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膀胱、尿道的神经发生病变所致的储尿、排尿功能障碍
出现尿潴留、尿失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发病与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脊柱盆腔手术、药物等因素有关
多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酌情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由于控制储尿、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膀胱、尿道的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的储尿及排尿功能是一种受意识控制的反射活动,依赖中枢神经、周围神经、膀胱逼尿肌、内外括约肌和尿道共同协调完成。如果中枢或周围神经调节膀胱-尿道功能的部分受到损害时,会发生
排尿障碍。
出现尿不畅、
尿潴留、尿失禁、尿频、尿急、尿痛等下尿路症状,以及大便次数增多、性欲减退等症状。
分类
目前尚无理想统一的神经源性膀胱分类方法。
依据膀胱充盈时逼尿肌有无抑制性收缩分类
逼尿肌反射亢进
逼尿肌对刺激的反应有反射亢进现象,测量膀胱内压时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可伴或不伴尿道括约肌的功能障碍。
逼尿肌无反射
逼尿肌对刺激无反射或反射减退,测量膀胱内压时不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可伴或不伴尿道括约肌的功能障碍。
发病情况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外周神经病变等因素均可能引起神经源性膀胱,具体发病情况可参照病因部分。
致病原因
神经源性膀胱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因素
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可引起各种类型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最常见的是尿失禁和
排尿障碍。
创伤性脑损伤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中有44%表现为储尿功能障碍,38%表现为排尿功能障碍,59%在尿动力学检查中发现异常。
颅脑肿瘤
30%额叶皮质
肿瘤患者存在
排尿困难,71%
脑胶质瘤的儿童有
尿潴留。颅底脊索瘤、
垂体腺瘤、背外侧脑桥被肿瘤组织压迫或侵犯,也会引起下尿路功能障碍。
脑积水
95.2%的压力正常的
脑积水患者有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
脑瘫
脑瘫患者有一半以上会表现为尿失禁。70%患者表现为尿频、尿急。超过10%的患者存在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病史和尿路影像学异常。
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和后天获得性痴呆(如老年痴呆症)。
先天性精神发育迟滞:此病儿童尿频、尿失禁和排尿困难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老年痴呆:导致老年痴呆的常见疾病有
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脑梗死、
路易体痴呆、Binswanger病、Nasu-Hakola病和Pick病等,这些疾病都会导致尿失禁、尿频、尿急。
其他
基底节病变(如
帕金森病)、
多系统萎缩、
共济失调、多发性硬化症、
脊髓病变(包括创伤性
脊髓损伤、脊髓发育不良、
脊髓脊膜膨出、
隐性脊柱裂、脊髓栓系、脊柱转移瘤、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椎间盘疾病(如
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等均有可能发生神经源性膀胱。
外周神经系统因素
糖尿病
25%〜85%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
急迫性尿失禁,晚期表现为排尿困难。
糖尿病病程在10年以上时,神经源性膀胱的患病率会明显增高。
酗酒
5%〜64%酗酒者可导致神经源性膀胱。
药物滥用
氯胺酮滥用可导致膀胱等泌尿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下尿路刺激症状、急迫性尿失禁和血尿。
周围神经病变
如卟啉症可发生膀胱扩张、
结节病、骶
神经根病变等,可导致急慢性尿潴留、难治性下尿路功能障碍、难治性慢性前列腺炎、盆腔疼痛综合征。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的病毒可侵犯神经引起病变,当侵犯到支配膀胱、尿道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时,会导致神经源性膀胱。
手术
主要包括脊柱手术、根治性盆腔手术。
手术可能会损伤支配膀胱的神经,部分患者术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
主要症状
包括储尿期症状、排尿期症状和排尿后症状。
储尿期症状
排尿期症状
排尿后症状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腰疼等。
并发症
神经源性膀胱可能会导致以下并发症。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神经源性膀胱最常见的并发症。
神经源性膀胱病变,病原菌易进入尿路,引起尿路感染。
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出现肉眼血尿。
肾衰竭
肾衰竭是神经源性膀胱最严重的并发症。
神经源性膀胱持续病变,引起肾功能下降、
肾脏损伤病变,导致肾衰竭。
表现为尿少或无尿、心律失常、乏力、贫血等症状。
尿石症
神经源性膀胱尿液排出不畅,可引起尿路感染,诱发
尿石症。
表现为突然、剧烈的腰痛,可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自主神经反射紊乱
神经源性膀胱由于神经控制系统紊乱,可能会并发自主神经反射紊乱。
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慌等症状。
性功能障碍
女性出现性欲减退、性交困难等。
肠道症状
出现频繁排便、便秘或大便失禁。
或出现直肠感觉异常、里急后重感;排便习惯改变等。
就医科室
泌尿外科
当出现尿频、尿急、夜尿、尿不畅、尿失禁、尿痛时,应去泌尿外科就诊。
神经内科
当患者伴有脑血管疾病、颅脑肿瘤、智力障碍等,同时出现
尿潴留、尿失禁等症状时,建议到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适当饮水,记录详细的排尿日记,每次排尿量、每日排尿次数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尿潴留、尿失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症状持续多久了?
上述症状在什么情况下加重或缓解?
有无
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减退、性高潮异常、射精异常、性交困难等情况?
病史清单
是否受过脊柱外伤?
是否进行过脊柱手术、泌尿系统手术(前列腺癌根治术)、盆腔及盆底手术(如
直肠癌根治切除术、根治性子宫全切除术)、抗尿失禁手术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泌尿系B超、X线检查、
静脉尿路造影、泌尿系统CT、磁共振尿路造影等。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四项等。
膀胱镜检查
尿动力学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氯胺酮等用药史。
有脊柱手术史、泌尿系统手术史、盆腔及盆底手术史、抗尿失禁手术史等。
临床表现
症状
部分患者可合并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排便次数增加、便秘、性欲减退等症状。
体征
肛门
直肠指检:了解肛门括约肌张力和大便嵌塞情况,了解女性是否有
盆腔器官脱垂、男性前列腺软硬程度和是否有波动。
感觉和运动功能检查:脊髓损伤患者应检查躯体感觉平面、运动平面、脊髓损伤平面,以及上、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和上、下肢关键肌的肌力和肌张力。
神经反射检查:包括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提睾肌反射、肛门反射、球海绵体肌反射、各种病理反射(Hoffmann征和Babinski征)等。
会阴部/鞍区检查:明确双侧S2~S5节段神经支配的完整性。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
尿比重增高、尿中红细胞、白细胞增多,提示存在尿路感染、血尿和肾功能损害。
尿细菌学检查
通过检查明确尿路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治疗。
血生化
血糖增高,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
血尿素氮与肌酐比值高,提示肾功能损害。
免疫四项
传染病免疫四项包括HIV病毒、梅毒,乙肝、丙肝病毒。可以明确有无相关病毒感染。
HIV、梅毒阳性,则表示存在相关病原体感染,可能会继发神经源性膀胱。
影像学检查
泌尿系B超
目的:了解肾、输尿管、膀胱的形态及残余尿量,评估肾脏、输尿管、膀胱是否存在病变。
意义:当残余尿量大于200ml,有尿潴留风险。如出现膀胱壁毛糙增厚,有小梁、憩室形成,膀胱增大,提示可能存在神经源性膀胱。
优点:检查无创、简便易行。
注意事项:检查时需要憋尿。
泌尿系统X线检查
目的:了解有无
隐性脊柱裂等发育异常等,是否合并泌尿系结石。
注意事项:需要去除金属首饰等不透光的物品,孕妇避免做X线检查。
静脉尿路造影
目的:可了解肾、输尿管、膀胱形态,以及肾功能。
意义:出现膀胱壁小梁形成憩室、典型的“圣诞树样”膀胱,动态观察可见逼尿肌异常收缩,提示可能存在神经源性膀胱。
注意事项:如患者肾功能异常,应慎重使用造影剂。
泌尿系统CT
适用于了解上尿路(肾、输尿管、膀胱)的情况。
意义:肾间质炎症或纤维化,输尿管走行区域有高密度度钙化影,则提示存在肾脏病变、尿路结石等,可能由神经源性膀胱引起。
注意事项:需要去除首饰等金属物品,孕妇避免做CT检查。
磁共振尿路成像(MRU)
优点:无需使用造影剂,不受肾功能影响。
意义:可清晰显示肾盂积水形态、输尿管纤曲扩张、壁段
输尿管狭窄、膀胱形态等尿路形态变化,并对上尿路积水扩张程度进行分度,还可辅助诊断硬脊膜粘连或脊椎手术形成的
脊髓拴系综合征。
注意事项:体内有心脏起搏器、骨折内固定等金属置入物时禁用。
膀胱镜检查
目的:评估膀胱、尿道等部位的病变。长期留置导尿管或膀胱造
瘘管的患者应定期行此项检查以排除
膀胱肿瘤。
意义:膀胱底部可能出现小梁、小网结构,
膀胱憩室。提示可能存在下尿路病变。
注意事项:
尿道狭窄和泌尿生殖系统急性炎症患者避免膀胱镜检查。
尿动力学检查
目的:评估膀胱收缩力、尿道括约肌情况和膀胱储尿量,在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
包括:排尿日记、自由
尿流率、残余尿测定等无创检查项目,以及充盈期膀胱测压、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
肌电图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有创检查项目。
影像尿流动力检查,特别是结合X线片的影像尿流动力检查,是目前诊断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SD)、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DBND),判断
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和
漏尿点压力等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上/下尿路病理生理改变最准确的方法。
神经电生理检查
目的:专门针对下尿路、盆底感觉和运动功能,评估膀胱和盆底功能障碍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包括:尿道括约肌或肛门括约肌肌电图、阴部神经传导速率、球海绵体反射潜伏期、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等。
鉴别诊断
神经源性膀胱应与前列腺增生、膀胱颈部梗阻鉴别。
前列腺增生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尿潴留、尿急、尿痛等症状。
不同点:
前列腺增生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患者,多伴有
排尿困难史。超声检查显示前列腺增大,以前后径增大为主,失去正常形态,呈半球形或接近球形。
神经源性膀胱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常继发于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脊柱手术史、根治性盆腔手术史等情况下。超声检查显示膀胱壁毛糙增厚,有小梁形成,膀胱增大,双侧肾盂积水,双侧输尿管扩张。
膀胱颈部梗阻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等症状。
不同点:
膀胱颈梗阻在排尿过程中可突然发生尿流中断现象。超声检查可见强回声,膀胱区平片见不透光阴影。
神经源性膀胱虽有排尿困难,但是很少出现尿流突然中断现象。超声检查可见膀胱壁毛糙增厚,有小梁形成,膀胱增大,双侧肾盂积水,双侧输尿管扩张。
治疗目的:保护肾脏、膀胱功能,改善尿失禁,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
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
积极治疗原发病,在原发的神经系统病变未稳定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治疗方式的选择,遵循逐渐从无创、微创、再到有创的原则;
终身定期复查,病情进展时应及时调整治疗及随诊方案。
一般治疗
做好日常管理,能够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
控制危险因素
如果药物引起利尿和膀胱功能改变,需停用或调整为其他药物。
多饮水、控制感染。
控制血糖、戒烟戒酒等。
辅助排尿
膀胱训练
包括定时排尿和提示性排尿。
定时排尿
指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排尿。
主要适用于由于认知或
运动障碍导致的尿失禁,也是针对大容量、感觉减退膀胱的首选训练方法(例如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提示性排尿
指教育患者想排尿时能够请求他人协助,需要第三方的协助才能完成。
适用于认知功能良好、但高度依赖他人协助的患者。
盆底肌训练
又称凯格尔运动,可以收缩盆底肌,从而控制排尿,预防
漏尿。
主要包括臀桥、深蹲等动作,训练频率保持每天3组,每个动作10~15次左右。
其他方式
包括训练“扳机点”排尿、Crede手法排尿、Valsalva排尿。
缺点:适用范围有限;须通过影像尿流动力学检查明确上尿路功能状态,排除膀胱输尿管反流,应用期间必须长期严密随访。
导尿
间歇导尿
目的
间歇导尿是膀胱训练的重要方式,是协助膀胱排空的“金标准”。
膀胱间歇性充盈与排空,有助于膀胱反射的恢复,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应尽早开始间歇导尿。
适应证
通过尿流动力学测定确定安全膀胱容量,容量过小或压力过高者应采取药物及外科治疗扩大膀胱容量再进行间歇导尿。
规律饮水,保持24小时尿量1500〜2000ml。
病情稳定,不需要抢救、监护治疗或大量的输液治疗。
包括间歇导尿和留置导尿。
导尿时,注意保持无菌;留置导尿管时,注意保持清洁。
留置导尿和膀胱造瘘
急性期,短期留置导尿是安全的;但长期留置导尿或膀胱造瘘可有较多并发症。
长期留置尿管,菌尿比例较高,且有多种细菌寄生,并具有耐药菌。
女性可进行长期留置导尿管;男性不宜长期留置导尿管,可选择性使用膀胱造瘘方法。
对于长期留置导尿或膀胱造瘘者,每年至少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尿流动力检查、肾功能检测、全尿路影像学检查。
导尿管应定期更换,首选硅胶导尿管,建议2〜4周更换1次,乳胶导尿管每1〜2周需更换1次。
外部集尿器
男性尿失禁患者可选择使用阴茎套和外部集尿器。
过度肥胖、阴茎萎缩或回缩的患者佩戴外部集尿器会比较困难。
长期使用外部集尿器会导致菌尿、局部湿疹性皮炎,但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并不比其他方法高。
电刺激
通过外部电流刺激,产生局部的肌肉收缩或松弛。
尿道括约肌、盆底肌的强烈收缩,肛门舒张,会阴部紧张及身体活动都可抑制排尿。
针灸
针灸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代研究也证实针灸对调节膀胱功能有一定帮助。
常用穴位有八缪、三阴交、水道、会阳、气海、关元、中极等。
取穴原则: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相结合,并参考现代解剖学理论取穴。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原则:单一药物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有限,应采用药物治疗在内的联合治疗。
M受体阻滞剂
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一线药物。
可以稳定逼尿肌、增加膀胱顺应性,保护肾脏和膀胱功能。
主要不良反应:口干、面红、心动过速。禁用于
尿路梗阻。
α受体阻滞剂
降低膀胱出口阻力,改善
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症状。
常用药物:坦索罗辛、阿呋唑嗪、特拉唑嗪等。
主要不良反应:头晕和
直立性低血压。应睡前服用,用药后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动作宜慢,预防跌倒。
去氨加压素
可以减少肾脏产生尿液、减少尿量,进而缓解下尿路症状。
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β
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以缓解尿频、尿失禁的症状,稳定逼尿肌。
耐受性良好,并且无口干、便秘、认知功能损害等M受体阻滞剂常见的不良反应。
磷酸二酯酶V型抑制剂(PDE5I)
常用药物:西地那非、伐他那非、他达那非和阿伐那非。
目前尚未用于女性。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方法:重建储尿功能的术式、重建排尿功能的术式、同时重建储尿和排尿功能的术式、尿流改道术。
手术治疗目的:综合考虑个性化需求,保护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重建储尿功能的术式
A型肉毒毒素膀胱壁注射术
通过膀胱镜,在膀胱顶部、体部、两侧壁的逼尿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改善尿失禁状况。
适应证:药物等非手术治疗无效,但膀胱壁尚未严重纤维化的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
禁忌证:同时合并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或
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性体质者,以及对A型肉毒毒素过敏者。
膀胱内药物灌注术
膀胱灌注抗毒蕈碱药物,可以降低逼尿肌过度活动。
疗效不如A型肉毒毒素膀胱壁注射术。
自体膀胱扩大术(逼尿肌切除术)
剥除膀胱壁肥厚增生的逼尿肌组织,保留膀胱黏膜的完整性,形成“人工憩室”,改善膀胱顺应性、降低储尿期膀胱内压力,保护上尿路,可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
适应证:膀胱壁增厚和逼尿肌纤维化的患者,经过M受体阻滞剂等口服药物、或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无效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主要并发症:膀胱穿孔、保留的膀胱黏膜缺血纤维化等。
肠道膀胱扩大术
常用术式:回肠及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
适应证:严重的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严重纤维化或膀胱挛缩、膀胱顺应性极差、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壁段
输尿管狭窄或输尿管纤曲梗阻的患者。。
主要并发症:
肠粘连与
肠梗阻、膀胱输尿管吻合口狭窄、肠道分泌黏液阻塞尿路、尿路感染、结石形成、肠道功能紊乱、高氯性酸中毒、维生素B
12缺乏、
电解质紊乱、储尿囊破裂、
血栓形成、储尿囊恶变、膀胱穿孔、黏液生成、代谢异常、肠道功能紊乱等。
填充剂注射术
在内镜下,通过注射填充剂增加尿道封闭作用提高控尿能力。
适应证:尿道固有括约肌功能缺陷,但逼尿肌功能正常的患者。
尿道吊带术
通过吊带自中段尿道下方将膀胱颈或尿道向耻骨上方向悬吊,固定中段尿道(女性患者),或者压迫球部尿道(男性患者),提高控尿能力。
适应证:尿道闭合功能不全的患者。
主要并发症:吊带断裂或松弛、吊带过度压迫导致尿道侵蚀、感染、导尿困难等。
人工尿道括约肌(AUS)植入术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装置是AMS800型人工尿道括约肌。
适应证:尿道括约肌去神经支配导致的神经源性括约肌功能不全,患者必须具有正常智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双上肢功能良好,能够独立使用人工尿道括约肌装置。
主要并发症:感染、尿道侵蚀、尿道萎缩、机械故障等。
重建排尿功能的术式
横纹肌重建膀胱术
主要术式:腹直肌转位膀胱重建术、背阔肌逼尿肌成形术、腹内斜肌瓣逼尿肌成形术等。
通过自体横纹肌覆盖膀胱或联合电刺激,理想状态下膀胱可恢复自主收缩,膀胱无收缩患者有可能恢复排尿功能。
适应证:逼尿肌无反射、膀胱出口阻力较低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
主要并发症:持续尿潴留、上尿路损毁、
盆腔脓肿、供皮区皮下积液等。
BTX-A尿道括约肌注射术
在膀胱镜下将BTX-A分别注射于尿道外括约肌内和(或)尿道内括约肌(膀胱颈)内。
BTX-A尿道外括约肌注射术的适应证: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逼尿肌外括约肌功能障碍(DESD)患者。
BTX-A尿道内括约肌或膀胱颈注射术的适应证:成人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逼尿肌无反射、逼尿肌收缩力减弱、尿道内括约肌(膀胱颈)松弛障碍或痉挛、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DBND)等患者。
主要并发症:短暂
压力性尿失禁、需要间歇导尿、尿潴留和无症状尿路感染等。
尿道外括约肌切开术
适应证:男性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外括约肌功能障碍(DESD),有频繁发作的自主神经反射亢进、因DESD导致的残余尿量增多与反复泌尿系统感染发作、因尿道假道或狭窄而间歇导尿困难、因膀胱引流不充分导致严重上尿路损害的患者。
主要并发症:术中和术后出血、复发、感染(甚至
菌血症)、勃起功能的损害、射精障碍、尿外渗等。
膀胱颈切开术
适应证:仅适用于膀胱颈部继发性改变(纤维化)。
不推荐用于逼尿肌肥大导致的膀胱颈部增厚。
尿道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同尿道外括约肌切断术。
优点:与尿道外括约肌切断术相比,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对残存勃起功能影响小、持久、可逆等优点。
主要并发症:会阴部疼痛、支架的变形和移位、支架腔表面形成结石、支架对尿道组织的侵蚀、
尿道损伤、支架刺激诱发尿道上皮增生及
息肉生长导致继发性梗阻、支架取出困难等。
由于难以克服的并发症,远期疗效欠佳。
同时重建储尿和排尿功能的术式
骶神经后根切断术+骶神经前根电刺激术
适应证:逼尿肌外括约肌功能障碍合并反射性尿失禁、残余尿增多的骶髓以上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即植入部位以上完全受损的患者。
禁忌证:膀胱壁严重纤维化的患者、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
主要并发症:完全切断骶神经后根导致患者残存的勃起和射精功能损害、便秘症状加重、电极装置故障、电极植入部位感染和疼痛、
脑脊液漏等。
骶神经调控术
适应证:
急迫性尿失禁、严重的尿急-尿频综合征和无膀胱出口梗阻的原发性尿潴留。
主要并发症:电极置入部位疼痛、感染、腿部疼痛/麻木/反应消失、电极移位、电极被包裹纤维化等。
尿流改道术
可控尿流改道术
适应证
膀胱严重挛缩合并膀胱出口功能不全;
长期留置导尿管产生
尿道炎、骶尾部
压疮等严重并发症;
因肢体畸形、
尿道狭窄、尿道瘘、过度肥胖等原因经尿道间歇导尿困难者。
禁忌证:合并肠道炎症性疾病、严重腹腔粘连等。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不可控尿流改道术
适应证: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经腹壁造口自家间歇导尿困难、或因上尿路积水、严重肾功能损害等原因无法接受可控尿流改道时,可考虑不可控尿道联合集尿袋。
主要缺点:需要终身佩戴集尿袋。
主要并发症:感染、电解质紊乱、肠梗阻、小肠远端梗阻、营养吸收不良、肠粘连、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腹壁造口狭窄、
造口旁疝、结石形成等。
终止尿流改道术
适应证
长期可控性尿流改道后,疾病已经缓解;
随着医疗技术的更新,已经有更好地控制逼尿肌压力和尿失禁的方法,不再需要不可控尿流改道。
治愈情况
神经源性膀胱一般预后不良。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保护肾脏功能,能够长期生存,并提高生活质量。
危害性
长期
尿潴留、
排尿不畅,容易引发尿路感染、尿路结石,严重时可致肾功能不全,这是神经源性膀胱最严重的并发症。
神经性膀胱失去对排尿的控制能力,影响患者的日常社会活动。
患神经性膀胱的男患儿成年后常合并性功能障碍,阴茎不能勃起和射精,女性也会出现性欲减退、性交困难。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咖啡、浓茶等可能引起膀胱刺激症状的饮品。
戒烟、戒酒。
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增强机体抵抗力。
生活管理
病情稳定后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运动。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长期坚持清洁导尿。
保证如厕便利、安全,提高自我护理和运动能力。
心理干预
进行心理疏导,安慰患者,消除其焦虑情绪。
学习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其锻炼的依从性。
病情监测
如佩戴导尿管,注意保持清洁,观察尿液色、质、量等表现。
认真记录排尿日记。
随诊复查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随诊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
主要复查项目有尿常规、血生化、泌尿系B超、尿动力学检查等,必要时可进行泌尿系统X线检查、
静脉尿路造影、泌尿系统CT、磁共振尿路成像(MRU)、神经电生理检查、膀胱镜等检查。
成人患者
根据基础神经病变的类型和当前神经源性膀胱的稳定程度,全面检查评估的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对于高风险的患者,复查间隔时间还应缩短。
对于高风险的患者,应定期进行上尿路超声检查及膀胱残余尿检査,至少每6个月1次。
青春期或小儿患者
小儿患者终身监测上、下尿路功能及解剖学的改变。
出生时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査,在3~4个月时重新进行超声检查。如果检查发现
肾积水、
输尿管扩张、膀胱壁增厚或残余尿量过多,发生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较大。那么在1岁以内应每3个月重复1次超声检查,1〜3岁应每年3次,学龄期每6个月1次,成年后则每年1次。
预防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病变所致,难以预防,应积极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相关原发疾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