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的注射疗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可分为黏膜下注射法和直肠周围注射法。该方法主要是将药物注入到直肠黏膜下层和直肠周围,通过药物致炎作用和异物刺激作用,使脱出的黏膜与肌层、直肠与其周围组织因炎症而粘连固定,从而达到治疗
直肠脱垂的目的。
1.麻醉方式
一般不用麻醉。
2.术前准备
(1)术前排净粪便或灌肠排粪。
(2)准备细长腰椎穿刺针头和20毫升注射器。
1.黏膜下注射法
2.直肠周围注射法
适用于Ⅱ、Ⅲ度直肠脱垂。
肛周皮肤病、脱垂黏膜急性炎症、糜烂、肠炎、腹泻等。
1.黏膜下注射法
手术大体步骤如下:
(1)如果黏膜脱出3.0厘米以内,可采用定点注射法,即在齿状线上1.0厘米处黏膜的前、后、左、右4处,分别于黏膜下层注药。
(2)如果黏膜脱出在3~5厘米,采用多点注射法,即从齿状线上方0.5~1.0厘米以上开始,选择不同平面,斜行交叉,点距1.0~1.5厘米,注射药物。
(3)术毕将直肠还纳,放置洗必泰栓,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2.直肠周围注射法
手术大体步骤如下:
(1)术者戴无菌手套,选定在距离肛沿1.5厘米,3点、6点、9点三个进针点。
(2)用细长腰椎穿刺针头和20毫升注射器,吸入注射药液,选3点处刺入皮肤,穿过肛提肌,进入骨盆直肠间隙,此时,另手示指伸入直肠内,仔细寻摸针尖部位,确定针尖在直肠壁外,再将针深入2~3厘米。然后缓缓注入药物,使药物呈扇形均匀散开。
(3)用同法注射对侧。
(4)最后在6点处注射,沿直肠后壁进针,刺入4~5厘米,到直肠后间隙注入药物。
(5)注射完毕,局部消毒后,用无菌纱布覆盖。
直肠周围注射前,注射者的示指应插入直肠作引导,保证针头不刺入直肠,防止感染。
注射疗法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术后感染和坏死,如果发生术后感染或坏死,特别是高位深部注射时,常常引发直肠周围间隙脓肿或直肠黏膜下脓肿、坏死甚至肠穿孔。
1.注射后须卧床休息2~3天。
3.术后3天内流质饮食,以后可逐渐改为普食。
4.必要时给予输液及抗生素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