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牵拉力作用于腰椎,治疗腰椎疾病的一种非手术方法
经过1~2个疗程症状多数可明显缓解
均衡饮食,补充优质蛋白质,防止骨质疏松
较为成熟、安全的治疗方法
定义
腰椎牵引治疗,通过外力牵引,使腰椎的关节和软组织得到牵伸,紧张或痉挛的肌肉放松,相应椎体的椎间隙和椎间孔增大,有利于突出的髓核还纳或改变其与神经根的关系,减轻神经根受压,使得疼痛得到减轻或缓解。
牵引方式包括手法牵引、机械牵引、电动牵引、自身重量牵引等。常用的牵引方式为电动牵引,分为持续牵引法和间断牵引法。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轻中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等。
治疗效果
症状较轻患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安全性
这项技术较为安全,简便。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在我国各地,腰椎牵引治疗都已广泛开展,技术较为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腰椎牵引治疗的单次费用约在20~50元不等。根据医院等级、设备、腰椎牵引方式及疗程等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别。
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下掌握了该技术的一级医院以上级别的医院都可以开展。通常是在康复医学科、骨科或中医骨伤科完成。
适宜情况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虽长,但腰椎影像学未发现相应椎间隙有骨化或椎管狭窄的患者。
腰椎盘突出症患者,由于全身性疾病或者其他情况,不能施以手术者。
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不愿意手术的病人可以试行牵引治疗。
不宜情况
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完全突入椎管,压迫脊髓。
通常无需住院,在门诊即可治疗。
治疗前检查
腰椎X线片
通常需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必要时拍摄腰椎斜位片、过伸和过屈的动力位片,以除外
肿瘤,判断腰椎有无骨质增生、腰椎滑脱及腰椎不稳等。
腰椎CT检查
对于腰椎X线片诊断不清的患者,通常要拍摄CT,可以更清晰判断腰椎有无骨质增生、腰椎滑脱、腰椎不稳、椎管狭窄以及腰椎肿瘤等。
腰椎MRI检查
对于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通常要进行腰椎MRI检查,以判断椎间盘损伤、突出局部神经根受压情况以及周围软组织等情况,对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治疗前准备
安排生活工作
腰椎牵引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治疗时间及疗程也有所不同。单次门诊治疗时间约30分钟。请据此安排好时间。
治疗前生活提醒
避免睡觉用床垫过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半年内禁止弯腰搬重物或频繁活动腰椎。
治疗过程
常规牵引
最常用的方式为骨盆牵引。
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胸部和骨盆分别固定于牵引床的头部和尾部,施加一定牵引力后,使腰椎受到牵伸,以达到治疗目的。
骨盆牵引的时间与施加的牵引力大小常呈反比,牵引重量大时,牵引时间要短,牵引重量小时则时间要长。
牵引重量一般不小于体重的25%,多为体重的70%至超过体重的10%。
通常每次牵引时间20~4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2周为一个治疗周期。
三维牵引
在治疗时有三个基本牵引方向:水平牵引、腰椎屈曲或伸展、腰椎旋转。
牵引床的牵引的参数应根据患者的身高、年龄、病情而定,一般为45~60mm,倾角10°~15°,左右旋转10°~18°。牵引后休息3~5天,5天后视病情变化情况,在相同参数下可重复一次牵引。
治疗感受
牵引治疗期间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或不适。治疗后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多会有缓解。
注意事项
牵引过程中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可能会停止治疗,寻找原因或根据情况更改治疗。
治疗时间
根据牵引设备、牵引方式的不同,所需的牵引时间及疗程也不尽相同。一般2周一个疗程。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年龄大的老人建议治疗期间有家属陪伴,避免意外发生。
监测与检查
治疗后需观察腰部疼痛、下肢麻木疼痛有无缓解或加重。
必要时可行腰椎影像学复查,判断病情变化情况。
饮食营养
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牛肉、鸡肉、鱼肉、鸡蛋、牛奶、豆类等食物,均衡饮食,搭配新鲜蔬菜、水果,预防骨质疏松。
恢复过程
牵引治疗是有效缓解腰部疼痛、坐骨神经痛的方法,但需要持续治疗一段时间,一般需要1~2个疗程。
治疗及恢复过程中,如出现疼痛或麻木突然加重,需及时就医。
后续治疗
辅助治疗
通常会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如
甲钴胺)等治疗,此外还可根据需要使用消炎镇痛药(如布洛芬)。
配合电疗、光疗、蜡疗、超声波等治疗,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局部
无菌性炎症,减轻肌肉等软组织水肿、充血、痉挛,缓解疼痛 。
康复训练
疼痛缓解后,可进行“燕儿飞”锻炼,即趴着的状态下进行两头起训练,加强腰背肌力量训练。适度进行平板支撑训练。
可辅以麦肯基治疗(如治疗师辅助下腰椎屈伸活动)及侧方移位矫正及松动术。
日常生活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规范坐姿、站姿“葛优躺”。
腰椎间盘突出症禁止弯腰搬重物,搬东西时需下蹲,起来时利用大腿力量,而非腰部力量。
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卧床休息,一般严格卧床三周,之后戴腰围逐步下地活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