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负压吸引作用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的技术
技术发展很成熟,安全性较高,很少出现严重并发症
各种原因导致的痰液较多且无法咳出
能够吸出较多痰液,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呼吸道相对通畅
定义
吸痰术是一种侵入性医疗操作,目的是经口腔、鼻腔或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
利用负压吸引原理,导管一端连接负压吸引装置,另一端连接吸痰管,伸入人体呼吸道进行吸痰。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吸痰术主要用于导致痰液增多患者自行无法排出的情况,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其他情况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意识丧失等也会使用。
呼吸系统疾病
气管、支气管炎。
各种类型的肺炎。
急、慢性呼吸衰竭。
其他疾病
全麻手术。
昏迷或意识模糊。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溺水、吸入羊水或呕吐物误吸。
治疗效果
通过合适、规范的吸痰术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呼吸道内的痰液能够显著减少,进而改善肺部通气,使
血氧饱和度上升,还能预防因痰液积聚导致的感染。
安全性
吸痰术虽然为侵入性操作,但创伤很小,很安全,在操作规范的前提下,很少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吸痰术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护理技术,操作简单,已在大部分医院长期开展,技术非常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医院内使用
目前大多数医院吸痰术使用的负压为中心负压,不需要单独的吸痰器提供负压,因此仅需要耗材费及护理费,但不同级别的医院收费标准可能有一些差异。
耗材费:主要为一次性使用吸痰管,不同厂家、不同材质的吸痰管,价格也不一样,一般从两元到几十元不等。
治疗费:吸痰术一次的护理费可参照各地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目录,一般为三元左右。
家庭中使用
家庭中使用的吸痰器,不同品牌、类型,价格相差较多,整机价格可能在数十元至两三千元之间,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经济水平进行选购。
医院科室选择
任何科室对于有需要的人群,均可以提供吸痰术治疗,多见于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神经外科、新生儿科及呼吸内科等科室。
适宜情况
各种原因引起的痰液黏稠而无法顺利咳出。
下呼吸道痰液积聚,需要刺激咳嗽排痰。
危重病人如呼吸衰竭、休克等,需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
血氧饱和度不明原因下降、出现明显气促或呼吸困难时,若可疑气道堵塞,也可尝试吸痰治疗。
不宜情况
吸痰术没有绝对的禁忌证,以下情况为相对禁忌证。
治疗前检查
吸痰术治疗的患者病情轻重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决定相关的检查,下面是最常见的一些检查。
实验室检查
紧急情况需要吸痰时,可不做任何实验室检查,先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应一些非紧急状态的就诊者,入院常会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基本检查,并抽血查心功能、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
血气分析、炎性指标等,目的是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有无凝血障碍、是否存在呼吸道感染等。
影像学检查
通常要完善胸片或胸部CT、
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初步评估心脏及肺部情况。
若患者病情危重,不适合外出检查,可以在床旁拍摄胸片、床旁心电图。
有
颅脑损伤导致昏迷的患者,还需要完善颅脑CT或磁共振检查,评估颅内情况。
其他检查
若考虑患者气管、支气管病变,痰不易咳出,可行纤维
支气管镜检查,直视下观察呼吸道情况,必要时行灌洗后吸痰。
治疗前准备
患者的病情评估
通过肺部听诊明确痰鸣音、或通过胸片及CT等检查明确肺部情况。
明确吸痰的适应证。
患者的心理准备
提前告知患者吸痰术的目的、步骤,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针对机械通气患者,必要时可予以药物镇静处理。
治疗过程
治疗中操作流程
物品准备
负压吸引器装置一套、纱布、油纱、无菌治疗巾、不同型号的一次性吸痰管、棉签、无菌生理盐水。
必要时准备听诊器、开口器及压舌板。
操作步骤
实施吸痰术之前,应先整理好着装,佩戴口罩。
将准备好的物品推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信息后,查看患者神志、意识、
生命体征等情况。
帮助患者摆好体位,一般需去枕平卧,将气道打开。
连接负压吸引器,查看负压值、有无漏气等情况。
按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戴一次性无菌手套,选择合适型号的吸痰管,开口端连接负压管,尝试吸引无菌盐水,进一步检查负压情况及管路连接是否通畅。
吸痰管前端涂抹油,先关闭负压,将前端缓慢、轻柔插入口腔或鼻腔内,此时患者可做咳嗽动作,配合将吸痰管插入气管深部。
若为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患者,可将吸痰管沿气管套管或气管插管内腔插入,注意深度(气管插管可将整个吸痰管插入,气管切开为13~15cm)。
打开负压,不断左右旋转吸痰管,尽可能吸干净气管内痰液。
注意每次吸痰时间不能太长,一般15秒以内,避免患者缺氧。
操作结束后,冲洗管路。
后续处理
痰液吸出后,观察其性状、颜色、有无气味、有无血丝等,将结果告知医生方便进一步判断病情。
家庭中使用
若需在家使用吸痰术,可参照吸痰器的具体操作进行。
治疗中注意事项
主要是操作过程中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吸痰术虽然简单,但有众多细节需要注意,否则有可能引起并发症,如血氧饱和度下降、出血、医院获得性感染等。
呼吸道黏膜损伤
主要是由于吸引器的负压过大,或操作过程中动作粗暴、反复插管、吸痰时间过长等引起,表现痰中带血,进食时疼痛。
选用合适型号的吸痰管,并提前做好前端润滑准备,插管时注意关闭负压,吸痰过程中,动作应缓慢、轻柔,自下向上提拉。
控制吸痰时间,应不超过15秒。
发生黏膜损伤后,若在口腔内,可涂抹抗生素,若为气管损伤,可予以药物雾化吸入治疗。
低氧血症
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表现为口唇发绀、气促、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神志不清,意识丧失等。
发生原因多见于吸痰管太粗,插入太深,及吸痰时间太长。
使用合适大小的吸痰管,注意吸痰管插入深度及控制吸痰时间。
一旦出现严重的
低氧血症,立即停止操作,予以高流量氧气吸入。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然后予以呼吸机治疗。
肺不张
主要表现为气促或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症状。
由于吸痰管过粗大,将肺内氧气吸出,同时外面的空气难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内,有时负压过大也会出现
肺不张。
再次强调使用合适大小的吸痰管,注意控制吸痰时间。
对于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还可以使用膨肺吸痰法来预防肺不张。
提前完善相关检查,控制肺部基础疾病。
感染
临床表现为感染部位红肿热痛,若出现气管或
肺部感染,可表现为
咳脓痰、发热等。
原因在于无菌操作不规范,吸痰的顺序错误,同时由于呼吸道黏膜损伤,导致致病菌容易侵犯,而发生感染。
重视无菌操作,吸痰管注意检查灭菌情况,必要时更换吸痰管。若出现感染,早期根据经验使用广谱抗生素,一旦有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用药。
心律失常
主要是因为吸痰管吸痰时间过长,或插入过深,刺激气管隆突导致迷走神经反射异常。
一旦出现心律失常,立即停止操作,加大吸氧,必要时完善
心电图检查。
若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立即呼叫人员,并开始
心肺复苏。
治疗时间
吸痰术的单次治疗时间较短,一般2~5分钟即可完成。
针对需要多次吸痰的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固定间隔时间吸痰,或者根据需要随时吸痰,直至患者病情稳定,能自行
咳痰,
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5%以上。下列情况常需要多次吸痰。
咳嗽有大量痰,呼吸道有痰鸣音。
呼吸机气道压力上升或气道压力报警。
监测显示血氧饱和度下降。
患者要求吸痰,且确实满足吸痰条件。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家属或者陪人可帮忙清洁患者口鼻周围,协助患者调整为舒适的姿势,观察患者吸痰后情况,有无气促、呼吸困难。
患者应该尝试主动咳嗽、
咳痰,若有身体不舒服,主动告知家属或者医生。
若患者在吸痰后表现出痛苦、焦虑等不良情绪,家属进行及时的安慰和疏导,必要时可就诊。
监测与检查
再次用听诊器听诊肺部情况,评估吸痰术治疗的有效性。
根据病情需要,复查血常规、
血气分析、凝血功能、胸片或肺部CT等。
饮食营养
吸痰后应禁食半小时,之后可恢复普通饮食。
避免辛辣食物刺激口咽部,导致黏膜损伤。
戒烟、戒酒,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鸡鸭鱼肉、牛奶、鸡蛋等,加强营养。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有助于胃肠道蠕动。
恢复过程
吸痰引起的并发症,经过积极处理,一般可在短期内恢复。
吸痰术并不是针对某个疾病的治疗,主要是一种操作,用于改善呼吸道通气功能,因此后续恢复主要取决于原发疾病的恢复情况。
针对呼吸衰竭患者,可在呼吸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肺功能的锻炼。
针对
颅脑损伤患者,可在康复意识的指导下,进行四肢功能锻炼。
后续治疗
针对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如
支气管扩张症、慢阻肺等,应积极控制原发病,定期于呼吸内科门诊复查,在医师指导下继续用药治疗。
日常生活
病情好转后,日常生活不会受到吸痰术造成的明显影响。
避免受凉导致基础疾病加重。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咳嗽排痰训练,可减少吸痰术使用的几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