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节律性地按压胸骨中下部以挤压心脏而驱动血液循环的急救手段
可能导致胸骨、肋骨骨折和损伤性气、血胸
用于任何原因所致心搏骤停,紧急情况下应立即实施胸外按压
作为心肺复苏重要的一环,在积极救治时不要忘记向专业人员求助
定义
胸外按压是通过体外节律性按压胸部,以增加胸腔内压力和直接挤压心脏驱动血流,人工形成暂时血液循环的方法。
胸外按压选择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提供节律性压力,为患者提供人工血液循环,从而为脑和其他重要器官提供必需的氧,以便争取时机行电除颤和进一步抢救。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胸外按压适用于任何原因所致心搏骤停,包括:
电机械分离和心搏骤停。
其中心室颤动最常见。
治疗效果
及时正确的胸外按压,可暂时维持有效的循环血流,使全身组织和器官,特别是重要器官组织免于过久缺氧。然后尽快设法建立有效循环呼吸功能,纠正
酸中毒,保护脑组织及重要内脏功能,如此可使约50%的被施救者得救。
安全性
胸外按压操作标准一般不会造成大的伤害,因此胸外按压一定要用力按压。按压深度应在5~6厘米,虽然过于用力或者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出现
肋骨骨折和损伤性气、
血胸等并发症,但是对生命一般没有影响。为了挽救被施救者的生命,还是应该尽快进行胸外按压。
按压部位不正确:向下错位时受压部位为剑突(胸骨下端),可致剑突受压折断,肝脏受冲击破裂或胃部受压导致呕吐;定位向两旁偏移或按压时手指没有翘起,则易致肋骨骨折及
连枷胸,导致气胸、血胸。
按压力量不足:抢救者按压时肘部弯曲可致按压力量不足,按压深度达不到5厘米,无法起到急救效果。
按压方式不当:冲击式按压、猛压、按压放松时抬手离开胸骨定位点,导致下次按压部位错误等情况,均可由此引起骨折。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胸外按压的难度不是很高,急救人员、经过训练的医护人员以及现场所有人均可操作。
实施胸外按压时,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各种原因(包括检查脉搏、气管插管等)导致的按压中断。同时,务必保证胸外按压的有效性,避免因疲劳使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不佳。
进行胸外按压1分钟后,按压频率就明显减慢、按压深度减小。多人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每2分钟交换胸外按压人员一次,每次交换人员的时间不得超过10秒。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实施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为其中措施,收费较低,通常仅需10~30元不等。
各地区和医院间存在差异,具体以治疗所在医院收费为准。
如果同时实施心脏除颤、心电监护等,会另外计费。
医院科室选择
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一般为急诊科的工作内容。
紧急情况下,包括120急救人员、住院病人所在科室,现场其他人员均可在第一时间实施。
适宜情况
各种创伤、电击、溺水、窒息、心脏疾病或药物过敏等引起的心搏骤停。
患者会出现心音消失,脉搏无法触及,脸色苍白,意识突然丧失,无自主呼吸等情况。
不宜情况
胸外按压无绝对禁忌证。
相对禁忌证为
胸廓畸形、胸廓开放性外伤、
肋骨骨折、
心脏压塞。这些情况一般不宜做胸外按压操作,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咨询专业医疗人员。
此治疗一般为急救操作,不需要住院。但引起心搏骤停的原发疾病可能需要住院进行后续治疗。
治疗前检查
判断心搏骤停
如遇以下情况,并确认为心搏骤停,应立即施救:
意识丧失
突然出现面色死灰、意识丧失,轻摇或轻拍并大声呼叫无反应,说明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
在喉结两侧的凹陷处触摸颈动脉,一般作为判断的首选部位。其次选股动脉。
触摸脉搏一般5~10秒,确认摸不到动脉搏动,即可确定心搏骤停。
应注意,如对尚有心跳的被施救者进行
胸外心脏按压,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呼吸停止
应在保持气道开放的情况下进行判断。
可通过听有无呼气声或用面颊部靠近被施救者的口鼻部感觉有无气体逸出,脸转向被施救者观察胸腹部有无起伏。
瞳孔散大
循环完全停止后超过1分钟后才会出现瞳孔散大,且有些被施救者可始终无瞳孔散大现象。
药物对瞳孔的改变也有一定影响。
皮肤苍白或发绀
发绀是指从正常颜色变为青紫色。
一般以口唇和指甲等末梢处最明显。
心尖搏动及心音消失
听诊无心音。
心电图表现为
心室颤动或心室停顿,偶尔呈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
治疗前准备
确认现场安全
判断周围环境是否安全,要求迅速、准确。
在确认现场无危害患者和施救者安全的情况后应立刻施救。
患者体位
将被施救者平卧于地面或者硬板床上,松开衣领及裤带,充分暴露胸部后开始施救。
呼救
在医院外发生心搏骤停后,要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呼救。注意不要挂断电话,接受急救人员的电话指导。
治疗过程
按压位置
胸外按压时,迅速将被施救者仰卧于硬质平面上,操作者跪在被施救者胸部边上或立在床旁。先摸到剑突尖端,向上两横指宽处为按压点,即胸骨下半部。
对于非医务人员,可简单地将按压点定为被施救者胸部中下1/3部位。
按压方法
操作时将一手掌根部置于上述部位,另一手掌根部置于前者之上,两手手指伸直并相互交叉,两臂伸直,上身前倾,使两臂与被施救者前胸壁垂直,利用上身的重量,通过两臂垂直地有节奏地下压,使胸骨下陷至足够深度。
按压深度:成人胸廓下陷5~6厘米。儿童和婴儿胸廓下陷胸部前后径的1/3(儿童约5厘米,婴儿约4厘米)。
按压到位后突然放松,不施加任何压力,与胸部接触的手掌不要离开胸部,任胸廓自行回弹。胸廓完全回弹是有效胸外按压的重要条件,若胸廓未完全回弹,胸膜腔内压增高,反而减少冠状动脉与脑灌注。
如此反复按压、放松,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以上,按压时间与释放时间比约为1∶1。
如果有机械胸外按压装置也可使用。
治疗时间
非专业急救者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被施救者时,应立即开始胸部按压,无需进行
生命体征的评估,直至自动体外除颤仪和专业急救者到达现场。
专业急救者仍要求检查脉搏,在10秒内确认循环状态。如果在10秒内没有或无法检查出脉搏,应立即开始胸部按压。
胸外按压应该要坚持20~30分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延长按压时间。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无反应但已有呼吸和有效循环体征的被施救者,应采取恢复体位。被施救者取侧卧位,前臂位于躯干的前面,以维持气道开放,减少气道梗阻和误吸的危险。
当怀疑被施救者有头颈部创伤时,应保持轴线翻身,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可能加重损伤,造成瘫痪。
监测与检查
血流动力学评估
冠脉灌注压:冠脉灌注压与心肌血流量和自主循环恢复相关。≥15mmHg是自主循环恢复的前奏。复苏中如有动脉血压监测,应最大限度提高动脉舒张压。
脉搏:胸部按压时能否通过触摸脉搏评价按压的效果尚有争议。颈动脉搏动并不能真实反映胸外按压中冠脉和脑血流的恢复情况。
呼吸功能评估
动脉血气分析:主要用来了解
低氧血症的程度和通气是否适当。
动脉血CO
2分压(PaCO
2) 是反映通气是否适当的指标,如果通气持续稳定,PaCO
2升高可能是潜在的灌注改善的标志。呼气末CO
2监测作为自主循环恢复的指标,可用来指导治疗,与
心输出量、复苏成功等有关。
饮食营养
复苏后的被施救者要保证能量供应,保证被施救者营养充足,增强被施救者的免疫力。
如果有其他基础疾病或发生并发症,应遵医嘱饮食。
并发症及应对
肋骨骨骨折
预防措施
胸外按压时,按压应平稳,有规律且不间断地进行。
按压不能冲击式猛压,放松时掌根不能开胸骨定位点,以免下次按压部位错误。
4~5厘米为宜。
处理措施
多处肋骨骨折除按单处肋骨骨折处理外,还应尽快消除反常呼吸运动、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纠正呼吸与循环功能紊乱和防治休克。
损伤性血、气胸
预防措施
胸外按压时,严格按照按压标准及要求执行。
注意按压部位的正确性,按压力度适中,
处理措施
闭合性气胸在气体量少时,2~3周内可自行吸收,无需特殊处理;气体量多时可每天或隔日行胸腔穿刺排气1次,每次抽气量不超过1000毫升,肺大部分复张,余下气体可自行吸收。
对于
张力性气胸,安装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将气体持续引出。
血气胸在复张后出血多能自行缓解,若继续出血不止,除抽气排液和适当输血外,应考虑开胸结扎出血的血管。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感染。
恢复过程
胸外按压为心搏骤停的急救措施,由于引起心搏骤停的原因不同,因此患者的恢复过程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在
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还需要住院接受后续的对因治疗。
胸外按压的有效指标:可扪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甚至可测出80或60mmHg的压力;被施救者面色、口唇转红;扩大的瞳孔缩小;甚至出现自主呼吸。
后续治疗
胸外按压为急救措施,后续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
日常生活
被施救者意识清醒后,家属和医护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消除被施救者的恐惧。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意外的再次发生。
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避免过早进行剧烈运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