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经皮吸收、刺激腧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术后适当休息后可恢复正常活动
术后即可正常饮食
定义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疗效和安全性
适宜疾病
穴位贴敷主要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也可治疗某些急性病,如哮喘、咳嗽、腹痛、面瘫、便秘、小儿咳嗽、小儿哮喘、小儿泄泻、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
子宫脱垂、牙痛等。此外,还常用于
治未病。
治疗效果
大多数患者通过穴位贴敷治疗疾病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运用于“治未病”的主要干预范围如体虚感冒、小儿
反复呼吸道感染、冻疮、术后
尿潴留、术后腹胀等疾病,提前使用穴位贴敷,可以预防上述疾病的发生。
安全性
穴位贴敷可以弥补内服药物的不足。除极少有毒药物外,本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较为安全简便,对于老幼体弱者、药入即吐者尤宜。
其不良反应多见于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轻微红肿、小水泡、微痒、烧灼感、疼痛、
色素沉着等情况,风险较小。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穴位贴敷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是一种安全自然经济的疗法,可在正规医疗场所由专业医生操作。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如果是进行单个穴位操作的费用通常在20-100元不等,包括治疗费、材料费等。根据所治疾病、挂号科室、操作医生职称、医院等级、耗材种类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别。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以及门诊与住院报销的比例也不同,均会导致治疗费用存在差异。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各级中医院的多个科室均可做这项治疗,西医院的中医科、针灸科也能进行操作。这项治疗一般是在门诊完成。
古籍记载
《针灸资生经》:“治疟之方甚多……乡居人多用旱莲草推碎,置于手掌上一夫半两筋中,以古文钱斥之,系之于故帛,未灸即起小泡,谓之天灸。”
《太平圣惠方》:“治疗腰脚风痹冷痛有风,
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
《本草纲目》:“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穴位贴敷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宏观上调控多器官、系统的功能。
穴位贴敷能有效改善
脑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情况,从而降低患者的误吸风险。
穴位贴敷能治疗便秘,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穴位贴敷法应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患儿,有助于其炎性因子水平的降低,抑炎作用强。
穴位贴联合其他中医外治法可促进阴道微生态平衡的恢复,改善炎症反应,提高阴道黏膜免疫功能,降低阴道感染类疾病发生率。
适宜情况
按疾病类型划分,可以有慢性病、急性病等。
急性病症:如急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心绞痛、牙痛、其他慢性病急性发作等。
不宜情况
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皮肤病者,禁止贴敷。
孕妇腹部、腰骶部以及某些可促进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禁止贴敷,有些药物如
麝香等,孕妇禁用,以免引起流产。
既往穴位贴敷后出现全身过敏者,禁止贴敷。
少儿皮肤娇嫩,不宜选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贴敷时间也不宜太长。
颜面五官部位、关节及大血管附近,慎用贴敷,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进行发泡,避免发泡遗留疤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
糖尿病,血液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慎用。
疤痕体质者慎用。
哺乳期妇女慎用。
施术前,医生应根据情况向患者详细说明穴位贴敷治疗的注意事项、禁忌、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不良反应。患者在进行穴位贴敷前可与医生了解这种操作的优缺点,在充分了解艾穴位贴敷疗法的意义及疗效后再进行治疗。
治疗前检查
穴位贴敷是一项临床上较常规使用的外治法,一般无需特殊检查,但对于皮肤感觉障碍,或伴有皮肤病变者,如
脑外伤患者、糖尿病患者等,需谨慎使用。
治疗前准备
调整正在接受的药物
如果正在使用药物尤其是中药治疗疾病,可能需要调整或者停用,但具体要遵循医嘱。
合理安排饮食、日常活动
患者在过饥过饱、疲劳、醉酒、精神紧张等情况下不宜进行穴位贴敷操作,饮食要科学搭配,均衡饮食,禁烟禁酒。
衣着配饰要求
患者来就诊时应尽量穿着宽松的衣服,以方便充分暴露施术部位;施术部位在头颈部、腕踝部、双手等部位时,注意提前取下配饰。
施术前准备
患者在治疗前应自行清洁施术部位。
病情告知
医生一般会详细说明穴位贴敷治疗情况,以及操作风险和注意事项等,如有任何疑问及时询问,积极配合治疗。
治疗过程
贴敷药物
凡是临床上有效的汤剂、丸剂,一般都可以熬膏或研末用作穴位贴敷。但与内服药物相比,贴敷用药的选用具有以下特点。
选择适当的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如醋调贴敷药,能起到解毒、化瘀、敛疮等作用,虽用药猛,可缓其性。
剂型选择
目前临床常见的穴位贴敷剂型有散剂、糊剂、饼剂、丸剂、锭剂、软膏剂、硬膏剂、橡胶膏剂、涂膜剂、贴膏剂、药袋、磁片等。
穴位选择
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基本一致,也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不同的保健需求和病证、穴位的特性,通过辨体、辨病和辨证,合理选取相关穴位,组成处方进行应用。
局部取穴:可以根据保健目的或疾病特点,采用保健部位、疾病部位或邻近的穴位,用于面部美容保健、五官科疾病的防治、偏头痛的防治等。
循经取穴: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穴位进行保健调理。
辨证选穴: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
对症选穴: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
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中,患者依据医生要求保持安静、放松状态,并采取合适体位,如坐卧位、仰卧位,以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能使药物敷贴稳妥。
通常要求患者充分暴露患处,定准穴位后,贴药前,确认贴敷部位皮肤完整、洁净,如有污渍等皮肤不清洁情况,可用75%
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后再敷药。
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所敷之药,无论何种剂型,均应将其固定好,以免移位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敷者能够耐受为度。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24小时内,对于老年、少儿、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贴敷期间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瘙痒、疼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贴敷。
终止贴敷后,可揭去药物,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或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治疗感受
贴敷后局部皮肤可出现潮红、轻微红肿、小水泡、微痒、烧灼感、疼痛、
色素沉着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不需特殊处理。
但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治疗后如局部无烫伤、感染等情况,一般也无需特殊护理,如有不适,需及时告知医生。
治疗时间
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以贴敷者能够耐受为度。成人每次贴敷时间为24小时内,对于老年、少儿、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
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到5~7天换药1次。
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痊愈后再贴敷,或改用其他有效穴位交替贴敷。
敷脐疗法每次贴敷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从每年入伏到末伏,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3年为1个疗程。
护理
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勿洗冷水澡,宜穿透气性好、宽松的衣服。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以免烫伤。
贴敷药物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
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无纺布制品固定贴敷药物。
饮食营养
忌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疾病康复,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牛肉、鸡肉、鱼肉、鸡蛋、牛奶、豆类等食物,这样有助于膳食营养的补充。
注意搭配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人体所需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若出现以下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贴敷药物后,局部出现热、凉、麻、痒或轻度疼痛属正常现象,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难以忍受时,可提前揭去药物,及时终止贴敷。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应立即终止贴敷,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皮肤出现小水泡,可表面涂以
湿润烧伤膏或
紫草油等,任其自然吸收。水泡较大者,碘伏消毒后,可先用消毒针从水泡下端挑破,然后涂消毒软膏。如果水泡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出血等现象,到医院对症治疗。
恢复过程
穴位贴敷是一项临床上较常规的治疗项目,如未出现过敏、水疱等,治疗结束适当休息后即可正常活动,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
后续治疗
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后,如无特殊情况,一般隔日可再进行一次治疗;如果是在三伏天或三九天治疗,则每两次贴敷之间需要间隔7~10天,需结合个人病情、穴位贴敷的部位的恢复情况决定,具体请遵照医嘱执行。
日常生活
治疗结束适当休息后即可正常活动,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
具体注意事项与患者所患疾病相关,应咨询医生,严格遵守医嘱。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