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与胃相关疾病的统称
主要表现为腹胀、上腹痛、反酸、食欲不振、烧心等消化道症状
病因与遗传、环境、饮食、药物、细菌感染等有关
根据病情采取病因治疗、药物治疗等
定义
胃病是许多与胃相关疾病的统称。
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上腹痛、
嗳气、
反酸、食欲不振、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
发病情况
大多数胃病患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因此在自然人群中的确切患病率难以获得。
目前我国Hp感染率仍高达约50%,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
世界范围内,胃癌是最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日本、中国、南美、俄罗斯为高发区。也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每年胃癌死亡人数达60多万[2-3] 。
大多数成人都患有胃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生。
胃病的病因复杂多样,不同的病种原因不同,常见的因素包括疾病、药物、感染、饮食、环境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胃壁黏膜损伤或修复障碍,引发糜烂、出血和溃疡。若长期存在炎症反应,迁延不愈,则会向胃癌转化。
致病原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Hp感染是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原因,Hp为革兰阴性微需氧菌,可侵入到细胞间隙中,对胃黏膜有破坏作用。
若炎症反应长期反复,迁延不愈,则可能会向
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胃癌进展。
饮食和环境因素
进食过冷、过热以及粗糙、刺激性食物,吸烟、饮酒,喜喝浓茶、咖啡等不良习惯会刺激胃黏膜引起炎症反应。
高盐饮食、缺乏新鲜蔬菜水果、摄入过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以引起胃黏膜萎缩、肠化。
应激
例如严重创伤、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等。
长期用药
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因素是部分慢性胃炎的病因。
疾病因素
各种原因所致的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可导致含有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从而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导致
胃黏膜损伤。
胃壁结构或功能退化
老年人胃黏膜可出现退行性改变,可使胃黏膜修复再生功能降低,出现慢性炎症。
诱发因素
例如胃溃疡、胃癌与遗传、基因缺陷有一定相关性。
主要症状
急性胃炎
发病急骤,临床表现轻重不等。
轻者仅有
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下降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脱水、
酸中毒,甚至发生低血压、休克。
慢性胃炎
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患者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不振、餐后饱胀、
反酸、恶心、呕吐等。
消化性溃疡
部分患者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为首发症状。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还可表现为反酸、
嗳气、恶心、呕吐、黑便、食欲缺乏、体重减轻等症状。
胃癌
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进展期患者常有较为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消瘦。
部分
贲门癌患者可有胸骨后疼痛和进行性吞咽困难;幽门附近的胃癌有呕吐隔夜食物的表现。当
肿瘤破坏血管黏膜后,可有呕血、黑便等
消化道出血症状。
并发症
出血:胃黏膜炎症损伤、胃溃疡和胃癌侵及动脉,均可导致急、慢性的胃出血。
贫血:长期或大量胃出血,或长期进食过少,营养不足,会导致贫血。
恶病质:胃癌患者晚期可出现乏力、营养不良、消瘦、体重下降等恶病质的状态。
胃穿孔:严重胃溃疡或溃疡型胃癌,可以引起胃穿孔。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当反复出现上腹痛、腹胀、
反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
肿瘤内科
当出现上腹痛、食欲不振、消瘦等表现,检查出胃癌需要进一步放化疗时,可以去
肿瘤内科就诊。
普外科
如果出现上腹痛、呕血、黑便等表现,经内科治疗无效,或发现胃癌需要外科手术切除时,可以就诊于普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及之前诊治的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若出现呕吐,可拍照保存呕吐物的颜色、性状和量等信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感觉有腹胀、上腹痛?
是否有烧心、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
上述症状持续多久了?
上述症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
近期是否有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如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存在以下病史:
有胆汁反流、十二指肠-胃反流病史。
存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有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脑出血、
大面积脑梗死、肝肾功能衰竭、休克等病史。
有吸烟、酗酒,长期喝浓茶、咖啡等不良生活习惯。
存在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
临床表现
症状
上腹部饱胀感、上腹痛、
反酸、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等。
体征
多无明显临床体征,部分可有腹部肿块、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查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红蛋白等的变化情况,了解有无贫血。
便常规、潜血试验
胃液分析
胃液检测可以判断胃酸分泌是否正常。
胃蛋白酶原(PG)Ⅰ、Ⅱ以及促胃液素测定
有助于辅助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
肿瘤标志物
常用的
肿瘤标志物CEA、CA19-9可能有异常的可能。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的最主要方法,对评估胃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排除其他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胃镜下可查看患者的胃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萎缩、肿物,有无新鲜出血或褐色血痂等。并可以同时取病理活检明确诊断。
对于
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可明确溃疡的部位、大小、数目以及溃疡的分期。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胃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应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在胃镜下进行活检。
幽门螺杆菌检测
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目前在临床上广泛采用。
若检测结果阳性,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注意事项:患者检查前需停用抗生素、中药抗菌药物4周以上,停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如
奥美拉唑、
枸橼酸铋钾等2周以上。
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检查
消化性溃疡和中晚期胃癌可通过X线钡剂造影进行鉴别和确诊。
CT检查
一般常用胸腹盆腔联合CT扫描。能帮助医生判断
肿瘤部位、肿瘤与周围脏器(如肝脏、胰腺、膈肌、结肠等)、血管关系及区分肿瘤与局部淋巴结。
PET-CT检查
用于筛查胃癌患者是否有远处淋巴结或其他脏器的转移。
鉴别诊断
胆石症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腹部隐痛、上腹部饱胀、嗳气等酷似胃病的症状。常因饮食不当或进食油腻等而加重。
不同点:
胆石症患者还可有
黄疸,大便颜色变浅、呈现白色、灰白色。可通过超声检查、CT检查、磁共振胆胰管成像、胆管造影、肝功能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慢性胰腺炎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腹痛、腹部不适。
不同点:
慢性胰腺炎还会出现腹泻、消瘦、黄疸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发现胰腺区域存在
钙化灶、结石影。胃部患者影像学检查无胰腺器质性病变。
治疗目的:去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组织学、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病因、严重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化疗、中医治疗、靶向治疗等。
急性期治疗
因频繁呕吐引发水、
电解质紊乱者,给予静脉输液纠正。
胃癌患者如果出现出血或梗阻,可威胁生命,需要紧急就医。
一般治疗
应避免过硬、过酸、过辣、过热、过分粗糙或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包括烈性白酒、浓茶与咖啡。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积极的情绪。
规律进餐,少食多餐,防止饥饱过度,避免辛辣生冷、过咸食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抑酸药
药物的作用:H2受体阻断剂主要通过选择性竞争结合H2受体,使壁细胞分泌胃酸减少。从而抑制胃酸分泌;质子泵抑制剂可对胃黏膜壁细胞产生直接作用,使H+-K+-ATP酶失去活性,对胃酸分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
促胃动力药
药物的作用:多潘立酮是选择性外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能增加胃和十二指肠动力,促进胃排空;莫沙必利是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能促进胃排空和小肠传输。
胃黏膜保护剂
药物的作用:胃黏膜保护剂可中和胃酸或改善胃黏膜屏障,促进
胃黏膜糜烂愈合。
胆汁结合剂
药物的作用:铝碳酸镁可以结合胆汁酸,增强胃黏膜屏障,减轻或消除胆汁反流所致
胃黏膜损伤;熊去氧胆酸可以降低胆汁内其他的胆汁酸,缓解胆汁酸对细胞的毒性,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
抗生素
合并
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常规使用两种抗生素联合用药+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治疗。
其他
对合并大细胞贫血者应根据维生素B12 或叶酸的缺乏而分别给予补充。
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且伴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胃病患者,可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治疗,如
舍曲林、
阿米替林等。
胃部腹痛明显或不能耐受者,可用
颠茄片、阿托品、654-2(山莨菪碱)等止痛药物。
内镜治疗
对于药物不能逆转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早期胃癌尚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时,可在胃镜下行黏膜下剥离术(ESD),并应视病情情况定期随访。
手术治疗
胃癌首选手术治疗,以提高疗效。
化疗
对于胃癌患者来说,术前放、化疗有助于缩小病灶范围,提升手术根治或达成治愈的机会。术后放、化疗可进一步清除手术残留的癌组织或癌细胞。
术后辅助化疗化疗方案包括S-1单药治疗和XELOX方案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
姑息化疗治疗方案包括FP方案如5-
氟尿嘧啶与顺铂;XP方案如卡培他滨与顺铂;SP方案如
替吉奥与顺铂;FOLFOX方案如5-氟尿嘧啶与奥沙利铂。
靶向治疗
胃癌靶向治疗是利用靶向药物阻断
肿瘤具有的特异性(或相对特异性)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甚至清除肿瘤的治疗方法。
目前用于胃癌的靶向药物主要有
曲妥珠单抗、阿帕替尼等。
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对胃炎的治疗有独特的理论和经验,主要采用辨证治疗、随症加减、中成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方法,可改善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状,甚至可能有助于改善胃黏膜病理状况。
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治愈情况
预后取决于病因。胃炎、胃溃疡经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症状可好转或痊愈,预后良好。
少数慢性胃炎患者,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胃黏膜萎缩和(或)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严重者在经历长期的演变后,甚至可发展为胃癌。
早期胃癌预后好,黏膜内癌的5年生存率91%以上,黏膜下癌5年生存率为80%~90%。胃癌Ⅳ期的5年生存率则只有6%。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宜食清淡、温软食物,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
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高盐、高脂肪食物。
避免进食腌制、霉变食品。
生活管理
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等不良生活方式。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病情缓解时进行适当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心理支持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刺激。
随诊复查
患者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等治疗方案。
出现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时,需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随诊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胃镜,必要时可能需复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胃癌存在复发可能性,因此平时需要定期复查,注意观察是否再次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出现症状后需要及时就医。
预防
日常应积极预防
幽门螺杆菌感染,包括加强餐具消毒,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等。
避免服用伤害胃黏膜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消炎药、
阿司匹林等。
避免服用可引起
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
如必须使用相关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同时予胃黏膜保护剂或抑酸剂来保护胃黏膜。
避免饮酒、吸烟。
建议定期检查胃镜,以筛查胃部疾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