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根据术式不同,通常术后1~3个月可恢复正常活动
术后麻醉苏醒后可恢复,第一天以流食为主,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需适时进行腰部及下肢功能训练
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疾病,发病率高,是引起下腰痛和
腰腿痛最常见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手术,手术方法多样,主要分为四类:开放性手术、微创手术、腰椎融合术、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目的是解除椎间盘突出部位的神经压迫,缓解症状,恢复功能。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效果
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通常能更快及更大程度地改善症状,获得功能恢复。绝大多数患者手术后1~3个月可以恢复正常活动。
安全性
这类手术治疗方式总体是安全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低,极少导致死亡。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根据具体术式不同,这类手术通常被列为四级或三级手术。
举例来讲,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属于四级,后路切开髓核摘除术属于三级。当然,这类手术在我国长期广泛开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进行这项手术的费用通常在3万元以内,包括手术费、麻醉费、材料费等。部分合并腰椎不稳的情况需要同时行椎体融合内固定治疗,总费用可能上升到5万元左右。
根据医院等级、耗材种类、麻醉和手术操作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别。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下三级以上医院才可以开展这项手术。
适宜情况
病史超过6周,非手术疗法无效,症状继续加重者。
如首次发作,但疼痛剧烈,因疼痛难以入眠,患者被迫处于屈髋屈膝侧卧位者。
患者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麻痹,表现为一侧下肢感觉、
运动障碍,或者大小便功能异常。
脊髓造影、CT、MRI检查确认压迫显著存在,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保守疗法有效,但症状反复发生,且疼痛较重者。
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者。
不宜情况
轻度腰椎间盘突出,不影响生活工作者。
初次发作或多次发作,未经保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有较广泛的纤维组织炎、风湿症等症状。
临床怀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CT、MRI检查未见神经压迫征象。
由于需要完善术前检查、术前评估、术前准备,术后需要严密观察病情、定期换药、进行影像学复查、指导训练等,患者需要住院。住院时间一般为5~15天。
治疗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常会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一般还会检查血型,是备血所需,以防手术时出血较多需要输血。
血液生化项目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蛋白等,目的是排除手术禁忌证,发现有血糖升高、水电解质及
酸碱平衡失调、低蛋白、贫血等情况时需要在手术前予以纠正,以保证手术安全。
凝血指标检测,是能够同时反映
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指标。凝血功能异常会增加手术风险,需要在术前予以纠正。
肝炎、梅毒、艾滋等传染病指标,是为了杜绝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院内交叉感染。
专科影像学检查
主要包括腰椎X线片、CT、磁共振成像(MRI)。根据病情需要,通常要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目的是明确病情,选择合理手术方式并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
其他检查
常用的有
心电图、超声检查,
肺功能检查等,目的是了解各重要脏器功能情况,判断患者的心肺功能可否耐受手术,排除手术禁忌。对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较差者可能需要在围手术期进行主动医疗干预。
治疗前准备
调整正在接受治疗的药物
如果正在使用的药物影响到凝血功能,往往需要调整或者停用,但具体要遵循医嘱。
控制基础疾病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时,要先控制好这些基础疾病,待全部指标符合标准再行手术,否则可能增加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风险。
安排生活工作
手术住院大约需要5~15天;根据手术方式不同,恢复正常行动至少要1个月,部分情况需要3个月;手术后2周左右逐步开始功能恢复训练,术后6个月内通常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请据此安排好时间,调整好工作。
术后早期需要卧床,锻炼早期可能需要佩戴腰围,可以向医护人员了解清楚后,提前准备卧床排便器、腰围等,以便于术后使用。
术前锻炼
为了手术后的变化可以进行适应性训练,包括练习俯卧、轴线翻身的要领、腰背肌功能锻炼的技巧,在床上大小便的方法,也可以向医护人员了解术后正确的咳嗽和
咳痰方法。
用药准备
配合术中麻醉,术前根据麻醉评估情况,选择性使用药物。
镇静类的药物,能够舒缓患者的焦虑紧张的情绪,保持平静,比如可以使用艾司唑仑。
抑制腺体分泌的药物,能够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减少体内唾液腺的分泌,减少误吸入气管的风险,比如可以使用阿托品。
饮食准备
手术一般是在麻醉下进行,全麻或者椎管内麻醉需要在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8小时禁水;
局部麻醉需要在手术前4小时禁食、水。手术前一周建议戒烟酒。
清洁备皮
患者提前洗澡,术前护士会进行备皮,也就是剔除手术区域周围的毛发,目的是清洁手术区域,降低感染风险。
留置导管
手术前大都会留置导尿管,方便手术中排尿,并记录术中、术后的尿量,了解患者身体的液体出入情况。常用的是气囊导尿管,由尿道口把尿管插入尿道,尿管末端连接引流袋。
衣着配饰要求
入院后通常会统一穿着宽松的病号服,术前通常需要除掉全部衣物,同时要取下配饰、假牙等物品。手术后重新穿衣服的时间,通常建议在麻醉效果完全消除、尿管及切口引流管拔除后。
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生会详细向患者和(或)家属说明手术情况、手术风险和注意事项等,患者或家属需配合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麻醉医生会详细说明麻醉情况、麻醉风险和注意事项,患者或家属需要配合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治疗过程
麻醉情况
开放手术治疗需要术前麻醉,一般包括
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两种方式,部分情况会复合采用。
微创椎间孔镜手术治疗,通常可采取
局部麻醉+MAC(麻醉监护),手术医生会在术中与患者进行交流,实时了解患者身体感受变化。
治疗部位和切口位置
手术部位围绕腰椎间盘病变节段,切口位置根据手术方式不同而不同。
开放手术,切口位于脊柱正中,纵行。考虑到术野暴露的充分性,切口长度通常在6厘米以上。
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手术,切口多位于椎体一侧,部分也可位于脊柱正中,通常只需1厘米左右长度即可。
手术操作流程
因术式较多,本文以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为例介绍。
开放手术
开放手术中,患者通常采取俯卧的体位。
麻醉后进行手术区域消毒,铺无菌巾单。
逐层切开皮肤和皮下各层组织,充分暴露病变节段椎体的棘突及椎板,部分或全部咬除椎板暴露硬脊膜。保护并向一侧剥开硬脊膜,暴露椎间盘突出部位,掏除病变椎间盘组织及髓核,确认压迫解除。
存在脊柱不稳定的情况,需要进行椎间隙植骨融合,同时对相应节段的椎体进行钉棒系统内固定,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在X线的引导下。
清洗切口,仔细止血。留置引流管,以便渗血、渗液等能顺利排出。
逐层缝合切口,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并用胶布固定。
微创手术
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患者通常采取侧卧位。
手术区域消毒,铺无菌巾单。
麻醉师进行局麻操作。
主刀医生对皮肤做小切口,在X线引导下建立手术通路,置入带有摄像头的管状手术器械,屏幕可视下咬开骨板或经椎间孔进入椎管,保护硬脊膜,暴露突出的椎间盘,咬除病变髓核及椎间盘组织,镜头下确认压迫解除。术中可与患者沟通下肢的感受变化。
缝合切口,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并用胶布固定。
治疗感受
如果是椎管内麻醉,在注射局麻药时针刺入皮肤会有刺痛但可忍受,随着麻药注入会有肿胀感,下肢逐渐变得麻木。
如果是全麻,手术中患者没有意识,也不会感到疼痛。
如果是局麻,在注射局麻药时针刺入皮肤会有刺痛但可忍受,术中器械进入过程中有感觉但基本无痛感,咬除骨板时会追加局麻,会有可忍受痛感。手术过程下肢感受正常,可体验到椎间盘压迫解除后下肢瞬间的轻松感。
治疗时间
该手术大约需要1~3小时,手术时间可能会受到手术方式、病变椎间盘节段的数量、病情复杂程度、患者全身状况、麻醉方式等因素影响。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拆线前注意保持手术部位清洁,避免伤口沾水。患者卧床期间,有时在床上大小便时需要辅助。注意定时侧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出现卧床
肺部感染。
监测与检查
术后前几天通常会监测
生命体征,包括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等,并抽血进行生化等检查,以防止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
静脉血栓形成等。在麻醉恢复后,一般会复查腰椎磁共振以了解手术效果。
饮食营养
术后麻醉苏醒后即可恢复饮食。
术后第1天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饮食以流食为主,包括牛奶、果汁、肉汤、粥等,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随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牛肉、鸡肉等,搭配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足量的营养摄入。
戒烟、戒酒,以利于康复。
并发症及应对
硬膜破裂
发生在手术过程中,器械锐性刺激或者钝性牵拉均可导致。只需作修补即可,但需注意缝合手法,如缝合不紧密,有发生
脑脊液漏的可能。
神经根损伤
大多神经根损伤在分离粘连时所致,一般均可以恢复。少数被刀误切断造成严重后果,且恢复困难,应当避免。
腹膜后血管及肠管损伤
通常是从后路切除突出物时,进刀太深或在抓刮、钳夹时太深所致。一旦发生,需要当即做修补缝合处理。
恢复过程
疼痛症状恢复。术后前几天常可能会感觉到疼痛,随着时间而减轻。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以使用止痛药物。
拔除导管。手术后1~2天后通常可以拔除引流管、尿管,拔除尿管前护理人员会指导定期夹闭尿管训练膀胱功能。
切口修复。手术后一般会定期伤口换药,可以每3天一次,一般在术后10~14天拆除缝线。高龄患者、糖尿病患者愈合时间可能会适当延长。
下肢症状恢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大多存在下肢酸痛不适、皮肤麻木等症状。大多数患者来说,手术后这些症状即可消失,部分病情复杂者症状会逐渐缓解。个别情况下术后短期症状可能反而加重,而后再逐渐缓解。
后续治疗
功能恢复训练
术后患者卧床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肉“收缩-舒张”运动,也就是腿部肌肉交替做绷紧、放松的动作,家属可以协助进行下肢肌肉按摩。
可以下床站立、行走后,需坚持佩戴腰围,此阶段主要进行下肢肌肉力量恢复锻炼。
根据不同术式,遵照医嘱在术后1~3个月后逐渐开始腰部肌肉力量训练。
关于复诊
出院后如果发现伤口有跳痛、渗液、周边红肿等,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应当立即就医。
术后因活动不当等导致腰部或下肢症状反复,且持续不缓解,应当立即就医。
手术后3个月内通常每个月要定期回手术医院进行复查,通常进行查体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日常生活
在术后恢复期要加强家庭护理,下床活动佩戴腰围,不做大幅度动作,床垫不宜过软或过硬,枕头不宜过高,平卧时膝关节下方适当垫高,保持膝关节屈曲,以避免腰部牵拉。
基本康复后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防止腰腿部受凉、受伤,既坚持适当运动,又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正确站姿、坐姿,避免同一姿势时间过长。
合理安排饮食,保持营养均衡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