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间长,补水不足时出现不适,观察患者意识和全身情况,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求助。
中暑识别
轻症中暑
头痛头晕、面色潮红或苍白、注意力不集中,自述口渴、四肢无力。
触摸体表发烫、皮肤干燥、心率(脉搏)增快。
以上情况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并补水、降温。经处理后症状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如果上述表现不能缓解,立即拨打120或自行送医院急诊。
重症中暑
除上述表现外,忽然晕倒、意识不清或反应迟钝、昏迷,或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急促、抽筋(
肌肉痉挛)。
触摸体表干燥发烫或皮肤湿冷、心率(脉搏)快。
出现以上表现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补水、降温,同时拨打120或自行送医院急诊。
发现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现场有两人以上时,指定一人拨打急救电话。
120会指导急救,通话结束前不要主动挂断电话。
脱离环境
转移到通风阴凉处。
脱掉外套或解开衣扣、腰带,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如果出现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可以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并对局部痉挛的部位进行拉伸缓解痉挛症状。
迅速降温
轻症患者
头部、腋下、大腿根放置冰袋,冷水反复擦拭皮肤,帮助散热。
用冷水打湿患者身上的衣物,用风扇进行吹风降温。
重症患者
如无皮肤苍白、四肢冰凉等虚脱表现,用冷水浸浴身体(除头外)。
用冷水浸浴全身时,搅动水以保持皮肤表面有冷水。头部放湿毛巾包裹的冰块,可在20分钟内快速降温(从43℃降至40℃)。
降温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面色、体温等,体温降至39℃时放缓降温速度,2小时内降至38.5℃停止降温,以免发生低体温虚脱等。
体温再次升高时,重新启动降温措施。
补充水盐
意识清醒者给予含盐功能饮料或盐水,少量多次喝水。
意识不清者不要喂水。
昏迷者的处理
如果患者出现昏迷,建议在帮助患者脱离高温环境后,一直陪伴患者等待救援人员的到达。
在陪伴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
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心跳)等。
患者呼吸心跳正常时,可以将其摆放稳定侧卧位;呼吸心跳停止时,需要立即进行
心肺复苏。
摆放稳定侧卧位
呼吸心跳正常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仰卧或采取侧卧位,防止误吸。
将患者近身侧(靠近施救者)上臂弯曲摆放呈“L”型;远身侧(远离施救者)腿屈膝,脚放在近身侧膝盖的下面。
施救者一手扶住患者对侧的膝盖,另一手抓住其对侧的手腕,向施救者方向拉动,使其侧卧。
心肺复苏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具体参考心肺复苏操作)。
热射病迅速降温“黄金半小时”
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是
热射病,发病时体温超过40℃,死亡率在20%~70%。
发病30分钟内的降温速度是患者结局的决定因素。抓住“黄金半小时”迅速降温,死亡率明显降低。
重症中暑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原则,边降温边转运。
避免错误操作
避免短时间补充大量水分,切记不要强行给昏迷的患者灌水和喂食。
用酒精擦拭局部皮肤、掐人中等方法救治中暑是不科学的,处理不当反而会加重病情。
中暑的预防
暑热夏季在阳光下活动时,戴宽边遮阳帽,使用防晒霜,穿宽松浅色透气衣服,避免穿不透气紧身衣物。
炎热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中午(11~15点)暴露于阳光下太久,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注意补充水盐。
婴幼儿、老年、体弱、慢性病患者及女性产褥期室内注意通风降温,气温高时注意饮水,这类人不宜参加高温工作。
炎热天驾车出行,切勿将儿童单独留在停放的车辆内。
改善高温环境中的工作条件,避免长时间做重体力劳动。合理安排作息,大量出汗时应及时饮用含盐饮料。
到高温区驻训,应组织进行热适应训练,逐步适应炎热环境。
出现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早期不适症状时,要及时离开高温环境。
中暑患者恢复后,数周内应避免在阳光下剧烈活动。
中暑严重程度的划分
根据中暑的表现,分为三种情况:
先兆中暑:表现为口渴、头晕、多汗、胸闷心慌和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体温不升高或稍高。
轻症中暑:已出现循环障碍的表现,如注意力不集中、大汗、表情淡漠、皮肤干燥等,并有心跳加快和体温轻度升高。
重症中暑:患者已出现痉挛、惊厥、昏迷等神经系统表现。根据程度不同,又可分为
热痉挛、
热衰竭、
热射病三型。此时患者已无法通过降温和补水来改善,必须进行急救,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