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指由各种原因引起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疾病的统称
主要表现为尿色异常、尿量异常、排尿异常、水肿、乏力、腰痛、高血压等
病因复杂,包括感染、药物、免疫异常、遗传及其他因素(如高血压)等
可采取一般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肾脏替代治疗等
定义
肾病是肾脏病变的统称,指由各种原因引起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产生
尿色异常、
尿量异常、
排尿异常、水肿、乏力、腰痛、高血压等一系列相关临床表现。
肾病除了包括肾脏本身疾病以外,还包括全身系统性疾病累及肾脏导致的继发性肾病,如
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继发性肾病可继发于
肿瘤、代谢系统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见于各种药物、毒物等对肾脏造成的损害。
根据累及部位分类
肾血管疾病是指肾动脉或肾静脉病变而引起的疾病。肾动脉病变包括
肾动脉狭窄、栓塞、血栓形成及肾小动脉性硬化症;肾静脉病变主要见于
肾静脉血栓形成。
根据肾损害及病变时间分类
急性肾损伤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短时间内肾功能快速减退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伴有氮质产物如肌酐、
尿素氮等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重者出现多系统并发症。
慢性肾脏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慢性肾衰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包括出现
肾脏损伤标志(白蛋白尿、尿沉渣异常、组织学检查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等)或
肾移植病史,伴或不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不明原因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3个月。
发病情况
肾病属于常见病,尤其慢性肾脏病,是常见的慢性病,在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1.8%~13.0%;经研究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
致病原因
肾脏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感染因素、药物因素、免疫异常、遗传因素及其他因素(如高血压、造影剂、先天性肾结构异常)等。
感染因素
主要包括细菌感染(如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病毒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肝病毒感染等)、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药物因素
肾毒性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如头孢菌素、
万古霉素、多粘菌素)、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
吲哚美辛、塞来昔布)、中药(如关
木通、
马兜铃酸)、抗
肿瘤药物(如
顺铂、异环磷酰胺、亚硝脲类)、利尿剂(如
呋塞米、氢氯噻嗪)、其他(如
环孢素、
别嘌醇)等。
免疫异常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数为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及炎性介质参与下,导致肾小球损伤。
遗传因素
主要因基因突变导致,可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lport综合征等。
其他因素
如结石、肿瘤、糖尿病、高血压、造影剂、鱼胆、重金属(如铅、镉)、先天性肾结构异常等。
诱发因素
扁桃体炎、
猩红热、
脓疱疮、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等可以诱发肾脏病,引起疾病发作或加重。
主要症状
肾脏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肾脏疾病本身的临床症状及肾脏功能受损引起的各系统症状,包括
尿色异常、
尿量异常、
排尿异常、水肿、乏力、腰痛、高血压等。
尿色异常
常见尿色加深、红色尿液或白色浑浊尿液,部分还可见尿中出现泡沫,通常长时间内不会消失。
红色尿液主要为肉眼血尿,肉眼血尿即尿外观表现为尿色加深、尿色发红或呈洗肉水样。部分患者为显微镜下血尿,镜下血尿即尿色肉眼观察无异常,新鲜尿离心沉渣检查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
尿量异常
可表现为少尿(即24小时尿量<400ml)、无尿(即24小时尿量<100ml)、多尿(即24小时尿量>2500ml)、
夜尿增多(即夜间睡眠尿量>750ml或大于白天的尿量)。
排尿异常
主要包括尿频、尿急、尿痛、
排尿困难、
尿潴留、尿失禁等。
水肿
水肿是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肾性水肿多出现在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脚踝和胫前部位;长期卧床时则易出现在骶尾部。
乏力
慢性肾脏病早期患者可能出现乏力,主要与肾脏功能受损引起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异常有关。
血液系统异常可表现为
肾性贫血,主要由于肾组织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所致;当肾脏受损,代谢废物排泄障碍,体内毒素蓄积,神经系统可出现乏力等表现。
腰痛
腰痛是肾脏病相对常见的症状,可分为
肾绞痛和普通腰痛。
肾绞痛主要是由于结石(也可以是血块、坏死的肾乳头)阻塞输尿管,导致
输尿管痉挛、肾盂急性扩张引发剧烈疼痛,单侧常见,疼痛可向会阴部放射。多伴恶心、呕吐、大汗等症状,还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
尿路感染、
肾静脉血栓等肾脏疾病引发的疼痛多为
钝痛、胀痛,疼痛一般不剧烈,常为单侧,活动、体位(如弯腰、转身)与腰痛没有关系,肾区一般没有压痛,多有叩痛。
高血压
高血压是肾脏病常见临床表现,可能伴有头晕、头痛、呕吐等症状。
其他症状
继发性肾脏病除了出现肾脏本身的症状外,还可见其他器官受损的表现,尤其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出现
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脱发等。
并发症
肾病的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感染、
代谢性酸中毒、心血管疾病、肾性贫血、肾性骨病、
高钾血症等。
感染
高龄、
蛋白质营养不良、免疫功能紊乱及长期使用激素(如泼尼松等)或免疫抑制剂(如
环磷酰胺等)是发生严重感染的高危因素。
临床常见的感染部分为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等。
代谢性酸中毒
主要由于肾小管分泌氢离子障碍或肾小管HCO3-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引起。
严重者可出现食欲缺乏、呕吐、虚弱无力、呼吸深长等症状。
心血管疾病
尤其进入终末期肾病阶段,心血管事件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比普通人群升高15~20倍。
肾性贫血
是由各类肾脏疾病造成
红细胞生成素的相对或者绝对不足导致的贫血,以及尿毒症患者血浆中的一些毒性物质通过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
贫血的严重程度与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和患者生存率密切相关。此外,贫血患者的肾脏结构变化比没有贫血患者更加严重。
肾性骨病
肾性骨病泛指继发于肾脏疾病的代谢性骨病,如
纤维性骨炎、骨质疏松、骨软化、无力型骨病、骨硬化、混合型肾性骨病、骨淀粉样变等。
狭义的肾性骨病也称
肾性骨营养不良,即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由于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甲状旁腺机能亢进,酸碱平衡紊乱等因素而引起的骨病。
高钾血症
由于终末期肾病患者肾脏排钾能力下降,容易出现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的临床症状包括四肢酸软、乏力、腹胀等。高钾血症是慢性肾病患者严重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应定期检查血电解质,及早发现和治疗。
就医科室
肾内科
出现尿中有泡沫、双下肢或全身出现浮肿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肾内科就诊。
泌尿外科
当出现腰痛,并伴恶心、呕吐、大汗等症状,或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时,建议及时到泌尿外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头痛、头晕、无尿(即24小时尿量<100ml)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就诊准备
就医提示
建议穿着宽松衣物就诊,方便全身体格检查。
就诊前一天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食用高蛋白食物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尿液的颜色是什么样的?
尿中是否出现泡沫?尿中泡沫可持续多长时间?
24小时尿量是多少?是否出现(24小时尿量<400ml)或无尿(24小时尿量<100ml)?
双下肢或全身是否出现浮肿症状?
是否出现乏力、腰痛等表现?
近期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压升高?
病史清单
是否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道等其他感染?
是否有细菌感染(如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病毒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病毒感染等)、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史?
家族中是否有遗传性肾脏病史(如Alport综合征等)?
是否患有肾结石、肿瘤等病史?
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血压、血糖控制水平?
是否应用过造影剂?
是否食用过鱼胆?
是否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镉等)物质?
是否具有先天性肾结构异常?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液检查、凝血功能、血生化(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电解质)、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补体、
抗核抗体谱等)。
其他检查:肾脏病理活检。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可以诊断肾病,再通过肾组织活检可以进一步明确肾病的病理类型。
病史
以下并非疾病诊断必需,但若有以下病史,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道等其他感染。
有细菌感染(如β-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病毒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肝病毒感染等)、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史。
家族中有遗传性肾脏病史(如Alport综合征等)。
患有肾结石、肿瘤等病史。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血压、血糖长期控制不佳。
有应用造影剂。
有食用鱼胆。
有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镉等)物质。
存在先天性肾结构异常。
临床表现
肾脏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肾脏疾病本身的临床症状及肾脏功能受损引起的各系统症状,包括
尿色异常、
尿量异常、
排尿异常、水肿、乏力、腰痛、高血压等。
继发性肾脏病尚可见原发病及其他器官受损的表现,尤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出现
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脱发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了解患者有无发生血液系统异常。
当出现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升高提示感染,对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系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尿液检查
尿常规主要评估有无血尿、
蛋白尿、
脓尿等,如出现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病变。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留取方便,有助于评价白蛋白尿的程度。
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是诊断
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之一。
尿β
2-微球蛋白、尿α
1-微球蛋白的测定对
肾小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尿细菌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功能
可用于评估患者有无发生血栓和栓塞的的风险。
若检查出现凝血功能异常,有助于诊断及评估肾病患者发生血栓和栓塞的风险。
血生化
主要包括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电解质等。
当肾功能中
尿素氮、
血肌酐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通常提示出现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有助于评估病情的预后及指导治疗。
肝功能检查中
血清总蛋白、血清
白蛋白水平有助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和指导治疗,同时对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也有一定的意义。
肾病可能引起脂类代谢紊乱,若
血脂检查出现异常需及时治疗,减少并发症。
当肾病进展为慢性肾脏病时,可出现高钾、低钙、高磷等表现,电解质的检查有助于疾病的及时诊治。
免疫学检查
免疫球蛋白的异常有助于了解病情的变化。部分肾病患者在发作期IgG浓度一般很低,复发患者更为明显,IgM、IgA在发作期及缓解期均轻度升高。
抗核抗体谱包括
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谱等,其对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诊断意义。
影像学检查
肾脏B超
肾脏B超可用于了解及提示肾脏病变情况。
当肾功能损害时可出现双侧对称性缩小,肾皮质变薄,对疾病的进展阶段有一定的意义。
CT检查
CT检查可用于了解患者有无肿瘤占位等。
若CT检查发现肿瘤占位,有助于肿瘤等继发性因素的诊断。
静脉尿路造影
肾血管造影
肾血管造影可用于了解及提示肾脏血管病变。
对血管疾病如
肾动脉狭窄、栓塞和血栓等具有诊断价值。
肾脏病理活检
肾活检是肾病确定组织学诊断,预后和治疗选择的金标准。
在确定可治疗/可逆的病变、活动性/慢性肾脏病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鉴别诊断
右心衰竭
相似点:两者均可以出现水肿、恶心、呕吐等症状。
不同点:
右心衰竭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身体低垂部位可见对称性凹陷性水肿。而肾脏疾病如肾结石,出现恶心、呕吐的同时还伴有
肾绞痛或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水肿也多出现在如眼睑、脚踝和胫前部位。心脏超声、肾功能、血白蛋白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尿道综合征
相似点:两者均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等尿路刺激症状。
不同点:
尿道综合征虽然有尿路刺激症状,但多次检查均无真性细菌尿。而尿路感染不但出现尿路刺激症状,尿细菌培养可培养出细菌。
治疗目的:根治、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等。
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
一般治疗
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油炸食品,适量食用蔬菜、水果等。
肾病患者应适当注意休息,避免到公共场所和预防感染。
远离各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铅、镉等)。
手术治疗
肾血管疾病如
肾动脉狭窄,除采用药物治疗外,还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目前一般推荐经皮介入治疗作为肾动脉血管重建的首选方法。
血管外科直视手术仅适用于病变不适合行介入治疗,病变肾动脉附近腹主动脉需要外科重建,介入治疗失败的补救措施,对比剂严重过敏,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有禁忌等特殊情况。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利尿剂
适用于水肿严重的患者,主要目的是利尿、消除水肿、改善高血压。
长期应用可能会出现
电解质紊乱,用药不宜过快过猛,以免造成血容量不足、加重血液高黏滞倾向,诱发血栓栓塞;不良反应可见口渴、恶心、呕吐、乏力等。
ACEI/ARB类降压药
适用于血压升高、
蛋白尿的患者。目的为控制血压,降低肾小球囊内压和直接影响肾小球基底膜对大分子的通透性,减少
尿蛋白。
注意使用过程中注意监测电解质水平,严重肾功能不全谨慎使用,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者禁用。
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免疫性疾病,尤其对于原发性或继发性
肾小球肾炎,糖皮质激素是最常用的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物。
长期应用可出现感染、骨质疏松、药物性糖尿病等副作用,少数病例还可能发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需加强监测,及时处理。
免疫抑制剂
吗替麦考酚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炎症反应相关的肾脏病的治疗,也可用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他克莫司近年来主要应用于
肾小球疾病尤其膜性肾病的治疗。
注意使用期间注意检查肝功能;环磷酰胺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性腺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等。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以上副作用风险相对较少,但注意对其过敏或妊娠禁用。
抗生素
适用于尿路感染的患者。
急性膀胱炎的患者可以应用呋喃妥因、阿莫西林等;
肾盂肾炎的患者可以应用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等。
注意对以上药物过敏者禁用。呋喃妥因对新生儿、足月孕妇、肾功能减退者禁用;氧氟沙星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患者禁用;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等)需根据肾功减量。
肾脏替代治疗
由于肾源短缺和患者自身经济条件等原因,肾移植目前应用相对较少。
对于急性肾衰竭患者,出现明显
肺水肿、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严重高血钾、严重
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时可行紧急透析治疗渡过危险期。
治愈情况
肾病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也各有不同,其预后也各有差异。
对于病因明确、无肾功能损伤、未合并并发症的轻者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尿路感染等患者可能痊愈,一般预后较好。
大多数
慢性肾脏病患者无法治愈,逐渐发展为肾功能衰竭,预后相对较差。
预后因素
肾病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下因素可能导致预后不良。
治疗不及时、不规范。
免疫力差,反复出现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等。
原发疾病治疗效果欠佳,如血压、血糖水平长期控制差。
日常管理
为了有效管理肾病患者,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饮食管理
保持饮食清淡,控制盐的摄入,避免腌菜及腌制的肉制品等。
出现水肿的患者需控制液体量的摄入,避免加重病情。
宜选用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牛奶等,同时控制总摄入量。尽量减少植物蛋白(豆制品)的摄入,避免加重肾脏代谢负担。
低脂饮食,避免摄入油炸食物,适当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如新鲜的蔬菜、水果。
低嘌呤饮食,避免摄入过多动物内脏、海鲜类食物。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适当运动。有研究证实,适当的体力活动可延缓肾功能恶化。
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染。
对于尿路感染或结石的患者建议多饮水,勤排尿,避免久坐。
心理支持
建议患者家属经常鼓励安慰患者,使患者减轻心理压力,稳定情绪,避免焦虑、抑郁,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随诊复查
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定期复诊可以及时了解肾功能、
蛋白尿等病情变化,及早对症治疗,延缓肾脏疾病进展。
不同肾脏疾病用药时间有所不同,需根据医嘱定期复诊,复诊周期一般为1~3个月。
预防
肾病病因复杂,很难有效预防,但通过以下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行为等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适量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生冷饮食等。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控制好血压、血糖水平。
具有免疫性疾病、肾病家族史、长期应用抗生素、非甾体类消炎药、中药、抗
肿瘤药物等药物史、患有泌尿系结石及肿瘤史、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镉)、先天性肾结构异常等人群,应定期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