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

更多功能

天花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天花是天花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
可表现为寒战、高热、乏力,皮肤出现丘疹、疱疹、脓疱,最后结痂,遗留痘疤
天花病毒感染所致
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定义
天花是天花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发疹性疾病,传染性极强,致死率高。
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及成批次出现的丘疹疱疹及脓疱,最后结痂、脱痂及遗留痘疤。
天花是唯一通过全球疫苗接种而根除的人类疾病。曾造成大量人力丧失、经济负担和社会恐慌,在人类历史上造成过重大灾难。
目前唯一剩余的天花病毒株,储存在世界卫生组织天花及其他痘病毒传染病合作中心,以及俄罗斯国家病毒学和生物技术国家研究中心。
分型
按病毒毒力强弱分型
正型天花:毒力强的天花病毒所致,即普通型。
类天花:毒力弱的天花病毒所致。
按临床表现分型
普通型天花:70%以上的为“普通型”。皮疹出现前有发热、头痛、背痛、发冷及呕吐等症状,典型的水泡或脓疱出现在脸部和四肢。
扁平型天花:多发生在幼儿,可造成严重的病毒血症,皮疹进程缓慢,连结在一起呈扁平状,但不会形成脓泡。此种类型很少发生。
变形型天花:出现头痛等症状,但发疹期缩短,皮疹表浅,数量少,通常不会发热。较常出现于曾接种疫苗者。
出血型天花:罕见。见于成人(尤其是孕妇),因为大量病毒在脾及骨髓中繁殖,皮肤及黏膜明显出血,表现为皮肤上呈现紫斑,一般在出疹第5~6天尚未确定诊断就已死亡。
发病情况
天花是最古老、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分布于全世界。
常年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群众性的疫苗接种运动,并且每隔6年复种一次疫苗,在大城市很快消灭了天花。
1960年在云南省发生最后1例天花患者,迄今为止,在我国未再出现天花。
世界卫生组织于1967年开始扩大和加强全球性的消灭天花运动。
1967~1972年多数非洲国家、印尼及南美消灭了天花。
1975~1977年非洲三角洲地带最后消灭了天花。
1977年10月26日索马里的梅花镇发生最后1例天花后,全世界至今再没有天花。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全球已消灭天花,并停止疫苗接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