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穴位或患处一定高度,使热力温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
具有温经通脉、散寒祛邪的作用,可用于虚寒性疾病、痛症、皮肤疾病等
目前市面上有悬灸筒/罐,其原理和悬灸中的温和灸相似,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
操作过程中,注意防止艾灰掉落烫伤皮肤
定义
悬灸即悬起灸,是艾条灸的一种,归属于艾灸法。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腧穴或患处一定高度之上,使热力较为温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
悬起灸具有温通经脉、散寒祛邪的作用,多用于灸治慢性疾病、皮肤疾病,也可以用于急性病、儿童疾患等。
分类
悬起灸根据操作方式不同,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
在病人感觉施灸部位温度适宜的前提下,温和灸一般固定不移,雀啄灸是对准穴位,上下移动,忽近忽远,回旋灸是平行往复回旋熏灸。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悬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引热外行的作用,能治疗多种疾病,适用范围广泛,各种虚证、急症、痛症、外科病证等均可应用。
治疗效果
悬灸在借助艾条温热效应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操作方法,从而达到不同程度的热刺激,如温、热、灼、痛,通过不同的热刺激在临床中发挥不同的临床疗效。
温和灸:此法能温通经脉、散寒祛邪,以其较柔和而持久的温热效应,在慢性虚损疾病的治疗中,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在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回旋灸:此法可温经通络、散寒通滞。
能用于多种痛症,以其温热效应能缓解各种疼痛,如风湿性关节炎。
还可以用于改善面瘫。
以及广泛应用于皮肤病中,能使局部血液循行旺盛、血供充足,促进肉芽组织增生,达到改善皮损的疗效。
雀啄灸:多应用于急症和痛证的治疗中,因其温热力传导快、渗透快、渗透强,能起到快速缓解疼痛的效果。
安全性
悬灸疗法简便,易于操作,安全性较高。临床不良反应可见过敏、烫伤、咳嗽、
色素沉着等。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悬灸法在我国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是一种安全自然经济的疗法,可在正规医疗机构由医生操作。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进行这项操作的单次费用通常30-60元不等,包括治疗费、材料费等。
根据所治疾病、挂号科室、操作医生职称、医院等级、耗材种类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别。
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不同,以及门诊与住院报销的比例也不同,均会导致治疗费用存在差异。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下各级医院的针灸科、中医科均可进行悬灸治疗;如需在家自行悬灸,需经专业医生指导。
古籍记载
《外台秘要》:“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其能,针、药、汤、散皆所不及者,艾为最要。”“诸疗之要,火艾为良,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医学入门》:“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红炉点雪》:“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寒热虚实,轻重远近,无所不宜。”
《名医别录》:“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效应机制是综合药化效应、热效应、光辐射效应和经络效应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主要通过光、热及化学刺激,引起局部穴位的反应,并沿经络向远方传导,以发挥其抗菌、抗炎镇痛、调节代谢及免疫、改善循环及预防保健等作用。
适宜情况
疾病情况与灸法选择
慢性病治疗和保健养生,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疾病、改善慢性疾病造成的各种虚弱症状、调节机体
亚健康等选择温和灸。
痛症或急症,如痛经、身体关节部位疼痛、肩周炎、腰肌劳损等选择雀啄灸。
不宜情况
慎灸部位
皮薄肉少部位、筋肉结聚之处、关节处、大血管处、心前区、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和下腹部、乳头部和阴部及睾丸等需慎灸。
慎灸情况
极度疲劳、过饥或过饱、醉酒、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定者,对灸法恐惧者,经期妇女,某些传染病、
高热、昏迷、抽搐、身体极度消瘦衰竭、精神病患者,暂不适合灸治,应待异常情况解除后方可施灸。
不宜施灸的病症
对实热证如中暑、阴虚发热证如肺结核晚期大量咳血,一般不适合灸治。
治疗前检查
悬灸一般不需要治疗前检查。
治疗前准备
合理安排饮食、日常活动
患者在过饥过饱、疲劳、醉酒、紧张等情况下不宜进行悬灸治疗,因此,请据此合理安排饮食及其他活动时间。
衣着配饰选择
尽量不戴配饰,选择宽松服装。
病情告知
医生会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悬灸治疗情况,以及操作风险和注意事项,并安抚患者情绪,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
治疗过程
对于不同疾病,涉及不同的治疗手法,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也略有不同。
操作过程
灸材选择
悬灸应选择合适的
清艾条或
药艾条,检查艾条有无霉变、潮湿,包装有无破损。
穴位选择及定位
穴位的选择依据各疾病的诊疗标准,根据病症选取适当的穴位或治疗部位。
体位选择
根据施灸穴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如灸四肢部的穴位以正坐为主,灸胸腹部的穴位宜选择仰卧位,灸背腰部的穴位宜选择俯卧位,要求体位须摆放平直、舒适、肌肉放松,使准备施灸的穴位充分暴露。
治疗室准备
保证治疗室有良好的换气装置以保持空气流通。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巾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无菌垫布、垫纸、枕巾则更好。
消毒
医生双手消毒,患者施灸部位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施术过程
可根据病情选择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不同悬灸方法。
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段对准应灸部位,距皮肤2-3厘米,使患者局部有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对于局部感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食指、中指两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医者手指感知 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及时调节艾条高度,防止烫伤。
雀啄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的距离并不完全固定,而是如鸟雀啄食一样上下移动,至皮肤红晕为度。
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虽然保持一定距离,但艾条并不固定,而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移动施灸。
注意事项
艾灸火力应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以使病人逐渐适应。
艾灸量:悬灸以时间计算灸量。
艾灸部位如在头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两股等皮厚与肌肉丰满处,灸量可大。
病情如属寒气长久积累于体内,体内阳气极度虚弱,以出冷汗、肢体发凉、面色苍白、脉博微弱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灸量宜大;若属外感六淫,邪热壅聚、化腐成脓所致的红肿皮肤症状和关节疼痛,则应掌握适度,以灸量小为宜。
凡体质强壮者,可灸量大;久病、体质虚弱、老年和小儿患者,灸量宜小。
艾灸顺序:先灸阳经穴位,后灸阴经穴位;先灸上部穴位,后灸下部穴位;先灸背部穴位,后灸胸部穴位;先灸头身穴位,后灸四肢穴位。施灸顺序并非拘泥不变,可根据病情灵活选择。
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坏衣被。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等物品。
治疗感受
常见感受为温热感,除此之外还有酸重、麻木、虫行,以及灼痛、抽痛等非热感或红晕、出汗、痒感、肌肉跳动等。
治疗时间
该治疗过程大约为10~40分钟,治疗时间依病证及辨证确定。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保暖避风:灸后换掉汗湿的衣服,喝温开水适量,注意
防风保暖。如需水浴,建议在治疗后4h-6h再进行。
饮食护理:灸后保持饮食清淡,忌肥甘厚腻与辛辣食物;忌饮茶;忌瓜果寒凉性食物;忌过饥过饱。
情志调节:患者放松心态,调和精神,以巩固艾灸的疗效。
监测与检查
一般不需要治疗后监测与检查。
饮食营养
忌饮茶、忌食生冷瓜果寒凉性食物,忌肥甘厚腻、忌过饥过饱。
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晕灸
立刻停止治疗。轻微晕灸者,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静卧片刻即可。
若患者仍感到不适,给予温开水服用,可掐人中 、内关、足三里等穴患者保持坐位或仰卧等舒适体位,休息片刻。
重度晕灸者,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在百会穴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
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
水泡与化脓
如水泡直径在1cm 左右,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针剪刺破或剪开泡皮放出水泡内容物,并剪去泡皮,暴露被破坏的基底层,涂搽消炎膏药以防止感染,创面的无菌脓液不必清理,直至结痂自愈。灸泡皮肤可以在5~8d内结痂并自动脱落,愈后一般不留
瘢痕。
在溃烂化脓期间,不宜从事体力劳动,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
感染
轻度发红或红肿,可在局部做消炎处理,一般短时间内可消失;
如出现红肿热痛且范围较大,在上述处理的同时口服或外用消炎药物;
化脓部位较深,则应请外科医生协助处理。
恢复过程
悬灸疗法属于临床上较常规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若没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恢复过程,治疗结束后稍微休息即可。
后续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需要,规律接受治疗,保证治疗效果,一般5~15次可为一个疗程。
日常生活
治疗结束后适当休息后可正常活动,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
具体注意事项与患者所患疾病相关,应咨询医生,严格遵守医嘱。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