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疗法)

更多功能

眩晕(中医疗法)
概述 自我疗法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
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眩晕多因虚而发,气血不足、肝肾亏虚、髓海失充皆可致眩晕,此属虚证。
肝阳上亢、痰浊中阻及瘀血阻络等所致眩晕属于实证。
肾精不足,则主骨生髓失司,髓海失充,则发为眩晕。
肾虚则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头目,亦可发为眩晕。
临床特点
肝阳上亢证
眩晕,耳鸣,颜面潮红,头目胀痛,失眠多梦,急躁易怒,甚则仆倒。
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气血亏虚证
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精不足证
眩晕日久不愈,少寐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痰湿中阻证
眩晕,头重昏蒙、多寐纳少、呕吐痰涎、脘腹痞满。
舌淡,苔白腻,脉滑。
瘀血阻窍证
眩晕,面唇紫暗,头痛,耳鸣耳聋,健忘,失眠。
舌暗,有瘀斑,脉细涩。
现代医学范畴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梅尼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神经衰弱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自我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