罐过程中若出现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 甚至瞬间意识丧失等晕罐现象,处理方法是立即起罐,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卧位,必要时可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变化,严重时按晕厥处理,及时就医。
特别提醒:本方法为辅助治疗方法,操作有一定难度及适应性,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重症患者建议及时就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