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

更多功能

丝虫病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皮下组织或浆膜腔引起的寄生虫病
急性者可有反复发热、怕冷、局部淋巴结肿痛等,慢性者可有皮肤硬而厚等
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等丝虫寄生于人体引起
主要采取抗丝虫药物(特效药为乙胺嗪)治疗及对症治疗
定义
丝虫病是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皮下组织或浆膜腔引起的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长期或永久性致残的原因。
目前已知可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包括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的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帝汶丝虫,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的盘尾丝虫、罗阿丝虫和链尾丝虫,寄生于人体浆膜腔的常现丝虫和奥氏丝虫。
因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寄生于淋巴系统的丝虫,故丝虫病在我国特指淋巴丝虫病。本文主要介绍淋巴丝虫病。
分类
根据寄生于人体的丝虫分类
主要有以下几类。
淋巴丝虫病:由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等引起,是我国主要的丝虫病。
盘尾丝虫病:又称河盲症,由盘尾丝虫引起。
罗阿丝虫病:由罗阿丝虫引起。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急性丝虫病
起病较急。
主要表现为淋巴系统炎症病变,如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等。
症状常反复发作。
慢性丝虫病
多由急性丝虫病发展而来。
主要表现为淋巴阻塞,如象皮肿、乳糜尿鞘膜积液等。
发病情况
发病例数
据流行病学调查估计,我国未进行防治前,共有丝虫病患者3099.4万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防治后,患者数量明显下降。
2008年,我国宣布已经消除丝虫病,目前仍有慢性丝虫病患者及散发的境外输入性病例。
地区分布
全球各地区都可发病,约2/3发生在亚洲。
20世纪50年代后期及70年代初期的两次全国调查显示,我国有16个省、市、自治区有丝虫病流行,除山东省和台湾地区为单纯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外,其余均为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混合感染。
时间分布
蚊虫孳生季节多发,主要为每年5~6月。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发病。
人群分布
进入流行地区的人都可发病,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多见于居住环境卫生差、拥挤,生活、工作条件潮湿或多露宿等人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