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及少数2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接受胰岛素注射
易出现局部脂肪增生、疼痛、出血、淤血等不良反应
可控制血糖,预防、减少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常选择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臀部外上侧注射,一般无明显疼痛
定义
胰岛素注射通常是指皮下注射胰岛素,是一种通过补充外源性胰岛素达到治疗糖尿病目的。
胰岛素注射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直接影响血糖水平,从而实现良好血糖控制、预防并发症。
胰岛素注射技术是实施胰岛素治疗的基础,错误的注射方法是血糖控制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容易引起皮下脂肪增生、疼痛等多种并发症。
目前主要的胰岛素注射装置包括胰岛素注射笔(胰岛素笔或特充装置)、胰岛素注射器、胰岛素泵等,一般患者大部分使用胰岛素注射笔进行治疗。各类胰岛素注射装置的优点与缺点如下。
注射装置 | 优点 | 缺点 |
---|
胰岛素注射笔 | 注射笔上标有刻度,剂量更加精确,免去胰岛素抽取过程,携带及使用方便,针头细小,可减轻注射疼痛 | 当使用不同类型的胰岛素时,不能自由配比,除非使用预混胰岛素,否则需分次注射 |
胰岛素专用注射器 | 价格便宜,能够按需混合胰岛素 | 使用时需抽取胰岛素,携带和注射较为不便 |
胰岛素泵 | 模拟人体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可在有效降低血糖的同时,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操作简便,生活自由度大,尤其适合生活不规律的患者 | 价格较为昂贵,胰岛素泵需要24小时佩戴,患者有时感到不便,对使用者要求较高 |
无针注射器 | 以喷雾的形式将胰岛素注入皮下,可消除针头注射引起的疼痛和恐惧感 | 价格较高,拆洗安装过程较为复杂,且瘦弱的患者往往可造成皮肤青肿 |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其中2型糖尿病包括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有禁忌证或疗效较差、合并急性代谢紊乱、并发严重慢性并发症、肝肾功能不全、消耗性疾病及各种应激情况下。
同时还可用于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期糖尿病、某些继发性糖尿病等。
治疗效果
规范、科学、规律的胰岛素注射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周期的提高。
安全性
采取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方法通常不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如采用不正确的注射方法可能引起皮下脂肪增生、疼痛、出血、淤血以及特发性皮肤色素沉着等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胰岛素注射技术已经是目前较为成熟、经典、常见的糖尿病治疗方法之一,具有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可使用该方法进行糖尿病治疗。
在掌握操作方法后,大部分患者可在家中自行使用胰岛素注射笔进行治疗。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胰岛素注射每个月的花费和患者应用的胰岛素的种类、剂量有关,每个月胰岛素注射费用在几十元到数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
动物胰岛素,也就是胰岛素注射液,一般价格较低,每支价格在20元左右,但目前使用较少;人胰岛素,每支价格大约在50元左右;胰岛素类似物,速效和预混的价格每支在30到70元;长效胰岛素,如
甘精胰岛素、
地特胰岛素、
德谷胰岛素等,每支价格约100到200元。
此外,胰岛素注射的费用还和患者每天注射胰岛素的次数有关,主要是需要消耗胰岛素注射的针头,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一般每枚胰岛素针头的费用在2到4元不等,通常都是一次性使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会存在差异,目前大部分胰岛素属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药品,胰岛素注射针头及血糖试纸属于自费项目。根据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具体以就诊地区及机构为准。
糖尿病患者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种类的胰岛素治疗,具体费用请咨询当地医保中心或专业医师。
医院科室选择
胰岛素注射通常需要就诊内分泌科,专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使用何种胰岛素,及时处理患者在治疗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且可指导患者如何正常居家注射胰岛素。
因此建议患者选择内分泌科(部分医院可能设有专门的糖尿病专科)进行就诊。
适宜情况
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有着不同类型的治疗时机。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无论是否合并急慢性并发症,一旦确诊需终生接受
胰岛素注射。
2型糖尿病
当
2型糖尿病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选择短期或长期的胰岛素注射。
短期胰岛素注射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HbA1c)≥9.0%或空腹血糖(FPG)≥11.1mmol/L、伴有明显高血糖症状(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消瘦)时。
出现各种应激情况时,如严重外伤、严重感染、大型手术、脑梗死等。
长期胰岛素注射
存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禁忌证或不耐受。
接受降糖药物充分治疗、饮食严格控制后,血糖水平不佳或药效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胰岛功能很差的晚期2型糖尿病患者。
继发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等。
合并严重慢性并发症。
合并其它严重的基础疾病,如严重贫血、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硬化晚期等。
其他情况
孕期高血糖在经饮食和运动治疗3~5日后,出现空腹血糖达到或超过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6.7mmol/L、调整饮食后出现饥饿性
酮症酸中毒,增加热量摄入后血糖又超过妊娠期标准等他情况时,需要加用胰岛素注射治疗。
继发性糖尿病,如坏死性胰腺炎后、全胰腺切除术后等导致胰岛素水平绝对缺乏。
不宜情况
不宜的情况,一般是指需要慎重使用或是存在治疗的禁忌证。
对胰岛素过敏者禁用。
考虑有严重低血糖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慎用。
2型糖尿病早期且体型肥胖的患者或伴有明显
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通常不需要使用胰岛素注射。
在实施
胰岛素注射治疗前,医生会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询问既往病史,并完善相关检查,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
自身抗体等,医生依据相关结果来制定符合患者病情的治疗方案。
治疗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需完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了解患者基本情况。
治疗前需监测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了解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
完善糖化血红蛋白了解近3月血糖控制情况;完善糖尿病自身抗体有助于1型及
2型糖尿病分型。
完善血清胰岛素及
C肽,有助于了解糖尿病程度、治疗前后胰岛功能水平的变化及评估治疗效果等。
并发症检查
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存在下肢血管病变,了解
糖尿病足发生风险。
治疗前准备
调整正在接受的药物
其他药物可能会与患者将要使用的药物发生反应,可能会影响其治疗效果,并可能增加副作用或有其他风险。部分口服降糖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格列美脲联合注射胰岛素会发挥协同降糖作用,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治疗前请如实告知医生目前正在使用的药物,以便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及剂量。
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合并患有基础疾病,如肝肾功能异常、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恶性肿瘤等,在接受胰岛素注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上述疾病的控制,建议详细咨询医生并严格遵医嘱用药或持续监测等。
治疗过程
以下仅以胰岛素注射笔的治疗过程为例进行介绍。
注射前洗手
注射前用流动清水洗手,并用干净毛巾擦拭。
核对胰岛素类型及剂量
注射胰岛素前需仔细核对胰岛素种类、剂量,确认胰岛素笔芯是否在保质期内。
选择注射部位
不可在皮下脂肪增生、炎症、水肿、溃疡或感染的部位注射。
依据胰岛素类型选择合适部位,通常为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臀部外上侧。
多次注射时需轮换注射部位,同一天按照早、中、晚不同时间,选取不同的部位注射。
注射部位消毒
对注射部位皮肤进行消毒,以注射点为中心,用酒精由内向外消毒约5厘米范围。
注射
待酒精完全挥发后注射药物。
根据患者体型、注射部位确定是否捏皮及注射角度。
捏皮的正确手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提起皮肤。
使用胰岛素注射笔推注胰岛素完毕后,在拔出针头前至少停留10秒,以确保药物全部被注入体内,防止漏液。
完成注射
注射完成后立即旋上外针帽,取下针头,丢弃在专门的医疗垃圾容器中。
治疗时间
胰岛素注射方案不同,治疗时间也不同,对每天注射一针胰岛素的方案只需选择早或晚的任一固定时间注射。对需多次胰岛素注射的,需计算每日胰岛素总量,并正确分配至每针。
每天注射2次预混胰岛素
预混人胰岛素:餐前注射总量2/3,晚餐前注射总量1/3。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早餐、晚餐前1:1比例注射。具体比例可能会有些差异,建议遵医嘱使用即可。
每天注射3次胰岛素
通常选择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午餐前开始注射,起始量为4~6U,剩余量以1:1比例分配至早餐、晚餐前。
每天注射4次胰岛素
即三针短效胰岛素联合一针长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也称基础胰岛素,可占总量的50%。
剩余量可按早>晚>中分配原则,或按1:1:1比例分配,分别于三餐前注射。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胰岛素注射后可能会出现脂肪增生、疼痛、出血、淤血、特发性皮肤色素沉着等并发症,因此需密切观察。
注射后不要按揉注射部位。
加强对注射周围皮肤的护理,保持注射口的干燥、清洁。
注意休息,胰岛素注射后不能立马做剧烈运动。
监测与检查
一般要定期接受实验室检测来评估治疗效果,主要是监测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
C肽变化。
还可能会定期接受尿常规、肝肾功能、血压、视力、眼底视网膜血管、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等监测,以了解否有
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及病情程度。
饮食营养
患者应遵照医生或营养师制定的饮食治疗计划规律进食。
多吃蔬菜,在两餐之间适量选择水果,以低升糖指数水果为宜,如苹果、樱桃、梨等。
推荐烹饪使用橄榄油,大豆油或玉米油等,但不要用椰子油、棕榈油等。
不吃肥肉,优先选择鱼禽类、瘦肉。此外,黄油、猪油、鸡皮、猪皮等也要回避食用。
烹饪多采用蒸、煮的方式,炒菜少放油。
少吃或不吃熏、烧烤、卤制的食物。
并发症及应对
皮下脂肪增生:注意正确轮换注射部位,停止在皮下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一般在停止注射胰岛素后可逐渐消退,一般无须特殊治疗。
疼痛:注射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选择更短、更小直径、更小穿透力的针头注射。
出血和淤血:出血或淤血不影响治疗效果,可不做特殊处理,做好日常护理便可。但当频繁发生或过度出血或淤血时,需要仔细评估注射技术,并确认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使用抗凝药物。
恢复过程
进行一定时间的积极治疗后,多数患者的血糖可得到改善,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治疗失败情况,建议遵医嘱更换治疗方案。
后续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生接受胰岛素注射,不存在“后续治疗”。
对其他接受短期胰岛素注射的患者,后续是否更换胰岛素治疗方案或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或换用口服降糖药物,或短期治疗后可停用胰岛素注射,具体建议详细咨询医生,严格遵医嘱进行。
日常生活
严格遵照科学、正确的方式注射胰岛素。
注射胰岛素后做好注射部位的护理,正确处理使用过的针头。
正确、规律性地轮换注射部位,可遵循每天同一时间,注射同一部位;每天不同时间,注射不同部位,或左右轮换的注射规律。每次注射后,最好能记录下所注射的部位、日期、时间。
合理保存胰岛素,正常开封使用后,室温下(<30℃)无需冷藏,但要避免受热、阳光直射或震荡,且有效期为开封后1个月内。未开封胰岛素应保存在2~8°C冰箱,切勿冷冻。
谨遵医嘱坚持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保持心情的舒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