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急救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适用于大量失血、贫血或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遵守输血操作规程,大多数输血是安全的
可发生发热、过敏反应、溶血反应、急性肺损伤等不良反应
定义
输血是将全血或成分血如血浆、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各种原因导致的大出血、贫血、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等。
治疗效果
通过输血,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是对于疾病本身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导致需要输血的原因是否得到有效纠正。
输血的作用是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和改善凝血功能。
安全性
输血的安全性主要表现在不良反面方面。
近年来,无论是在血液的保持与管理、血液成分的分离,还是在献血员的监测及输血器材的改进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为临床安全、有效、节约用血提供了保障。
只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遵守输血操作规程,大多数输血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的。
输血类型
全血:血液成分包括血细胞、血浆、血浆蛋白成分等。血细胞成分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制剂: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冷冻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和年轻红细胞。
血浆成分:有新鲜冷冻血浆、普通冷冻血浆等。
血小板:机采血小板安全性较高,保存时间3~5天。手工浓缩血小板是一个治疗量需要5~10人的血液,存在安全隐患,保存24小时左右。临床上广泛应用机采血小板较多。
血浆蛋白成分:有
白蛋白、血浆蛋白溶液、正常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冷沉淀、各种凝血因子制剂(包括浓缩第Ⅶ因子、浓缩第Ⅷ因子、浓缩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和抗
凝血酶Ⅲ浓缩剂等。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静脉输血技术是一项成熟的临床治疗工作,在具有资质的医院由具有资格的护师根据医生的医嘱进行操作。这项技术已在我国长期开展,已经非常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临床输血根据输注的血制品种类、量不同,费用会有差别,一般单次输血费用在500~2000元不等,对于血制品费用报销和免费用血政策,需要具体咨询当地医保、用血机构和采供血机构。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下一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以上级别的医院都可以进行这项操作。
适宜情况
大量失血
输血最主要的适应证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或慢性出血,一次失血量低于总血容量10%(500ml)者,可通过机体自身代偿而无需输血。
当失血量达总血容量的10%~20%(500~1000ml)时,根据有无血容量不足的临床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同时参照
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的变化选择治疗方案。 通常急性失血血红蛋白小于7g/L或者慢性失血血红蛋白小于6g/L就有输血指征,当患者合并冠心病、急性心梗等情况,输血指征要放到8g/L。
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常因慢性失血、烧伤、红细胞破坏增加或清蛋白(
白蛋白)合成不足所致, 输入全血、血浆、白蛋白可以用于治疗低蛋白血症。
凝血功能障碍
输入新鲜冷冻血浆以预防和治疗因凝血异常所致的出血。
不宜情况
输血没有绝对禁忌证,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后进行输血治疗。
急性肺水肿、
充血性心力衰竭:此时患者应该限制液体摄入,避免容量负荷进一步加重,如果确需输血,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减缓输血速度。
肾功能衰竭:由于血液保存液中含有枸橼酸盐,在体内会对电解质平衡造成一定的影响,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在密切监控下输血,必要时需要配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
对输血有
变态反应者:一般常见于过敏体质和多次输血的患者,必要时可以提前使用抗
组胺药物,如
异丙嗪等,进行预防。
输血前准备一般包括知情同意、备血、取血、核对和输血前用药。一般根据需要在门诊、急诊、病房、手术室等医疗区域均可进行。
治疗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常会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并且会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以及传染病相关的检查,目的就是了解病情,评估输血的必要性,避免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他检查
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还会进行
血栓弹力图检查,用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鉴别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
治疗前准备
知情同意
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医生需要先充分与患者或家属说明输血的必要性以及输血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以及经血液制品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患者或家属在充分了解输血的潜在危害后,有拒绝输血的权利,如果同意,则必须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备血
医生在填写输血申请单后,由护师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液标本,将血标本和申请单一起送至血库作血型鉴定和
交叉配血试验。
取血
当血制品由血库准备完成后,应当由护师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凭取血单到血库取血。血液出库后应该避免剧烈震荡,血液一般在出库后半小内即需要开始进行输注。
输血前核对
为了保证输血安全,输血前需要两名护师一起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并且检查血袋与血液外观无异常后方可输注。
输血前用药准备
体温>38.5℃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医嘱使用退烧药或物理降温,使体温下降后再开始输血,以便于鉴别原发疾病导致的发热和输血导致的发热反应。
部分医疗机构在输血前会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
组胺药物,以预防输血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
开放静脉
为保证输血安全,避免静脉相关并发症,在输血前,护士会为患者留置较粗的留置针(一般大于20G),使用生理盐水或5%
葡萄糖溶液预充输液器,开放静脉,为患者输入少量液体冲洗管道。
治疗过程
连接血袋
血制品结果核对后,护士使用无菌手法打开血袋封口,消毒开口处塑料管,将输血器针头从冲管溶液中拔出,插入血袋的输血接口,将血袋挂于输液架上。
控制和调节滴速
开始输入时速度宜慢,观察15分钟后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及年龄调节滴速。一般起始速度不超过20滴/分。如果输注血小板和冷沉淀,则建议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完毕。
输血过程
输血过程中,患者通常只要安静休息,坐位或者平躺均可。
输血过程中护士会经常查看患者的情况,如果有不适症状应该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及尿液颜色等,一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输血结束后一般会用冲管溶液继续冲洗输血器,直至输血器内没有血制品残留,随后护士会根据治疗需要对留置针进行拔针或封管操作。
治疗感受
输血操作的过程中患者一般不会有不适的感觉,在进行留置针穿刺的操作过程中会有轻微的疼痛,一般是在患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治疗时间
根据输注的血制品种类不同,输血时间也不同,整个过程一般半小时至4小时不等。
为保证输血效果,血小板、冷沉淀等出库后应该尽快输完,所有血制品应该在出库后4小时内全部输完,以免因为血液变质导致输血效果下降或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输血后的注意事项主要是对输血迟发反应的观察,包括迟发性过敏、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等,此种情况一般比较少见。
出现发热、寒战、肌肉酸痛、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此时应该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相应处理。
监测与检查
输血后一般会根据输注的血制品种类的不同,医生会要求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同时护士也会对患者的体温、血压、主诉症状等进行观察,以便发现输血的不良反应。
饮食营养
输血治疗不存在饮食禁忌,一般建议患者避免服用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其他的饮食要求参照导致需要输血的原发疾病的饮食注意事项。
并发症及应对
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
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一般由于血液或输血器具被致热源污染,多次输血后受血者体内产生抗体导致的。
一般表现为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2小时内,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出现寒战、肌肉酸痛等不适时应该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反应轻者减缓输液速度后可以自行缓解,症状严重者需要立即停止输血,使用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物,如
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过敏反应
一般出现在输血后期或输血即将结束时,症状出现越早,反应越严重。
表现为皮肤瘙痒,局部或全身出现荨麻疹,严重者可以发生过敏性休克乃至心跳呼吸停止。
患者出现不适时应该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入异丙嗪、
地塞米松或
苯海拉明等,如果症状严重可以使用盐酸肾上腺素皮下注射。
急性溶血反应
轻者和发热反应相似,重者在输入10~15ml血液后即可出现症状。
早起患者会出现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心前区压迫感、腰背部疼痛等症状,随后出现
黄疸和酱油色尿,伴有
高热寒战呼吸困难和血压下降,后期会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此时应该立即停止输血,给予吸氧,遵医嘱使用药物碱化尿液,稳定
生命体征,处理肾功能损伤。
急性肺损伤
一般与输血速度过快和输血量过大相关。
此时应该减缓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给予吸氧,使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
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由于血液的保存需要使用
枸橼酸钠抗凝,如果患者的肝功能受损,枸橼酸钠无法完全氧化和排出,从而使血液中的
游离钙浓度下降,表现为手足抽搐和口唇发麻。
恢复过程
输血治疗后一般无需特殊恢复,正常对导致需要输血的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即可。
输血完毕后仍需要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延迟型输血反应(发热、
皮疹等)。
后续治疗
治疗后用药
输血后一般无需使用药物治疗,治疗原发疾病的药物应该遵医嘱使用,如果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对症处理。
复查
输血后应该及时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并且根据病情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以评估输血治疗的效果,为下一次输血治疗时间和方式提供指导。
日常生活
输血对于日常生活没有特殊的影响,后续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输血史,以便更好地让医护人员了解病史,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