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识别
心脏骤停常突然发生。患者可表现为突然摔倒,意识丧失,呼吸、动脉搏动停止。
意识判断:用力拍打患者双肩,在耳旁呼唤询问,观察患者是否有响应,是否有皱眉、手指抽动等表现。
呼吸判断:手指置于患者鼻前感受是否有气流,或侧头平视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
动脉搏动判断:一手食指与中指并拢、伸直,其余手指弯曲,置于患者气管正中部 (男性喉结位置) 旁开两指的凹陷处,用指腹感受是否有搏动。
若无法判断或不确定是否有呼吸及脉搏,应尽快行
心肺复苏处理。
发现有人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开始
心肺复苏,同时呼叫周围的人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找周围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120可指导急救,不要主动挂断电话。
如有可能,听从120指导对患者进行
生命体征判断。若患者无意识、呼吸和动脉搏动消失,可在指导下进行心肺复苏。
若现场有AED, 在呼叫120时应同时叫人取来AED,立即按说明书使用。
无AED,或经AED治疗无疗时,按下列步骤进行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准备动作:将患者仰卧放置在坚硬的地面上,施救者跪在患者胸部旁。
急救动作:一只手掌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另一只手掌放在第一只手上面,两手平行重叠,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重力垂直向下,进行快速的胸外按压;婴幼儿患者可使用一只手的两根手指在相同位置进行按压。
按压频率:每次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注意让胸廓完全回弹,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
按压深度:成人胸廓下陷5~6厘米。儿童和婴儿胸廓下陷胸部前后径的1/3(儿童约5厘米,婴儿约4厘米)。
为保证按压深度及频率,有多名施救者在场时可交替进行按压,交替过程控制在10秒以内。
开放气道
准备动作:患者仰卧,施救者一手抬起患者下颌,另一手向下压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
注意事项:口中如有异物,需要及时取出。
人工呼吸
一手捏紧患者鼻孔,常规吸气(不用深吸气)后紧贴患者口唇,完全包住患者口部,口对口密闭吹气,每次吹气时间1秒以上,直至患者胸廓向上抬起,然后使患者口部张开,并松开捏鼻的手指。
按照按压-通气比为30∶2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
特殊人群:如果患者是1岁以下婴儿,施救者用嘴覆盖婴儿的鼻和嘴,将气吹入患者口鼻内,连续吹气2次,不要漏气,观察婴儿胸部有起伏后可松开口鼻,继续按压;如果是较大的婴儿或儿童,可使用常规口对口吹气。
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需持续循环操作至医护人员到来,其间应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等情况。
心肺复苏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
按压发生肋骨骨折
胸部按压时可能出现
肋骨骨折现象,但胸部按压的益处远大于肋骨骨折的风险,施救者尽量准确按压,保证按压角度和力度,出现肋骨骨折时应校准按压部位,不要停止。
无法判断患者是否停止呼吸
部分心脏骤停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异常、叹气样呼吸,非医学专业人士或未经过专业培训的施救者可能难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
心肺复苏处理。
如果无法判断,也建议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对心脏实际未停止跳动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操作并不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施救注意事项
在患者昏迷状态下,切勿自行喂药、喂水,以免造成窒息。
掐人中、按虎口等方法不能帮助患者立刻恢复,甚至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造成循环停止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常由心脏疾病、外伤、胃肠道大出血、颅内出血、中毒、溺水等原因引起。
心脏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脏骤停发生后4分钟内为抢救的最佳时机,在此期间进行有效的急救措施极有可能挽回患者生命。
心肺复苏可以及时帮助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恢复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尽量减少在接受专业医疗治疗前的相关缺氧、缺血损伤,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