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后细菌污染反应是血液采集、储存、输注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灭菌措施不当,以及献血者有
菌血症等因素造成血液受到细菌污染。污染血液的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最为常见。输入被细菌污染的血液有可能造成毒血症、
败血症甚至感染中毒性休克。细菌污染反应轻重取决于菌种、细菌数量及患者的抵抗力,轻者可误认为发热反应。细菌污染反应较少见,但后果严重。
1.由于贮血袋、采血器具和输血器具消毒灭菌不严,献血者采血部位及患者输血部位的消毒不严和有感染病灶。
2.血液贮存不当,储血冰箱温度控制不严,或血液出冰箱后在室温放置过久。
3.开放式采血、制备各种血液成分。
4.贮血袋密封不严或有裂纹。
1.轻者以发热为主。
2.重者在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突然发生寒战、
高热、头胀、面色潮红、皮肤黏膜充血、烦躁不安、大汗、呼吸困难、干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脉细弱,严重可发生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急性肾衰而死亡,亦可发生
血红蛋白尿和肺部并发症。
一般情况以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为最常见特征,休克时皮肤潮红干燥。在全麻下做手术的患者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或创面渗血的表现,而无寒战与发热等。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其他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异性。
诊断要点如下。
1.血袋中血浆混浊伴有膜状物、絮状物,出现气泡、溶血现象、红细胞变紫红色和有凝块时,提示可能有细菌污染。
2.取血袋剩余血液行涂片检查,如镜检见细菌则证明污染。
3.对血袋剩余血液、患者输血后的血标本及输血时所用补液进行细菌培养。
5.输血时和输血后出现的剧烈寒战,
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发绀,腹痛,
感染性休克和(或)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红蛋白尿,甚至急性肾衰竭等临床症状也可辅助诊断。
1.立即停输细菌污染血液,0.9%
氯化钠溶液维持静脉通路。
2.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应用几种抗生素抗感染,须做到早期应用、足量,对肾脏有毒性药物应慎用。待
血培养结果出来后,再选用对该细菌敏感的抗生素。
3.抗休克治疗,抑制炎症反应。
4.防治急性肾衰竭与DIC。
1.严格进行采血与输血器具的消毒。
2.血袋在应用前应严格检查有无破损,仔细观察抗凝液的澄明度。
3.应用密闭系统采血与输血器具。
4.对于不能确保无菌状态的血液制剂(如洗涤红细胞、低温保存红细胞等),最好能在制备后6小时内输注完毕。
5.血液制剂应存放在规定温度的血液专用冰箱内(全血、红细胞等存放在4℃,血浆制剂存放在-20℃以下)。血小板制剂应在22℃保存,应特别警惕细菌污染的危险性。
6.血液制剂从贮血冰箱中取出后应立即输注,且应在4小时内输完,不得在室温久置。
7.血液制剂从输血科(血库)发出前以及输注前应仔细进行肉眼观察,如颜色、气泡、澄明度、溶血和凝块等情况,发现异常应停止发出或输注,并进行细菌学鉴定;倘若血袋有破损或封口有问题,血液制剂不得从输血科(血库)发出或输注给患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