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髓核及间盘组织,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术后1~3个月可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术后麻醉效果消退后即可进食,可正常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术后需要进行腰部及下肢功能恢复训练
定义
髓核摘除术是治疗
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手术,目的是切除病变髓核及间盘组织,解除神经压迫,缓解症状,恢复功能。
椎间盘突出是骨科较为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以腰椎最为常见,其次是颈椎,胸椎较少。
髓核摘除术目前分为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两类。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效果
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手术治疗通常能更快、更大程度地改善症状,恢复脊柱功能。绝大多数患者手术后1~3个月可以恢复正常的活动。
安全性
这类手术治疗方式总体是安全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很少出现后遗症,极少导致死亡。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根据具体术式不同,这类手术通常被列为四级。
这类手术在我国长期广泛开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进行这项手术的费用通常在(1~4)万元,包括手术费、麻醉费、材料费等。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费用相差不是很多,但是开放手术住院时间相对较长,会增加一部分费用。
部分合并腰椎不稳的情况,需要做切开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的同时,行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总费用可能上升到(5~10)万元左右。
根据医院等级、耗材种类、麻醉和手术操作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别。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由于手术具有一定的难度,通常情况下三级医院才会开展这项手术。
适宜情况
经脊髓造影、CT、MRI检查确认
椎间盘突出症神经压迫显著存在。
非手术疗法无效,疼痛、麻木等症状继续加重或反复发作者。
保守疗法有效,但症状反复发生,且疼痛较重者。
脊柱疼痛严重,患者因疼痛难以行动及入眠,处于被动体位者。
患者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或马尾神经麻痹症状,如下肢感觉、
运动障碍,或者大小便功能异常。
中老年患者病史较长,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不宜情况
椎间盘突出症不影响生活工作者,不需进行手术摘除。
首次发作或多次发作,未经保守治疗。
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有较广泛的纤维组织炎、风湿关节炎等。
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有较广泛的椎管狭窄。
全身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刺激。
髓核摘除术属于住院治疗项目,少数在门诊开展。需要完善术前检查、术前评估、术前准备,术后需要严密观察病情、定期换药、进行影像学复查、指导训练等,住院时间一般为2~10天。
治疗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一般还会检查血型。
血液生化项目检查:目的是排除手术禁忌证,发现有血糖升高、水电解质及
酸碱平衡失调、低蛋白、贫血等情况时需要在手术前予以纠正。
凝血指标检测:是能够同时反映
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指标。凝血功能异常会增加手术风险,需要在术前予以纠正。
传染病指标检测:包括肝炎、梅毒、艾滋等,以防止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院内交叉感染。
影像学检查
主要包括脊柱病变节段的X线片、CT、磁共振成像(MRI)。目的是明确病情,选择合理手术方式并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
其他检查
心电图、超声检查,
肺功能检查等,目的是了解各重要脏器功能情况,判断患者的心肺功能可否耐受手术,排除手术禁忌。对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较差者可能需要在围手术期进行主动医疗干预。
治疗前准备
调整正在接受治疗的药物
如果正在使用的药物影响到凝血功能,往往需要调整或者停用,但具体要遵循医嘱。
控制基础疾病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时,要先控制好这些基础疾病,待全部指标符合标准再行手术,否则可能增加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风险。
安排生活工作
手术住院大约需要2~10天。根据手术方式不同,恢复正常行动至少要1个月,部分情况需要3个月。手术后4周左右逐步开始功能恢复训练,术后3个月内通常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请据此安排好时间,调整好工作。
术后早期可能需要卧床。锻炼早期根据不同部位,可能需要佩戴颈托、胸围、腰围等,可以向医护人员了解清楚后,提前准备卧床排便器、辅助保护器材等,提前适应,以便于术后使用。
术前锻炼
为了手术后的变化可以进行适应性训练,包括练习俯卧、在床上大小便,也可以向医护人员了解术后正确的协助翻身、咳嗽和
咳痰方法。
用药准备
配合术中麻醉,术前根据麻醉评估情况,选择性使用药物。
镇静类的药物,能够舒缓患者的焦虑紧张的情绪,保持平静,比如可以使用艾司唑仑。
抑制腺体分泌的药物,能够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减少体内唾液腺的分泌,减少误吸入气管的风险,比如可以使用阿托品。
术后需要使用抗生素的,通常术前要做皮试。
饮食准备
手术在麻醉下进行,全麻或者椎管内麻醉需要在术前6小时开始禁食,术前2小时禁水;
局部麻醉在手术前不必禁食水。手术前2周必须戒烟酒。
清洁备皮
患者提前洗澡,术前护士会进行备皮,也就是剔除手术区域周围的毛发,目的是清洁手术区域,降低感染风险。
留置导尿管
除了局部麻醉的情况,其余手术前会留置导尿管,方便手术中排尿,并记录术中、术后的尿量,了解患者身体的液体出入情况。常用的是气囊导尿管,由尿道口把尿管插入尿道,尿管末端连接引流袋。
衣着配饰要求
入院后通常会统一穿着宽松的病号服,术前通常需要除掉全部衣物,同时要取下配饰、假牙等物品。手术后重新穿衣服的时间,通常建议在麻醉效果完全消除、尿管及切口引流管拔除后。
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生会详细向患者和(或)家属说明诊断结果、手术方案、手术风险和注意事项等,患者或家属需在理解的前提下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如果需要全麻或椎管内麻醉,麻醉医生会详细说明麻醉情况、麻醉风险和注意事项,患者或家属需要配合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治疗过程
麻醉情况
微创手术治疗,如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通常可采取
局部麻醉+麻醉监护,手术医生会在术中与患者进行交流,实时了解患者身体感受变化。也可以采取全麻。
切开手术治疗,如一侧或两侧椎板切除或椎板开窗间髓核摘除术,需要术前麻醉,一般包括
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两种方式,部分情况会复合采用。
治疗部位和切口位置
手术部位围绕椎间盘病变节段,切口位置根据手术方式不同而不同。
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手术,切口多位于腰部侧后方,部分也可位于脊柱正中附近,通常只需8~10毫米长度。
开放手术,切口位于脊柱正中,为纵行切口。切口长度通常在6厘米以上,根据手术节段长短而增减。
手术操作流程
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手术区域消毒,铺无菌巾单。
主刀医生进行局麻后,皮肤做小切口,在X线引导下建立手术通路,置入带有摄像头的管状手术器械,屏幕可视下咬开骨板或经椎间孔进入椎管。
保护硬脊膜,暴露突出的椎间盘,咬除病变髓核及椎间盘组织,镜头下确认压迫解除。术中可与患者沟通下肢感受变化。
缝合切口,用无菌敷料覆盖固定。
椎板切除或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
患者通常采取俯卧位。颈椎如果行前路手术,则需要仰卧,如果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则中间需要更换一次体位。
麻醉后进行手术区域消毒,铺无菌巾单。
以后路手术为例:逐层切开皮肤和皮下各层,充分暴露病变节段椎体的棘突及椎板,部分开窗或全部咬除椎板暴露硬脊膜。保护并向一侧剥开硬脊膜,切除病变髓核及椎间盘组织,确认压迫解除。
存在脊柱不稳定的情况,需要在X线的引导下进行椎间隙植骨融合,同时对椎体进行钉棒系统内固定。
清洗切口,仔细止血。留置引流管,以便渗血、渗液等能顺利排出。
逐层缝合切口,用无菌敷料覆盖固定。
治疗感受
如果是局麻,在注射局麻药时针刺入皮肤会有刺痛但可忍受,术中器械进入过程中有感觉但基本无痛感,咬除骨板时会追加麻醉注射,会有可忍受痛感。手术过程下肢感受正常,可体验到椎间盘压迫解除后下肢瞬间的轻松感。
如果是椎管内麻醉,在注射局麻药时针刺入皮肤会有刺痛但可忍受,随着麻药注入会有肿胀感,胸腰部以下逐渐变得麻木。
如果是全麻,手术中患者没有意识,也不会感到疼痛。
治疗时间
该手术大约需要1~3小时,手术时间可能会受到手术方式、病变椎间盘节段的数量和部位、病情复杂程度、患者全身状况、麻醉方式等因素影响。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拆线前注意保持手术部位清洁,避免伤口污染或弄湿。患者卧床期间,有时在床上大小便时需要辅助。注意定时侧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出现卧床
肺部感染。
监测与检查
术后前几天通常会监测
生命体征,包括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等,并抽血进行生化等检查,以防止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
静脉血栓形成等。在麻醉恢复后,一般会复查磁共振以了解手术效果。
饮食营养
术后麻醉苏醒后即可恢复饮食。
术后第1天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饮食以流食为主,包括牛奶、果汁、肉汤、粥等,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随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牛肉、鸡肉等,搭配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足量的营养摄入。
戒烟酒,以降低额外风险。
并发症及应对
硬膜破裂
发生在手术过程中,器械锐性刺激或者钝性牵拉均可导致。只需作修补即可,但需注意缝合手法,如缝合不紧密,有发生
脑脊液漏的可能。
神经根损伤
大多在分离粘连时所致,一般均可以恢复。少数被刀切断造成严重后果,且恢复困难。
腹膜后血管及肠管损伤
通常是行腰椎髓核摘除术,从后路切除突出物时进刀太深或在抓刮、钳夹时太深所致。一旦发生,需要当即做修补缝合处理。
恢复过程
疼痛症状恢复。术后前几天常可能会感觉到疼痛,随着时间而减轻。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以使用止痛药物。
切口修复。手术后一般每3天一次伤口换药,通常在术后10~14天拆除缝线。高龄患者、糖尿病患者愈合时间可能会适当延长。
神经压迫症状恢复。
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都会不同程度存在肢体酸痛不适、皮肤麻木等症状。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手术后这些症状即可消失,部分病情复杂者症状会逐渐缓解。个别情况下术后短期症状可能反而加重,而后再逐渐缓解。
后续治疗
功能恢复训练
术后患者卧床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四肢肌肉“收缩-舒张”运动,也就是肌肉交替做绷紧、放松的动作,家属可以协助进行下肢肌肉按摩。
可以下床站立、行走后,需坚持佩戴保护性支具,如颈托、胸围、腰围,此阶段主要进行四肢肌肉力量恢复锻炼。
根据不同术式,遵照医嘱在术后1~3个月后逐渐开始颈背部、腰部肌肉力量训练。
关于复诊
出院后如果发现伤口有跳痛、渗液、周边红肿等,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应当立即就医。
术后因活动不当导致症状反复,且持续不缓解,应当立即就医。
手术后3个月内通常每个月要定期回手术医院复查,进行查体及影像学检查。
日常生活
在术后恢复期要加强家庭护理,床垫不宜过软或过硬。早期下床活动需要他人辅助和保护,要佩戴颈托或胸围、腰围,不做大幅度动作。
基本康复后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防止受凉、受伤,坚持适当运动,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正确站姿、坐姿,避免同一姿势时间过长。
合理安排饮食,保持营养均衡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控制体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