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黏膜剥脱是指进食仓促或干硬食物导致食管表层黏膜下血肿,表层与固有层部分或全部分离形成管型脱落,可随吐出物及血液等吐出口外的疾病。
迄今不明。常无明确基础疾病,可能与患者进食过快、进食过热或者干硬、大块食物及鱼刺等导致
食管黏膜损伤有关,或者存在饮酒、饮食中
呛咳、异物刺激、频繁呕吐等诱因,但不排除在某些病理状态的基础上(如肾病、妊娠、使用激素等)诱发。食管下段有炎性病变或食管黏膜表层与固有层结合较松弛者可能更易于发病。医源性损伤亦是此病常见病因。
1.主要见于青壮年健康人群,少数慢性病患者可发生。
2.多数有诱因,以进食煎、炸、干、硬、烫等食物或进食过快或饮用热饮料、热酒多见,但有时正常进食或某些导致反复呕吐的因素也可诱发。
3.多有先兆症状,如突发咽喉部不适或胸骨后疼痛,恶心、呕吐与呕血,出血多为少至中等量鲜血,很少引起休克。
4.以呕出“
食管管型”为典型症状,呈管状黏膜或片状膜状物,常在诱因发生后数小时内呕出,管型长短不一,长者可为食管全长。
1.上消化道内镜和食管钡餐检查
内镜检查可见食管黏膜下暗紫红色柱状物突入食管腔,表层腐烂、坏死,片状黏膜剥脱、缺失伴创面出血或黏膜血肿,食管黏膜可长短不等的部分或全部剥脱,剥脱处有糜烂渗血及浅表溃疡,膜状物残留。有的以食管黏膜下血肿为主,食管上、中、下各段均可受累,以中段受累最多见。食管钡餐或碘剂造影检查可见食管上、中、下段或局部黏膜不规则、管腔狭窄、不连续等改变,并可观察有无食管穿孔。
2.CT检查
可见食管壁局限性增厚,食管腔呈偏心性不规则狭窄、黏膜下气体聚集现象和血样密度的占位性病变。
3.病理组织学检查
食管剥脱管状物多数为正常食管黏膜及表层复层鳞状上皮或非炎性退变性食管黏膜,少数有急性或慢性炎症,基底细胞层的细胞胞质水肿性空泡形成,核固缩。基底细胞异常致上皮大疱形成,使上皮和下面组织之间内聚力消失,管型剥离。
1.有常见诱发因素,如仓促进食、吞食干硬食物等。
2.起病急,突发吞咽困难或疼痛,有呕血或排柏油样便,呕吐管型黏膜为主要特征。
3.急诊胃镜下食管黏膜下血肿或大小不等的片状黏膜剥脱、缺失伴创面出血。
4.CT检查见食管壁局限性增厚,食管腔呈偏心性不规则狭窄、黏膜下气体聚集现象和血样密度的占位性病变。
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促使食管黏膜尽早修复及防止食管穿孔等。治疗原则是禁食、抑酸、镇痛、静脉营养、应用黏膜保护剂及有效的止血和抗感染治疗。呕血者给予抑酸药和止血药,如质子泵抑制剂、
凝血酶等,对呕血较多者必要时输血。注意防治感染,特别是误吸致肺炎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禁食1周后可进流食,之后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食管穿孔者需手术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