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突发心梗为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阻塞,导致部分
心肌供血不足,
心肌缺氧,进而导致心肌组织坏死的临床病症。
它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具有高死亡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造成极大影响。
突发心梗判断
剧烈持久胸痛:常常突然出现剧烈胸痛,持续时间通常在30分钟以上,疼痛可放射至左臂、下颌、肩背等部位。
胸痛之前可能出现气促、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胸痛同时有烦躁不安、大汗、恐惧、胸闷、恶心、心悸、头晕、
黑矇,有濒死感等。
部分会出现面色苍白、大汗、反应迟钝。
当出现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时,需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心梗是紧急情况,患者需要尽快接受治疗,以减少心肌损伤和降低死亡风险。
120调度员在接到求救电话后,通常会进行以下指导:
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联系方式、具体位置等)。
了解患者的症状及发病时间,以便更好地判断病情。
120会指导现场急救,拨打时建议开启免提模式。通话结束前不要主动挂断电话,待120问完所有问题后再挂断。
现场急救主要指医护人员未到现场时自身或他人的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的急救等。
医护人员未到现场前的急救
当意识到可能出现
急性心肌梗死时,患者本人和身边的人可以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立刻停止活动,采取半卧位,避免平躺,以减轻心脏负担。
解开患者紧身衣物,确保呼吸顺畅。
保持冷静,尽量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如有条件,给患者含服
硝酸甘油,以扩张冠状动脉、缓解症状。但需注意,若患者血压过低(<90/60 mmHg),不宜使用。
注意保暖或避暑,等待救护车到来。
如果出现昏迷,可翻转至侧卧,避免口腔分泌物、呕吐物窒息。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出现心跳骤停,立即进行
心肺复苏(CPR),以30∶2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和
人工呼吸,或只做胸外按压,并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除颤。
在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前,如果患者呼吸、心率没有恢复,需要持续进行心肺复苏。一旦救护人员抵达,将患者交给他们处理。
心肺复苏
CPR操作步骤如下:
让患者平躺在坚硬的地面上。
确认患者是否有呼吸和心跳。呼吸可通过胸腔起伏、口鼻部呼吸音等进行判断;心跳主要通过颈动脉、桡动脉、股动脉是否有搏动进行判断。
如无呼吸和心跳,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的位置应位于胸骨中间,使用双手交叉,用身体重量进行按压,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如有条件,进行人工呼吸,每30次按压后进行两次人工呼吸。
电除颤
电除颤是一种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尤其是
心室颤动和
无脉性心室心律过速)的急救手段。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电除颤时,请遵循以下步骤:
确认患者状况:首先确保患者无呼吸、无脉搏,且处于无意识状态。切勿在有意识的患者身上使用除颤器。
开启AED: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放在患者身边,按下开启按钮。
暴露患者胸部:揭开患者衣物,露出胸部。
贴附电极贴片:根据AED上的指示,将电极贴片分别贴在患者胸部的右上方和左下方。右上方贴片应位于右锁骨下方,左下方贴片应位于左乳头下方约一个手掌宽度的位置。
评估心律:打开AED后,设备会自动评估患者心律。此时,所有人需远离患者,避免干扰AED对心律的评估。
准备电除颤:如果AED提示需要电除颤,确保所有人远离患者,然后按下AED上的除颤(闪电标志)按钮。如果AED是全自动型,除颤过程将自动进行。
电除颤后的操作:进行一次电除颤后,立即给与心外按压和人工通气5组循环后,再重新评估患者
生命体征(呼吸、脉搏等),如呼吸、心率没有恢复,继续进行心肺复苏(CPR)。AED可能会根据评估结果再次提示进行电除颤,此时需重复步骤。
医生现场急救
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会进行以下急救操作:
快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
给患者戴上氧气面罩,提供吸氧。
给患者进行心电监测,评估心律失常。
根据需要,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如硝酸甘油、
阿司匹林等。
若患者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及电除颤。
抢救期间
保持冷静:在急救过程中,尽量保持冷静,不要慌张。紧张和焦虑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尽早拨打120急救电话,确保患者及时接受专业救治。
不要强迫患者活动:心肌梗死期间,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有条件的情况下给予
硝酸甘油:若患者血压正常,可以给予含服硝酸甘油。但若患者血压过低,应避免使用。
突发心肌梗死为急症,经现场急救后,还需及时送往医院,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健康饮食,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突发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堵塞。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可以引起冠状动脉收缩,供血减少,从而诱发心肌梗死。
剧烈、持久的胸痛。
心脏超声或磁共振成像显示心肌壁运动异常。
急性心肌梗死可引起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使活动受限;可发生心室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
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医院急救
心肌梗死入院后,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急救、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
急救措施
给氧:按照要求吸氧,避免自行调整氧流量。
心电监护: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
血氧饱和度等,以便随时了解病情和治疗效果。
检查
心电图。
血液检查:如心肌酶、肌钙蛋白、BNP/NT-proBNP。
胸部X线。
心脏超声。
药物治疗
镇痛:用于疼痛严重时缓解症状,降低因疼痛引起的严重情况发生的风险。常用的药物有吗啡、哌替啶等。
减少心肌耗氧:通过控制心率、降低血压,降低心脏的负担,减少心肌对氧气的消耗。常用药物包括如
美托洛尔、
比索洛尔、
阿替洛尔等。
调节血脂:调节血脂,延缓病情进展。常用的药物包括他汀类(如
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贝特类(如
非诺贝特)、
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等。
溶栓:可以溶解冠脉血栓,疏通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包括
链激酶、
尿激酶、阿替普酶等。应在发病后12小时内尽早应用,发病3小时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获益最大。
介入治疗
即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包括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
介入治疗适用于发生12小时以内并有明确心电图特异性征象的情况。通过手腕或大腿根部的血管将治疗的球囊、支架输送到病变血管,扩张血管,维持血管的血流,保证组织供血。
手术治疗
病情严重且不能通过其他治疗手段改善血管的通畅性和心肌供血时,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主要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又称搭桥术)。
日常生活建议
急性心肌梗死后日常生活中需注意: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
定期复诊,及时检查。一般在出院后约1~3个月进行首次复查,后续根据需要定期复查。 复查项目有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肌钙蛋白、
心功能指标(如BNP/NT-proBNP)、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按照医生和康复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度的康复锻炼。如散步、太极等,以增强心肌功能和身体素质。但要注意锻炼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均衡膳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
规律锻炼:保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游泳、打太极等。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保持健康的体重。
戒烟限酒:戒除吸烟,限制饮酒。
管理压力:合理应对生活和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控制慢性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