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一过性或者永久性心动过缓的微创手术
通常术后3个月通常可恢复正常活动
需定期进行起搏器随访,评价工作情况和疗效
起搏器电池为有限电量,电池耗竭后需要更换起搏器
定义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将导线电极植入到心腔,将电源以及控制发生器放置在胸部囊袋的一种介入性手术。
心脏是保证人体血液正常循环的核心中枢,正常情况下,心脏以一定范围的频率发生有规律的搏动,部分疾病会导致心脏跳动节律过缓,患者可能出现心跳停止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低能量电脉冲短暂或长期(永久)地刺激心脏,使之恢复正常的跳动节律,保证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心动过缓。
治疗效果
通过手术,患者的心动过缓可以被纠正。手术后3个月通常可以恢复正常的活动。
安全性
这项手术通常很安全,极少导致死亡。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这项手术被列为二级手术。所谓的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这项手术已在我国长期开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进行这项手术的费用跨度很大,主要由植入起搏器的种类(国产还是进口器械,单腔起搏器还是
双腔起搏器,是否具有抗核磁功能等)来确定。
通常在4~10万之间,包括耗材费,手术费、检查费,住院费等。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下县医院以上级别的医院都可以做这项手术。这项手术一般是在心血管内科完成。
适宜情况
起搏器植入分为临时起搏器植入和永久起搏器植入,两者适应症不同。
临时起搏器植入适应症
紧急临时心脏起搏
心脏停搏。
有症状的心动过缓:窦缓伴低血压、二度I型
房室传导阻滞伴低血压,对阿托品治疗无反应。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不稳定的逸搏心律,心室率持续少于45次,R-R间期大于2秒,药物治疗无效。
非急性心梗相关的心动过缓相关的适应症
继发于心动过缓的心动过速。
溶栓治疗后出现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变的心动过缓。
心脏手术后相关的适应症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血流动力学改变。
有症状的心动过缓。
双束支传导阻滞。
预防性或保护性临时心脏起搏
与心脏介入诊治相关的适应症包括严重冠心病进行
冠状动脉造影术、左室造影术、冠脉支架植入术等
心导管检查过程中安装临时起搏器以策安全。射频消融手术后一过性传导功能异常,影响血流动力学。
与心脏外科手术后相关的适应症包括心脏外科手术如
三尖瓣下移畸形、房室共道永存、校正型大血管错位等,在房室交界区附近手术易损及传导束,常在开胸后作临时起搏。
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适应症包括心动过缓或虽无心动过缓但
心电图有双束支阻滞,不完全性三分支阻滞,将要接受
全身麻醉及大手术者。
电击除颤或复律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疑有窦房结功能障碍,已用大量抑制心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又需电击时,尖端扭转性
室性心动过速,在应用药物或反复电复律治疗时,可预先安装临时起搏器起搏保护,以预防心脏静止。
诊断及研究性临时起搏包括快速性心房起搏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窦房结房室结功能的测定,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药物电生理学的研究。
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症
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一过性晕厥发作和(或)近似晕厥发作,
黑矇,头晕,活动耐量下降以及
心功能不全。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严重的心动过缓及由于心动过缓而引起的明显症状及活动能力受限者。
症状性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永久性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伴晕厥,近似晕厥,头晕,重度疲乏无力和(或)
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这些症状被明确证明与心动过缓有关。
由于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又不能停用药物或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虽无症状但心率小于40次/分或心搏间歇大于3秒者。
双束支阻滞伴有间歇性完全性阻滞或晕厥发作者。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动过速终止时有大于3秒的心室停搏者。
双束支阻滞伴有间歇性完全性阻滞或晕厥发作者。
双束支及三分支阻滞伴有II度II型阻滞,无论是否有症状者。
急性心肌梗塞后出现持续的不可恢复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者。
心内手术及心脏介入治疗后并发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经临时起搏持续3-4周的无恢复迹象者。
原位
心脏移植后,供心出现明显窦房结功能低下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
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的心脏抑制型反应具有临床症状起搏有效,但对血管抑制型引起的症状起搏治疗无效。
不宜情况
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通常没有绝对禁忌证,严重低体温和心脏停搏时间过长,为经皮临时起搏的相对禁忌证,三尖瓣修补术为右心室起搏的禁忌证。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存在全身活动性感染,一般不应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可先使用药物或临时起搏治疗心律失常,待感染控制后再植入永久起搏器。
有出血风险的患者。
高龄、营养状态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由于需要完善术前检查、术前准备,术后需要换药、进行影像学检查等,患者通常需要住院。住院时间一般为4~7天。
治疗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常会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并抽血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指标、传染病指标等。
目的是排除手术禁忌证,发现有水、电解质及
酸碱平衡失调和贫血等情况时予以纠正。
一般还会检查血型,是备血所需,以防手术时出血较多需要输血。
影像学检查
通常要进行
心电图、24小时
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等检查,评估心脏基本情况。
其他检查
部分患者可能还会进行冠脉造影,心脏MRI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病因。
治疗前准备
调整正在接受的药物
如果正在使用的药物影响到凝血功能,往往需要调整或者停用,但具体要遵循医嘱。
控制基础疾病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时,要先控制好这些基础疾病再行手术,否则可能增加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风险。
安排生活工作
手术住院大约需要3~7天,术后第2天即可下地,术后7天拆线,完全恢复正常的活动约需要3个月。
术前锻炼
为了手术后的变化可以进行适应性训练,包括练习在床上大小便,也可以向医护人员了解术后正确的咳嗽和
咳痰方法。
饮食准备
手术一般是在局麻下进行,所以术前不需要禁食水,手术前建议戒烟戒酒。
清洁备皮
由于需要在锁骨下方制作囊袋,所以需要在胸部进行备皮,刮除体毛。
衣着配饰要求
患者手术时会穿着病号服或宽松衣服,注意提前取下配饰、假牙等物品。
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生会详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手术情况,以及手术风险和注意事项等,患者或家属需配合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治疗过程
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治疗部位和入路位置
临时起搏器植入一般选择局麻下于锁骨下静脉、股静脉或者颈内静脉进行血管穿刺。
治疗过程
手术中,患者通常只要安静平躺即可。
血管穿刺成功后植入鞘管,起搏电极导管经鞘管推送,链接并打开临时起搏器,选择起搏电压>5V,感知敏感度1.0mV,起搏频率高于自主心率10次/分,使球囊恢复非充气气状态,将漂浮电极导管送入鞘管进入15~20cm或右心房后,气囊充气1.0~1.5ml。
电极导管可顺血流导向通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左锁骨下静脉、右侧颈内静脉和右侧股静脉到达三尖瓣口的距离大约分别为30、20、40cm。打开气囊,“带电”状态下,继续向前送入漂浮电极导管,连续描记,观察
心电图起博图形。
心腔内心电图可指导电极导管的定位。
导管到达右房时呈现巨大
P波,记录到巨大QRS波时表示导管穿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导管接触到心内膜时显示
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1.5~3.0mv是重要的电极定位指标。
依起搏图形QRS波方向调整电极位置直至出现稳定的起搏图型。右室心尖部是最稳固的部位,脱位率低,通常起搏与感知阈值较为满意。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是漂浮电极导线最容易到达的部位,从理论上讲,其血液动力学优于心尖部起搏。一般要求起搏阈值应小于1mA(0.5v),在深呼吸和咳嗽时导管顶端位置应固定不变。
电极导管安置到位后,应将导管和鞘管缝合固定在穿刺部位的皮肤处。
酒精消毒后局部覆盖无菌贴膜或无菌纱布包扎,为防止电极导线脱出,在体外部分的电极导线近端应该盘成线圈后固定在胸壁,电极导线远端再次固定在胸壁。
治疗感受
局麻下穿刺血管时会有些许疼痛或胀感,其它过程时一般无特殊感觉。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治疗部位和入路位置
永久起搏器植入一般选择局麻下于锁骨下静脉进行血管穿刺。
治疗过程
手术中,患者通常只要安静平躺即可。
血管穿刺成功后植入鞘管,通过血管鞘放入心脏的电极即起搏器的电极。
如果要安置
双腔起搏器,需要两个电极,一个电极放入到右心房,另一电极放入右心室。
如果安置单腔起搏器,电极主要是放置在右心室。
选择合适的放入电极位置后,要进行监测,测量参数,判定放置电极的位置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参数测定符合放置起搏器的要求,即可固定电极到心肌。
除放置电极之外,还需在左锁骨下的位置做小型的囊袋,将电极相连接的脉冲发生器,即电池放置在囊袋内。
随后将心脏的脉冲发生器和电极连接,再次进行测试。
如果测试的一系列指标,符合心脏起搏器的预定指标。可缝合伤口,达到完整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的效果。
治疗感受
局麻下穿刺血管和制作囊袋时会有些许疼痛或胀感,其它过程时一般无特殊感觉。
治疗时间
临时起搏器植入大约需要0.5~1小时,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大约需要1~2小时,手术时间可能会受到血管入路的走行,心脏的大小和形态,术中是否发生出血等并发症等因素影响。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禁止压迫术侧肢体,以免电极脱位,鼓励其他肢体床上活动。
密切观察有无腹壁肌肉抽动、心脏穿孔、
血胸、气胸等临床表现。
观察伤口处有无渗血,红、肿、热、痛,并观察皮肤有无变暗、发紫,有无波动感,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询问患者自觉症状,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预防感染。
术后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有异常时及时告知医生。
监测与检查
术后前几天通常会监测
生命体征,包括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等,复查
心电图也是重中之重,并抽血检查血常规、电解质等以防止出现出血并发症、水电解质失衡等。在术后第二天一般需要复查胸片,检查电极位置,并进行起搏器程控,判断起搏器功能是否良好。
饮食营养
术后即可恢复饮食。
术后饮食以流食为主,包括牛奶、果汁、肉汤、粥等,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随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戒烟、戒酒,以利于伤口康复。
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牛肉、鸡肉、鱼肉、鸡蛋、牛奶、豆类等食物,这样有助于伤口康复。
注意搭配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肠胃蠕动,防止因活动量下降导致便秘。
并发症及应对
起搏器囊袋感染
可表现为囊袋局部红、肿、热、痛及局部破溃,感染严重时可有
败血症,需取出起搏系统。患者或家属发现后应当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由医护人员进行处置。
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
电极脱位分完全脱位和微脱位两种。
完全脱位是指起搏电极导线完全不在原来植入位置,移位到其它的心脏部位或飘浮在心腔中。
微脱位是指电极导线端仍位于原来植入的位置,但电极并未与心内膜接触。导线脱位后的心率明显减慢,如为完全起搏器依赖者可出现头晕、
黑矇、晕厥及阿-斯发作。
如果患者或家属发现后应当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由医护人员进行处置。此外,术后心电图、胸片和起搏器程控均可有助于发现起搏器电极脱位。
气胸或血气胸
在血管穿刺锁骨下静脉时可能会损伤到肺脏,出现气胸或
血气胸,病人可能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头晕等,若气胸不严重可予以观察,若气胸压迫大量肺组织,需要紧急进行胸腔穿刺排气。
心脏穿孔
在电极固定时可能会出现心脏穿孔,多发生在术中或术后早期,大多数心脏穿孔的患者会有胸痛、腹痛或膈肌刺激。
一般疼痛为锐痛,与是否合并
器质性心脏病无关,一般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加重。出现心脏穿孔多需要外科手术进行修复。
膈肌刺激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可能导致膈肌刺激,原因可能为电极头放点导致膈肌收缩,也可能为脉冲发生器或血管外段电极破损漏电刺激膈肌。
患者表现为上腹部膈肌不自主收缩。处理方式可以先尝试用程控仪降低起搏电压,必要时更换起搏电极。
其他
恢复过程
术后数天常会感觉到疼痛,随着时间而减轻。如果疼痛难以忍受,可以向医生反映,开具止痛药物。
手术后一般第二天会解除压迫,进行换药,7天后可拆线。
手术后切口瘢痕会有短期内发红、隆起等表现,一般在半年后
瘢痕逐渐变得平整、颜色淡、质地柔软、没有痛痒感觉。
后续治疗
治疗后用药
术后通常会使用抗生素等,目的是预防感染,此外还可能根据需要使用止痛药、营养类药物。
理疗有助于加快康复,应在理疗师的帮助下使用专业仪器进行。
康复训练
术后平卧24小时,抬高床头不可超过30度,少活动,避免电极移位。
术后活动:24小时可坐起活动,但须注意避免术侧上肢及肩关节的活动。
术后第2天(握拳运动),上肢五指用力伸直 ,再用力握拳,运动频率为2~3次/日,10~15分/次。
术后第3天(外展运动),患者站立位,将上肢向两侧伸,回收再打开,逐渐练到水平位,运动频率为2~3次/日,10~15分/次。
术后第4天(前屈运动),患者呈站立位,将上肢尽量往前伸,运动频率为2~3次/日,10~15分/次。
术后第5天(后伸运动),患者呈站立位,上肢尽量向后伸,运动频率为2~3次/日,10~15分/次。
术后第6天(旋臂运动),患者呈站立位,上肢以肩为轴,用力旋前在旋后,运动频率为2~3次/日,10~15分/次。
术后第7天(攀岩运动),面对墙壁,术侧上肢手指放于墙壁,逐渐向上爬,运动频率为2~3次/日,10~15分/次。
术后第8天(绕头运动),患者呈站立位,身体不可弯曲,术侧上肢抬起从同侧耳部,逐渐在枕后摸向对侧耳后,运动频率为2~3次/日,10~15分/次[9] [10]。
植入起搏器后1~3个月,可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保龄球、打太极拳、钓鱼等,半年以内不宜大幅度活动起搏器手臂,如拎重物、俯卧撑、引体向上、网球、游泳等,但可以进行一般日常活动及轻中度体育锻炼。
注意,以上只是通常恢复过程,具体负重情况由医生根据复查结果确定。
复查
出院后如果发现伤口有渗液、脓液等流出,提示伤口感染、不愈合,应当立即就医。
起搏器术后往往要求患者1个月及3个月的时候到医院检查起搏器,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看起搏器导线的功能。
3个月之后导线基本稳定,参数一般不会再有什么变化,这时往往要求患者1年复查一次即可。
有的医院要求患者术后6个月再次程控一次,也是出于稳妥考虑。另外3个月内也要根据患者起搏器使用的情况和患者自身的病情,进行其他参数的改变。
日常生活
起搏器的工作会受到磁场的影响,生活中要避开磁场,此外使用手机时,手机至少需要距离脉冲发生器15cm。
起搏器植入患者可安全乘坐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机场安检设备不会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工作,但起搏器可触动安检的金属探测报警器,这就需要提前向工作人员解释,提前出示起搏器ID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雷雨天气应尽量避免在户外逗留。
许多医疗操作可能会干扰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因此在就医时,务必提前告知医生自身装有起搏器,可尽量避免磁疗、热透疗法、磁共振、手术电刀、除颤仪、超声碎石、射频消融术等对起搏器有干扰的操作或设备。
目前大部分起搏器植入患者并不能接受磁共振检查,但临床上已经有可兼容核磁共振的新型起搏器,需跟医师交流起搏器是否具有兼容磁共振的功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