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自身免疫等有关
通过糖尿病健康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措施可控制病情
糖尿病是什么?
定义
糖尿病(DM)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
胰岛素分泌和/或利用缺陷导致的。
病情发展可导致眼、肾、心脏、神经、血管等多器官病变和功能受损。
分型
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将糖尿病分为以下4大类。
1型糖尿病
主要因胰岛β细胞被破坏,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型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患病主要是此类型,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目前发病机制及病因仍认识不足。
妊娠期糖尿病
指怀孕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
糖代谢异常,不包括孕前已诊断或已患糖尿病的患者。
特殊类型糖尿病
胰岛β细胞功能基因缺陷所致的糖尿病:包括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等。
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所致的糖尿病:包括A型
胰岛素抵抗、妖精貌综合征、脂肪萎缩型糖尿病等。
胰腺外分泌疾病所致的糖尿病:胰腺炎、创伤/胰腺切除术、
胰腺肿瘤、胰腺囊性纤维化病、
血色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等。
感染所致的糖尿病:包括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僵人(stiff-man)综合征、
抗胰岛素受体抗体等。
发病情况
糖尿病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大约每100个人中就有11人患有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人群中
2型糖尿病占90%以上,1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少见,男性高于女性。
糖尿病饮食需要注意哪些?
糖尿病饮食应注意多吃蔬菜,每日蔬菜摄入量500g左右,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在两餐之间适量选择水果,以低升糖指数水果为宜,如苹果、梨等;注意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等。
糖尿病能打新冠疫苗吗?
糖尿病急性期应该暂缓接种,药物控制良好的建议接种。
糖尿病急性期主要指出现如下情况:目前患者存在有急性并发症,如
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以及乳酸酸中毒等;空腹血糖>13.9mmol/L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可以接种的情况有: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或)药物治疗后空腹血糖≤13.9mmol/L且无酮症酸中毒、高渗状态、乳酸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三七粉对糖尿病的功效有哪些?
三七粉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咳血、吐血、便血、崩漏、跌打损伤、胸腹刺痛等。
若糖尿病人有以上表现者可以遵医嘱服用三七粉,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表明三七粉具有降血糖作用,也不具有缓解糖尿病患者口干、多饮、多尿等症状的作用。
西洋参对糖尿病的功效有哪些?
西洋参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作用,能缓解糖尿病人口干、咽干、乏力等不适,对于气阴两伤有热者,可以和
黄芪、
麦冬、
天花粉等同用。
西洋参性质偏凉,且有补益作用,若不耐受性质较为温补的人参,可以使用西洋参代替。
西洋参在日常使用中可以采用煎服或研末冲服的方式,注意不能和藜芦同用。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在中医范畴属于“消渴病”,治疗可以采用中药、针灸等方式。
中药治疗:消渴方用于口渴喝水多为主要表现者,玉女煎用于多食易饥为主要表现者,六味
地黄丸用于以手足心热、心中烦热为主要表现者,
金匮肾气丸用于四肢冰凉、耳轮干枯为主要表现者。
针灸治疗:选用肺俞、胃俞、肾俞、三阴交、太溪等作为主要穴位。
糖尿病患者,如果想通过中医药治疗,建议到中医科就诊,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治疗。
致病原因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仍然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型糖尿病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遗传易感性涉及50多个基因。
遗传因素是其中一个致病因素,具有这些基因的人对疾病有易感性,但不一定会患病,后期在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发病。
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包括风疹病毒、
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等。病毒会破坏胰岛β细胞,或启动自身免疫。
化学毒物和饮食因素:可能有关,但目前尚未识别出明确的致病因素。
自身免疫
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胰岛β细胞,使
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无法分泌。
2型糖尿病
遗传因素
是单个基因或多基因异常的总效应形成遗传易感性,但起病和病情进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环境因素
包括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可以升高血糖的激素异常升高
进食或体内分泌升糖激素(如
胰高血糖素)后,血糖会升高。血糖高可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把血糖维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
升糖激素异常升高,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等可导致高血糖。
妊娠期糖尿病
病因主要为妊娠后胰岛素抵抗增加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
高危因素
年龄≥40岁。
超重或肥胖,或
向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体重指数(BMI)≥24, BMI=体重(千克)/[身高(米)]
2。
有妊娠期糖尿病史。
高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
2型糖尿病多数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部分人可长期无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高血糖,随着病程进展,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无症状期
糖尿病早期常无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因体检发现血糖异常。
症状期
“三多一少”症状
患者多有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这四种特征性表现常被称为“三多一少”。
血糖升高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
多尿导致失水,患者口渴而多饮。
身体不能利用
葡萄糖,且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加,引起消瘦、疲乏、体重减轻。
为补充糖分,维持身体活动,患者常容易饥饿、多食。
皮肤瘙痒
高血糖及末梢神经病变导致皮肤干燥和感觉异常,可有皮肤瘙痒。
其他症状
四肢酸痛、麻木,乏力、腰痛、性欲减退、阳痿、不育、月经失调、便秘等。
视力改变,如视物模糊。高血糖可以导致眼睛晶状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视力。高血糖得到控制后视力可以恢复。
并发症
感染性疾病
糖尿病因血糖高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血糖控制差者更易发生,也更严重。
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可反复发生,有时可引起脓毒血症。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病灶易扩展播散。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及其主要表现见下表。
名称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
---|
定义 | 糖尿病患者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出现代谢严重紊乱,形成高血糖、高血酮、酮尿等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 一种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综合征,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 |
高发人群 | 1型糖尿病患者有自发倾向;2型患者在一定诱因下发生 | 主要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超过2/3患者原来无糖尿病病史 |
诱因 | 最常见的是感染;其他包括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受刺激、酗酒等 | 有急性感染、外伤、手术,使用药物(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甘露醇等),水摄入不足或失水等 |
临床表现 | 前期“三多一少”症状加重;渐出现疲乏、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后期严重失水、反应迟钝,昏迷 | 开始有多尿、多饮,食欲减退;渐出现严重脱水和神经精神症状,有反应迟钝、烦躁或淡漠、嗜睡,逐渐陷入昏迷,晚期尿少,甚至无尿 |
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及其主要表现见下表。
名称 | 糖尿病肾病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糖尿病神经病变 | 糖尿病足病 |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
---|
定义 | 由糖尿病继发的以微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 | 以视网膜微循环异常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致盲性眼病 | 糖尿病引起的神经损害,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 | 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和血管病变引起的一系列足部临床表现的总称 | 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动脉病变,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
危险因素 | 糖尿病病程久(超过10年)、高血糖、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胰岛素抵抗等 | 与糖尿病肾病相似 | 与糖尿病肾病相似 | 与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有关,可由外伤引起 | 与糖尿病肾病相似 |
临床表现 | 中晚期可出现泡沫尿、高血压、水肿等症状 | 随病情进展,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等,严重可出现失明 | 手足远端感觉运动神经受累最多见,典型者呈手套或袜套式分布,肢端感觉异常,后期可有痛觉、温度觉和震动觉的丧失 | 足部和下肢,甚至全身性感染,可有溃疡和(或)深层组织和骨质破坏 | 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患肢疼痛,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缺血性溃疡及组织坏死 |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2
糖尿病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内分泌科
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体检结果显示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
出现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
急诊科
如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反应迟钝、嗜睡、昏迷等紧急情况时,建议立即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记录血糖测量时间及血糖数值,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第一次发现血糖异常是在什么时间?血糖值是多少?
是否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持续多久了?
近半年体重有没有变化?
病史清单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是否有人有糖尿病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双下肢动静脉超声、肝胆胰脾双肾超声、腹部CT、腹部磁共振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双胍类:二甲双胍、苯乙双胍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达格列净、
恩格列净、卡格列净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利拉鲁肽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02
糖尿病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等)患有糖尿病。
临床表现
糖尿病“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症状,或其他慢性并发症表现,如乏力、视物模糊、心脑血管病变相关的症状(头晕、胸闷、胸痛等)、肢端感觉异常等。
实验室检查
血糖测定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糖尿病病情和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检查前禁食8~10小时,检查前一天晚上12点以后禁食。
测试当天先抽取空腹血。
葡萄糖75克,溶于250~300毫升温开水中,待融化后5分钟内喝完。
从第一口开始计时,测定2小时后血糖,或者分别于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取血测定血糖水平。
试验过程中禁烟、酒、咖啡和茶,不做剧烈运动。
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反映过去8~12周平均血糖水平。
尿糖测定
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
对于
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作用。
诊断标准
我国目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提出的诊断和分类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见下表。有以下注意事项:
空腹血糖:指至少禁食8小时所测得的血糖。
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进餐的时间,一日内任何时间测得的血糖。
若无典型“三多一少”的症状,需再测一次予以证实,诊断才能成立。
诊断标准 | 静脉血浆葡萄糖或HbA1c水平 |
---|
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加随机血糖检测 | ≥11.1mmol/L |
或加上空腹血糖 | ≥7.0mmol/L |
或加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 | ≥11.1mmol/L |
或加上糖化血红蛋白 | ≥6.5% |
糖代谢分类
下表的
糖代谢分类为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的,2003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建议将
空腹血糖受损的界限值修订为5.6~6.9mmol/L。
糖代谢分类 | 空腹血糖(mmol/L) | 糖负荷试验2小时血糖(mmol/L) |
---|
正常血糖 | <6.1 | <7.8 |
空腹血糖受损 | ≥6.1,<7.0 | <7.8 |
糖耐量减低 | <7.0 | ≥7.8,<11.1 |
糖尿病 | ≥7.0 | ≥11.1 |
鉴别诊断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
鉴别点 | 1型糖尿病(T1DM) | 2型糖尿病(T2DM) |
---|
发病年龄 | 青少年为主、少数成年 | 中年为主、少数青少年 |
发病特点 | 急性发病,症状明显 | 缓慢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有肥胖、多有糖尿病家族史,常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同时或先后发生 |
临床特点 | 消瘦、体重下降,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无力 | 高血糖期可出现体重下降、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无力等 |
酮症酸中毒 | 常见 | 可见 |
C肽及胰岛素 | 自始至终低/缺乏 | 早期正常或升高/晚期偏低 |
抗体 | 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人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IA-2A)常见阳性 | ICA、GAD、IA-2A抗体阴性 |
治疗 | 依赖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无效或效果不好 | 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有效,中晚期依赖胰岛素 |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 并存概率高 | 并存概率低 |
其他有尿糖阳性表现疾病与糖尿病的鉴别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胃空肠吻合术后
相似点:进餐后1/2~1小时血糖过高,可出现尿糖阳性。
严重肝病
相似点:进食后1/2~1小时血糖过高,出现尿糖阳性。
不同点:严重
肝病患者空腹血糖偏低,餐后2~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有肝病病史,可进一步鉴别。
应激状态
相似点: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
不同点:应激状态导致者,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
糖尿病综合管理五个要点(有“五驾马车”之称):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
治疗目标
近期目标:控制高血糖和相关代谢紊乱以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远期目标:预防和/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维持良好健康和学习、劳动能力,保障儿童生长发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延长寿命。
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
下表为《中国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的控制目标。
检测指标 | 目标值 |
---|
空腹血糖(mmol/L) | 4.4~7.0 |
非空腹血糖(mmol/L) | ≤10.0 |
糖化血红蛋白(%) | <7.0 |
血压(mmHg) | <130/80 |
总胆固醇(mmol/L) | <4.5 |
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 >1.0 |
女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 >1.3 |
甘油三酯(mmol/L) | <1.7 |
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n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 <2.6 |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n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 <1.8 |
体重指数 | <24.0 |
糖尿病健康教育
重要的基础管理措施,是决定糖尿病管理成败的关键。
每位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全面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充分认识糖尿病并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医学营养治疗
治疗目标: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纠正代谢紊乱、控制疾病、防止进展。
总原则:控制总能量摄入,合理均衡分配营养物质,恢复并维持理想体重。
合理控制总热量
营养师会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理想体重、工作性质、生活习惯计算每天所需总热量。目标是既要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 又要满足不同情况下营养需求。
标准体重
男性标准体重=[身高(cm)-100]×0.9(kg)。
女性标准体重=[身高(cm)-100]×0.9(kg)-2.5(kg)。
体重低于标准体重者、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伴有消耗性疾病者,能量摄入可适当增加10%~20%;肥胖者酌减。
营养物质分配
需要营养师根据患者情况控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
食用血糖生成指数(GI)低的食物,如樱桃、
大麦、黄豆等,限制蜂蜜、麦芽糖等富含单糖或双糖食物的摄入。
食用芹菜、油菜、白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可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有利于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避免食用稀饭、粥等流质或半流质高碳水化合物食品。
可将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各餐1/3的模式。
运动治疗
治疗方案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力、病情、有无并发症以及既往运动情况等制订。
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食物及药物,以免发生低血糖。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当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应用降糖药物治疗,需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口服降糖药物
口服降糖药物一般仅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对
1型糖尿病患者无效或疗效甚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药物。
促胰岛素分泌剂
主要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可促进人体
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
磺脲类
应在早餐前半小时服用。
磺脲类药物易导致低血糖,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应慎重使用。
格列奈类
格列奈类药物也易导致低血糖,但较磺脲类安全。
双胍类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
二甲双胍降糖作用明显,可减少肝脏
葡萄糖的输出,具有轻度减轻体重的作用,且较促胰岛素分泌剂安全,单独使用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
二甲双胍还可减缓糖尿病的进展,减少并发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一线用药。
在餐中或餐后服药,从小剂量开始可减轻胃肠道不适反应。
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腹泻、恶心)、食欲下降。
噻唑烷二酮类
常用于经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血糖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控制血糖。能显著改善
胰岛素抵抗及相关代谢紊乱。对2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均有明显疗效。
这类药物较安全,单独使用时不会导致低血糖。
主要不良反应有水肿、体重增加。
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α-糖苷酶抑制剂可减少和延缓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以降低血糖,对餐后高血糖的作用比较明显。可以轻度降低体重。
α-糖苷酶抑制剂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单独使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引发低血糖。
应与第一口淀粉类食物同时嚼服。
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腹胀、排气增多)。
DPP-IV抑制剂
DPP-IV抑制剂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而控制血糖,可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
DPP-IV抑制剂较安全,单独使用时不会导致低血糖。
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病变、心力衰竭(沙格列汀)。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通过抑制葡萄糖从尿液中的回吸收,促进葡萄糖从尿液中的排泄,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可单独用药或者联合用药。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较安全,单独使用时不会导致低血糖。
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肾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风险。
注射制剂
注射制剂有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受体激动剂。
胰岛素
适应证:用于需用胰岛素治疗的成人1型和2型糖尿病,青少年和年龄在6岁及以上儿童的1型糖尿病。
类型:包括常规胰岛素、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等。
使用原则
胰岛素治疗应在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
遵医嘱,根据具体血糖升高情况,选择不同的胰岛素制剂。
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至合适剂量。
使用方法
皮下注射。需要在医嘱下确定剂量,并在固定的时间给药。
皮下注射选择皮肤疏松部位,如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前侧、腹部等。注射部位要经常轮换,每次注射点相距1厘米以上,且选择无硬结的部位。如产生硬结,可热敷,但要避免烫伤。
未开封的胰岛素放于冰箱2~8℃冷藏保存,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在常温下(25~30℃)可使用28~30天,无须放入冰箱,但应避免过冷、过热、太阳直晒、剧烈晃动等,以免失效。
注射胰岛素时应注意无菌,使用一次性针头。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等,症状严重者应及时联系医生调整使用剂量。
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受体激动剂
通过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刺激胰岛素分泌来控制血糖。
除此之外,还可抑制食欲、减缓胃排空来减少进食,控制血糖。
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风险。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厌食等。
代谢手术治疗
代谢手术可明显改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高血糖、
血脂异常。
适应证
年龄在18~60岁,一般状况较好,手术风险较低,经生活方式干预和各种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2型糖尿病(HbA1c>7.0%)。
BMI≥32.5,有或无合并症的2型糖尿病,可采取手术治疗。
27.5≤BMI<32.5且有2型糖尿病,尤其存在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时,可慎重选择代谢手术。
禁忌证
滥用药物、酒精成瘾、患有难以控制的
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对代谢手术的风险、益处、预期后果缺乏理解能力的患者。
1型糖尿病的患者。
胰岛β细胞功能已明显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
外科手术禁忌者。
BMI<25的患者。
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患者。
手术方式
目前主要通过腹腔镜进行手术。
袖状胃切除术
是中重度肥胖伴2型糖尿病的首选术式。
需要切除约80%的胃,减重效果较好,2型糖尿病缓解为70%。
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并发症较少。
胃旁路术
用于2型糖尿病病程相对较长需要减重更多的患者。
2型糖尿病缓解率83%。
手术较为复杂,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
其他手术
有可调节胃束带术、胆胰旁路术等,因其有很大的弊端,目前临床已经很少用。
术后管理
饮食
限制总热量,患者宜采用渐进式的阶段饮食,清流质约1周,流质约1个月、软质、固体食物。进食速度放慢,每餐进食约30分钟;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以防止胃出口梗阻、呕吐。
避免食用浓缩的甜食,包括饮料、点心,防止出现
倾倒综合征。
避免油炸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在进餐时喝汤和喝水;避免在3个月内摄取冰水、咖啡、茶类、酒精等刺激物。
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可食用鱼、鸡、猪、羊、牛等肉类,豆腐、豆花、牛奶(低脂或脱脂)、鸡蛋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
运动
术后坚持运动,提高减重疗效,每天至少进行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
随访
术后需要终身随访,术后最初2年至少每6个月随访1次,以后至少每年随访1次。
胰腺移植和胰岛细胞移植
主要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
单独胰腺移植或胰肾联合移植:目前仅用于伴终末期肾病的1型糖尿病,或经胰岛素强化治疗仍难以达到控制目标,且反复发生严重代谢紊乱者。治疗后要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
同种异体胰岛移植:因其供体来源短缺,并且需要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胰岛移植1~2年后许多患者的移植物受到免疫排斥而逐渐丧失功能,故应用少。
前沿治疗
干细胞治疗
采用造血干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此治疗方法目前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未被药监部门批准用于临床。
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
多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严格的饮食及运动治疗,可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
单纯饮食、运动控制不佳者,可采用胰岛素治疗,忌用口服降糖药物。
妊娠32~36周时宜住院治疗直至分娩,必要时进行
引产或剖宫产。
患者在产后6周需要重新评估
糖代谢情况,并终身随访。
其他治疗
患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患者,应注意控制病情发展,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治愈情况
糖尿病是一种可以控制,却不能根治的慢性病,如血糖控制良好,可不影响预期寿命。
多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严格的饮食及运动治疗,可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一般在怀孕结束后可得到缓解。
危害性
糖尿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是导致成人失明、非创伤性截肢、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遵照医生或营养师制定的饮食治疗计划规律进食,定时定量。
多吃蔬菜,每日蔬菜摄入量500g左右,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
在两餐之间适量选择水果,以低升糖指数水果为宜,如苹果、樱桃、梨等。
常吃鱼肉、鸡肉等,适量吃牛肉、羊肉等,减少肥肉摄入,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
注意进餐顺序,按照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餐。
烹调注意少油少盐,每日烹调油使用量控制在30g以内,每日的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
不推荐饮酒。
运动管理
运动方式
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练太极拳、打乒乓球等。
最佳运动时间是餐后1小时(以进食开始计时)。
如无禁忌证,每周最好进行2次抗阻运动。
若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应按具体情况选择运动方式。
运动强度
合适的运动强度为活动时患者的心率达到个体60%的最大耗氧量(心率=170-年龄)。
活动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每次30~40分钟,包括运动前准备活动和运动结束整理运动时间,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逐渐延长。
肥胖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
注意事项
运动中需注意补充水分。
运动要循序渐进,选择合适的运动,并长期坚持。
如果在进行剧烈的体力活动时血糖>16.7mmol/L,则应谨慎,确保运动过程中补充充足的水分。
在运动中若出现胸闷、胸痛、视物模糊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处理。
运动后应做好运动日记,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
运动不宜在空腹时进行,防止低血糖发生。
双足护理
检查双足
每天检查双足1次,了解足部有无感觉减退、麻木、刺痛感。
观察足部皮肤有无颜色、温度改变及足部动脉搏动情况。
注意检查趾甲、趾间、足底部皮肤有无
胼胝、鸡眼、
甲沟炎、
甲癣,是否发生红肿、青紫、水疱、溃疡、坏死等。
定期做足部保护性感觉的测试,及时了解足部感觉功能。
足部护理
勤换鞋袜。
每天清洗足部1次,不超过10分钟,水温在37~40℃,可用手肘或请家人代试水温,洗完后用柔软的浅色毛巾擦干,尤其是脚趾间。
皮肤干燥者必要时可涂油膏类护肤品。
预防外伤
不要赤脚走路,外出时不可穿拖鞋。
应选择轻巧柔软、透气性好、前端宽大、圆头、有带或鞋袢的鞋子,鞋底要平、厚。
穿鞋前应检查鞋子,清除异物和保持里衬的平整。
袜子选择以浅色、弹性好、吸汗、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大小适中,不粗糙、无破洞,不穿过紧、有毛边的袜子或高过膝盖的袜子。
修剪趾甲,趾甲修剪与脚趾平齐,并锉圆边缘尖锐部分。
避免自行修剪胼胝或用化学制剂进行处理,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冬天不要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或烤灯保暖,谨防烫伤,同时应注意预防冻伤。
夏天注意避免蚊虫叮咬。
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采用多种方法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如步行和腿部屈伸运动。
应避免盘腿坐或跷二郎腿。
病情监测
血糖监测方案
血糖控制差需要按医生指导每天监测血糖,直至血糖得到控制。
采用饮食、运动干预,需要有目的地测血糖以调整饮食和运动。
口服药应定期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
使用胰岛素者,要根据运动、饮食情况进行相应血糖监测。
自我监测血糖时间点
餐前监测:适用于注射基础、餐时胰岛素的人。
餐后2小时监测:适用于空腹和餐前血糖控制好,但
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者,了解餐后有无高血糖。
睡前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人。
夜间监测: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
及时监测: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
运动前后监测:剧烈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前往医院复查。
定期检测血压、血脂、眼底、视力等,以及了解心、肾、神经、眼底等情况。
预防
经常运动,防止肥胖。
戒烟、不过量饮酒。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体检。
控制血压、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