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失衡综合征(DDS)是指发生于透析中或透析后早期,以脑电图异常及出现全身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急性并发症。轻者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躁动、癫痫发作、反应迟钝,重者出现抽搐、
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发病机制是由于血液透析快速清除溶质,导致患者血液溶质浓度快速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液和脑组织液渗透压差增大,水向脑组织转移,从而引起
颅内压增高、颅内pH值改变。失衡综合征可以发生在任何一次透析过程中。但多见于首次血液透析、透析前
血肌酐和血
尿素很高、快速清除毒素(如高效透析)等情况。
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嗜睡、反应迟钝、血压增高、
肌肉痉挛,严重者可表现为抽搐、癫痫发作、
谵妄、昏迷,甚至死亡。
1.脑脊液检查:脑脊液pH值下降,碳酸氢根浓度降低,
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2.脑电图:表现为脑波强度异常增加。
1.在首次透析中或透析刚结束时发生头痛、恶心、呕吐、躁动、嗜睡、反应迟钝、血压增高等情况。
2.颅内CT或磁共振未见明显占位及脑血管病变。
3.既往无高血压病史。
4.常出现特征性脑电图表现。
1.颅内占位
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颅内占位的性质、位置、大小,并与本症鉴别。
2.高血压
血压升高也会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但无脑脊液pH值的改变。
3.颅内感染性疾病
脑脊液培养可以发现病原体,抗生素治疗有效。
1.轻者仅需减慢血流速度,以减少溶质清除,减轻血浆渗透压和pH过度变化。对伴
肌肉痉挛者可同时输注高张盐水或高渗
葡萄糖,并予相应对症处理。如经上述处理仍无缓解,则终止透析。
2.重者(出现抽搐、
意识障碍和昏迷)建议立即终止透析,并做出鉴别诊断,排除脑血管意外,同时输注甘露醇。之后根据治疗反应给予其他相应处理。透析失衡综合征引起的昏迷一般于24h好转。
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是避免发生透析失衡综合征的关键。
1.首次透析患者
避免短时间内快速清除大量溶质。首次透析
血清尿素氮下降控制在30%~40%。建议采用低效透析方法,包括减慢血流速度、缩短每次透析时间(每次透析时间控制在2~3h)、应用面积小的透析器等。
2.维持性透析患者
采用钠浓度曲线透析液序贯透析可降低失衡综合征的发生。另外,规律和充分透析,增加透析频率、缩短每次透析时间等对预防有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