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推拿手法,作用在小孩的特定穴位和部位,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
可治疗呼吸、消化、泌尿、运动等多系统的常见疾病
皮肤病、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出血性疾病禁用小儿推拿
定义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小儿的特定穴位和部位,来调整小儿的脏腑、气血、经络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是6岁以下的孩子,尤其适用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包括新生儿。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效果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是小儿推拿的优势病种。如腹痛、腹泻、腹胀、呕吐、厌食、便秘、中暑、感冒、发热、咳嗽、
慢性扁桃体炎等。这些疾病使用小儿推拿的治疗效果较好。
尤其急性功能性腹痛、腹胀,伤暑,发热等常在推拿后立竿见影,起效迅速,深受患儿及家属认可。
如果小儿病情较重,且开始小儿推拿的治疗时间较晚,则使用此方法治疗的起效相对较慢。
安全性
小儿推拿是一种安全、无创、有效,基本无毒副作用的中医外治法,它与西医手术相比,可规避麻醉和创伤刺激,是孩子比较能接受的疗法。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在我国很多地区医院的中医儿科、推拿科、康复科等都开展了小儿推拿疗法。我国古代就已经有小儿推拿治疗儿科疾病的相关古籍记载,小儿推拿的技术已经很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进行小儿推拿的费用通常在30~60元。根据不同地区、医院等级、耗材种类、推拿部位、推拿时间长短的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异。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各级中医院以及设有中医科的西医院都可以进行小儿推拿手法治疗。通常可以选择西医院的中医科、康复科或者中医院的推拿科等科室就诊。
适宜情况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发热、哮喘、咽炎、支气管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泻、呕吐、消化不良、少食厌食、疳积(出现饮食积滞的疳证)、脱肛等。
其他疾病:遗尿、肥胖、夜啼、说梦话、惊风(以神昏、抽风、惊厥为主要表现的儿科疾病)、肌性斜颈、脑瘫、
佝偻病、近视、盗汗、湿疹、跌打损伤等。
小儿推拿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小儿保健与预防。
不宜情况
各种皮肤病患处,以及皮肤有破损(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等)、皮肤炎症、疔疮、疖肿、脓肿、不明肿块,以及有伤口
瘢痕等局部。
严重的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
有严重症状而诊断不明确的患儿,慎用推拿。
治疗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常在小儿推拿前不进行特殊的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医生会根据患儿的一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或家族史进行针对性检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禁忌证,避免诊断错误或延误患儿的最佳治疗时机。
影像学检查
通常,在小儿推拿前不进行特殊的影像学检查。
治疗前准备
配合医生的问诊
家长或陪护人需要了解患儿的病情,医生在小儿推拿治疗前需要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家长或患儿的陪同人员需提供患儿现病史和既往史的相关信息。
如患儿发病的具体时间和主要症状、患儿自患病后到此次就诊前所接受过的诊断与治疗情况、患儿曾经患病或手术的情况等。
另外,家长或患儿的陪同人员不要刻意隐瞒患儿曾经被诊断或被怀疑的其他疾病,以便医生做好治疗前的准备,排除患儿的禁忌证,缩短治疗时间。
衣着配饰要求
通常患儿在接受治疗前需摘除身上的配饰,如项链、手链、手镯等,穿着宽松,以便暴露施术部位或特定穴位。
饮食准备
通常患儿在饭后进行小儿推拿治疗,不宜过饥或过饱。另外还需根据患儿病情,注意是否需要在空腹或饭前接受小儿推拿治疗,如治疗积滞、厌食等病症一般需要在空腹或饭前进行。
选择适宜的体位
对于低龄婴幼儿,家长或医护人员应协助患儿选择合适体位,适当安抚患儿,以配合医生完成推拿手法操作。应根据患儿年龄选择舒适、放松、能暴露操作部位、能配合医师操作的治疗体位,如坐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抱位。
如退六腑应使前臂屈曲;清天河水应伸直前臂;捏脊应取俯卧位;揉龟尾以小儿俯卧、抬头为佳;治肌性斜颈时患儿头部应侧偏。一般临床上采用家长抱坐或抱卧患儿的体位,目的是增加小儿的安全感,使小儿配合推拿手法治疗。
选择合适的小儿推拿介质
粉类介质具有润滑皮肤和吸水性强的特点,小儿推拿临床最常用的推拿介质是医用滑石粉,质量较好的爽身粉也可替代医用滑石粉。
油类介质具有润滑除燥的作用,如食用芝麻油、食用椰子油、食用橄榄油、婴儿外用油等。
水类介质具有散寒或散热的作用,生姜汁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或胃寒呕吐及腹痛、腹泻等;葱白汁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薄荷水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或风热上犯所致的头痛、目赤、咽痛等,或痘疹初期隐隐不透,或麻疹将出之际。
冬青膏常用于治疗小儿虚寒性腹泻;健脾膏常用于治疗脾胃功能虚弱所致的病症,如腹泻、疳积、身体消瘦等。
治疗过程
麻醉情况
通常情况下不用进行止痛或麻醉。
操作过程
医生会备齐小儿推拿所需的推拿介质或治疗巾,携至床旁。
医生会嘱咐患儿放松,家长帮患儿松开衣着,充分暴露拟被推拿的穴位或部位,按照治疗部位,使患儿取合适且舒适的体位,如选用端坐位、仰卧位、俯卧位等。3岁以下小儿可由家长抱起放在双大腿上进行推拿。
在操作部位涂抹与患儿病情相适宜的推拿介质,然后按照小儿推拿处方在相应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手法操作。
操作过程中医生会随时观察患儿对推拿手法治疗的反应,或询问较大患儿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反应,患儿或家长可与医生及时沟通,使医生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治疗感受
通常情况下,患儿在推拿的手法治疗过程中会有微微发热或痛的感觉,如擦法会有热感、掐法和捏脊会有一定的疼痛感。
治疗时间
小儿推拿的治疗时间一般根据患儿年龄的大小、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手法的特性等情况而定。一般每个穴位的操作时间为1~2分钟,总的治疗时间为10~40分钟。
对于年龄小、体质弱、虚证者,采用刺激性较强的手法者可适当缩短治疗时间。年龄较大、体质强、实证者,手法可再适当增加治疗时间。通常3岁以内的婴幼儿治疗一次为10~15分钟,若年龄在3岁以上,时间会适当延长,一般治疗20~40分钟右。
注意事项
部分发热的患儿,在自然病程中或推拿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
热性惊厥。
当惊厥发作时,医生应停止推拿操作,将惊厥患儿转移到安全区域加以看护,避免患儿躯体碰撞硬物或跌落地面,并调整患儿体位为侧卧位,以保持其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同时可掐人中促醒,并及时请有关科室会诊,避免贻误病情。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患儿接受推拿后可多喝温开水,如果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保暖,以免感冒。
推拿后应让患儿安静休息15~20分钟,不要立即进食或哺乳。
推拿后患儿有皮下毛细血管出血现象时,少量皮下出血可不给予特殊处理,让其自行吸收。瘀血较多者,可给予适当热敷或外用化瘀药物。
监测与检查
如果患儿病情较严重,通常会监测
生命体征,包括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等,用来观察有无合并心脏病等疾病。
医生会根据患儿具体的疾病情况,做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饮食营养
应选择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饮食,如米汤、稀粥、乳制品、豆制品、面条等。
注意搭配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肠胃蠕动,防止便秘。
恢复过程
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充血泛红,片刻后可恢复正常,属于推拿后的正常反应,一般无需处理。若推拿后有胀痛感,一般需要数小时至两天的时间可自行缓解。
后续治疗
小儿推拿后如果患儿的症状有所缓解,可以继续小儿推拿疗法,一般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某些急性病如
高热,可每日推拿2次。也可依据患儿病情配合中药内服或外用等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疾病或用于保健时,以3~6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可间隔2~3天。急性疾病或特殊情况,如高热、惊风、脑瘫等,会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疗程。
如果小儿推拿后患儿的症状没有减轻或者反而加重,家长应立即带患儿就医复诊,经医生判断后再决定后续是否进行小儿推拿的治疗。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注意保暖,不要受寒或吹冷风。
生活作息宜规律,均衡饮食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