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中医疗法)

更多功能

支气管哮喘(中医疗法)
概述 自我疗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可逆性、梗阻性呼吸道疾病,特点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及呼吸困难,伴有气道高反应性
临床表现是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反复发作,夜间或凌晨容易发作。
本病归于中医学“哮病”范畴。
病因病机
主要病因是痰伏于肺。基本病机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化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均可致津液凝聚成痰,并于肺中伏藏,成为本病发生的“夙根”。夙根遇诱因而触发,使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气道挛急,本病遂可发生。
气候变化,外邪侵袭,内合于肺;或寒温失调,失于表散,邪蕴于肺;或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导致肺气宣发失常,皆为本病的常见诱因。
过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酸咸肥甘,积痰蒸热;或禀赋异常,又进食海膻发物,皆可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犯于肺,诱发本病。
忧郁恼怒、思虑过度等情志刺激,可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疏泄失职,或郁而化火,上逆犯肺;或致津液凝而成痰;或郁火灼津,炼液成痰;或肝气横克脾土,致脾失健运,皆可诱使本病发作。
禀赋不足,肾气亏虚;或久病体弱,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痰热胶固,易使本病发作。
临床特点
发作期
寒哮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
咳嗽较轻,痰白稀薄,咳吐不爽。
口不渴或渴喜热饮,面色晦滞带青,受寒易发,形寒畏冷。
发病初期多兼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热哮
喉中哮鸣,气粗息涌,咳呛阵作,胸高胁胀,烦闷不安。
汗出,口渴喜饮,面赤口苦,不恶寒。
咳黄痰或白痰,痰液黏浊稠厚,咳吐不利。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缓解期
肺虚证
喘促气短,语声低微,自汗畏风,面色㿠白。
咳清稀白痰,气候变化容易诱发发作,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
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脾虚证
面色萎黄无华,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痰多而黏,咳吐不爽。
胸脘满闷,恶心,纳呆,或食油腻易腹泻,常由饮食不当而诱发。
舌质淡,苔白滑或腻,脉细弱。
肾虚证
平素息促气短,动则加重,呼多吸少。
咳起沫黏痰,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易疲乏。
或五心烦热,口干,颧红。
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淡胖苔白,或舌红少苔,脉沉细或细数。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