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细菌性心内膜炎是指因细菌循血行途径引起的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的炎症并伴有赘生物的形成。常系在原有心血管病变基础上发生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是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肠球菌。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
临床症状
发热、贫血、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寒战、肌肉关节疼痛,
心脏杂音等。
危害
可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骨骼系统产生影响,甚至发展成
败血症、心衰等,可危及生命。
并发症
心力衰竭、
脑栓塞、
肺栓塞、脾栓塞、细菌性动脉瘤、肾衰竭、败血症等。
检查
眼底检查、
血培养、血常规、X线摄片、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电图、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等。
诊断
患者有
高热寒战伴心脏杂音等表现,结合血常规、超声心动图、血培养等检查结果可以诊断。
治疗原则
及早使用适宜的抗菌药物,提倡早期、足量、足疗程,根据情况联合用药等。如内科治疗效果欠佳,特别是人工瓣膜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可手术治疗。
治愈性
可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饮食建议
宜食高热量、高蛋白、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忌烟酒,避免饮用咖啡、浓茶。重症患者可
肠外营养。
病因
常见的致病菌是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其他如革兰阴性需氧菌和HACEK菌群。常见病因有皮肤、口腔黏膜和牙龈表面损伤,手术,内科操作等。
典型症状
1.持续的发热、寒战、盗汗、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疲劳。2.可伴有肌肉、关节酸痛,肝、脾大,出现
杵状指。3.心脏可闻及杂音,眼底检查可见罗特斑。皮肤、黏膜可见瘀点。
诊断依据
1.持续的发热、寒战、盗汗、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疲劳,
心脏杂音等临床表现。2.
血培养、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针
有效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及并发症治疗。及早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但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应做
血培养,根据病情的轻重推迟抗生素治疗几小时乃至1~2天,并不影响本病的治愈率和预后。 而明确病原体,采用最有效的抗生素是治愈本病的最根本的因素。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一抑菌剂和杀菌剂的联合应用,有时亦获得良好的疗效。疗程亦要足够长,力求治愈,一般为4~6周。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若非耐青霉素的菌株,仍选用青霉素G治疗,1000万~2000万u/d和庆大霉素联合应用。耐药菌株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 素类,
万古霉素,
利福平和各种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如
苯唑西林等。治疗过程中应仔细地检查是否有必须处理的转 移病灶或脓肿,避免细菌从这些病灶再度引起心脏病变处的种植。表皮葡萄球菌侵袭力低,但对青霉素G效果欠佳,宜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联合应用。
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
心内膜炎病死率较高,但作为本病的病原菌较少见。一般以β-内酰胺类和氨基醣苷类药物联合应用。可根据药敏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也可用氨苄青霉素和氨基醣甙类联合应用。
绿脓杆菌引起者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其中以
头孢他啶最优,6g/d。也可选用
哌拉西林和氨 基糖类合用或多糖菌素B100mg/d,多糖菌素E150mg/d。
沙雷菌属可用氧哌嗪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加上氨基醣甙类药物。
厌氧菌感染可用0.5%
甲硝唑1.5~2g/d, 分3次静脉滴注,或头孢西丁4~8g/d。也可选用先锋必(对厌氧菌属中的弱拟杆菌无效)。
细菌性心内膜炎复发时,应再治疗,且疗程宜适当延长。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1.中到重度
充血性心力衰竭。2.瓣膜周围或心肌脓肿。3.1处以上全身性栓塞。4.耐药细菌感染。5.感染不能控制。
预后情况
主动脉瓣受累者较二尖瓣受累者预后差。
日常护理
1.遵医嘱坚持服药,定期复诊。2.预防呼吸道感染。3.避免重体力劳动。
饮食调理
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忌烟忌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