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胶原蛋白生成、改善皮肤松弛从而缩小毛孔,大部分患者能获得改善
激光治疗费用每次约1000~5000元,注射治疗费用每次约500~2000元,药物治疗费用每次约50~200元
适用于面部毛孔粗大,影响美观的情况
痤疮、特应性皮炎等面部炎症性皮肤病或面部皮肤感染未完全消退时不宜进行
定义
收缩毛孔是指通过光热物理治疗、注射美容及口服或外用药进行治疗,来改善毛孔粗大。
毛孔粗大,通常出现在鼻尖、鼻翼两侧、鼻周、双颊、额头等位置。
通常根据皮肤分析仪,单个毛孔面积大于0.02平方毫米称为毛孔粗大,伴有皮肤表面凹陷不平整。
毛孔粗大更多是一种相对主观的感受,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美观。
部分患者可因痤疮瘢痕造成毛孔粗大。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用于治疗毛孔粗大。
可根据发生部位、发生原因等差异,选择
激光治疗、射频治疗、微针治疗、注射治疗,或口服、外用药物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治疗效果
激光治疗、射频治疗、微针治疗、注射治疗都属于物理治疗,通常需要多次定期治疗,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改善毛孔粗大效果。
激光和强脉冲光治疗
是临床常用的收缩毛孔方法。各种不同能量的激光治疗项目,可以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改善皮肤松弛,从而缩小毛孔。大部分毛孔粗大者可通过激光治疗获得改善,治疗效果通常和激光能量强度相关。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光子嫩肤、皮秒激光、超皮秒激光、CO
2点阵激光、非剥脱点阵激光等。
光子嫩肤可调整光能量的强弱,使用更高能量治疗,收缩毛孔的效果通常更好,但需要考虑不同肤质的耐受性差异,选择合适的照光强度。
非剥脱点阵激光能量强度高于光子嫩肤,低于剥脱性激光,通常用于改善较浅的痘印痘坑,也可改善毛孔粗大的问题。
CO2点阵激光属于剥脱性激光,通过激光在皮肤上造成微创伤口来刺激胶原蛋白的生成,相比于光子嫩肤,收缩毛孔的效果会更加直接和显著,但需要的恢复期更长,更适合修复较深的痘印痘坑造成的毛孔粗大。
射频治疗
主要包括深蓝射频、热拉提、热玛吉等。通过射频使皮肤内部的温度升高、胶原蛋白受热收缩,刺激皮肤合成更多的胶原蛋白,改善皮肤松弛,从而缩小毛孔。
治疗效果通常和射频治疗的能量强度相关。
深蓝射频能量强度相对较低,收缩毛孔的效果相对热拉提和热玛吉弱一些。
微针治疗
包括微针和黄金微针。
两者都是以机械刺破真皮层来诱使胶原蛋白合成,改善皮肤松弛,从而缩小毛孔。
黄金微针除了机械刺破的过程之外,还联合射频功能,相比于微针治疗的效果更显著。
注射治疗
主要是肉毒毒素治疗。面部多点、微量注射肉毒毒素,可以达到控油、收缩毛孔的效果。
药物治疗
包括外用药和口服药治疗。
外用药治疗,主要是外用含酸类护肤品,又称刷酸治疗。
如含低浓度果酸、水杨酸、壬二酸等成分的护肤品,可以溶解毛孔中堵塞的皮脂等成分,温和剥脱角质。
针对痤疮瘢痕形成的毛孔粗大,也可选择由低到高浓度的刷酸治疗,如果酸换肤、水杨酸换肤等。
化学换肤治疗的效果优于低浓度含酸的护肤品,但需要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使用,且更容易发生皮肤刺激等不良反应。
口服药治疗,主要是通过治疗引起毛孔粗大的皮肤疾病,来间接达到缩小毛孔的效果。
可口服
异维A酸软胶囊,减少皮脂分泌,改善毛囊角化,改善皮肤菌群稳态,减轻皮肤炎症。
安全性
收缩毛孔治疗的安全性通常较好,少部分患者可能发生过敏、局部刺痛、红肿等不良反应,多数经过对症处理后可消退。
激光治疗、射频治疗的安全性通常较好,但能量越高,造成面部刺痛、红肿等不良反应的概率相对越高。
微针治疗需破坏皮肤以刺激胶原再生,可能发生治疗部位刺痛、红肿等不良反应。
注射治疗需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可能发生过敏、刺痛、红肿等不良反应。
外用药治疗可能发生对含酸类护肤品过敏,或发生刺痛、红肿等不良反应,高浓度刷酸治疗更容易发生皮肤刺激等不良反应。
口服药物治疗可能出现药物过敏、胃肠道反应、
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治疗前需经皮肤科医生评估确认。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根据《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规定,皮肤美容科项目不作分级要求。
口服药、外用药治疗属于无创项目。
激光、射频、微针治疗,果酸换肤等化学剥脱治疗,属于微创治疗项目。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收缩毛孔治疗为自费治疗项目。
激光治疗单次价格约1000~3000元。
射频治疗单次价格约1000~6000元。
微针治疗单次价格约2000~5000元。
注射治疗单次价格约500~2000元。
果酸换肤等化学剥脱治疗每次约1000元。
药物治疗费用每次就诊约50~200元。
部分光热物理治疗术后可配合使用重组
表皮生长因子、医美术后修复面膜等,价格约50~200元。
医院科室选择
建议患者选择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医疗美容科),或具有治疗资质的医疗美容机构。
进行收缩毛孔治疗前,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明确其是否适合进行治疗。
适宜情况
毛孔粗大多不属于疾病范畴,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治疗,可通过日常清洁护肤改善。如有以下情况,建议选择治疗。
如患者有美观需求或其他特殊需求,可选择适宜方案进行治疗。
部分因痤疮瘢痕引起的毛孔粗大,属于痤疮瘢痕的一种,可选择适宜方案进行治疗。
部分因面部油脂分泌过多引起的毛孔粗大,多合并有
脂溢性皮炎、痤疮等疾病,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口服、外用药同时治疗。
不宜情况
以下情况一般不建议进行治疗。
毛孔粗大合并炎症性皮肤病,如痤疮、玫瑰痤疮、
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未完全消退时。
合并严重系统性疾病,病情控制不稳定时。
存在局部皮肤感染时。
妊娠期及哺乳期。
收缩毛孔治疗前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检查或准备,主要是提前做好防晒措施的相关准备。
治疗前检查
开始收缩毛孔治疗前,患者一般不需要常规进行
皮肤镜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治疗前准备
控制基础疾病
收缩毛孔的治疗大多对基础疾病控制要求不高。口服药物治疗前应先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安排生活工作
激光、射频、微针等物理治疗,果酸换肤等化学剥脱治疗以及注射治疗后,治疗部位1个月内需要严格防晒。这段时间如需要进行室外工作或其他事宜,建议提前做好安排。
进行有创治疗后,一般72小时内治疗部位需要避免沾水,建议治疗前完成洗头、洗澡。
饮食准备
治疗前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饮食。
衣着服饰要求
可提前携带宽檐帽、墨镜等面部防晒衣物。
其他要求
治疗当天建议不要化妆,洁面后正常护肤即可。
治疗过程
收缩毛孔治疗过程相对简单,每次治疗一般不足半小时就可结束,但可能需要重复多次治疗。
准备工作
清洁皮肤
激光、射频、微针等物理治疗,果酸换肤等化学剥脱治疗、注射治疗当日,应该彻底清洁面部皮肤。
进行治疗
激光、射频、微针等物理治疗
彻底清洁面部皮肤后,医师通过操作专用仪器,通过光热或机械刺激,促进胶原蛋白生成,改善皮肤松弛,从而缩小毛孔。
注射治疗
进行肉毒毒素的注射治疗,需要首先彻底清洁面部皮肤,再消毒面部皮肤,多点、微量注射肉毒毒素。
药物治疗
刷酸治疗:彻底清洁面部皮肤后,医生将合适浓度的药剂涂抹在皮肤上。3~10 分钟后,医生根据皮肤的反应,用中和液将药剂中和掉,再用冷喷机或医用敷料等,对脸部进行冷湿敷,达到舒缓、镇静目的。
口服药治疗:患者遵医嘱服用药物即可,无需在医院接受治疗。
治疗时间
激光、射频、微针等物理治疗,果酸换肤等化学剥脱治疗、注射治疗一般耗时10~30分钟。
治疗一般需要重复进行多次,治疗次数因人、因方法而异,大多2~5次治疗就可有显著改善,少数人可能需要更多次治疗。
非剥脱性
激光治疗、射频治疗、微针治疗,一般需1~2个月一次,重复3~5次。
剥脱性激光一般3~6个月一次,重复2~3次。
注射治疗一般6个月一次,可重复2~3次。
果酸换肤等化学剥脱治疗一般需1~2个月一次,重复3~4次,逐步提高刷酸的浓度。
治疗后,需要关注治疗区域的皮肤护理,若出现红肿、刺痛、
色素沉着等并发症,可及时就医处理。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治疗后局部出现红肿为正常现象,一般1~2天可自行缓解。
进行剥脱性点阵激光等有创治疗后,一般3天内面部不能沾水,这段时间不能洗头、洗脸,也不要使用任何护肤品。3~7天期间可使用清水在不揉搓的情况下清洁,7天后恢复正常的洁面乳清洁。
如果在有创治疗后3天内想要清洁面部,最好是使用棉棒沾水清洁关键部位,并且避免碰到治疗部位。
治疗后1个月内应注意严格防晒,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可采取物理防晒(如墨镜、衣帽遮挡)或化学防晒(如使用防晒霜),避免局部出现色素沉着。
治疗后应加强皮肤保湿,除可选择医用敷料保湿补水,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适用于医美术后的保湿类清洁产品,降低面部不适和紧绷感。
治疗后均应关注部位是否有反复情况,需及时复诊继续治疗。
监测与检查
治疗后应监测局部是否有毛孔粗大反复,如重新发生毛孔粗大,需多次治疗。
饮食营养
避免油腻、刺激性饮食,如油炸、辛辣食物等。
并发症及应对
红肿
术后即刻会出现红肿,一般1~2天可自行消退。如持续红肿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适的口服或外用药膏。
过敏
可能存在肉毒素或外用含酸化学成分的过敏。若治疗后持续出现红斑瘙痒,需口服、外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色素沉着
治疗后面部感染、暴晒可能导致色素沉着。部分色素沉着可自行缓慢消退,持续存在色素沉着时,需外用褪色剂或美容激光改善。
疼痛
部分对疼痛较敏感的患者治疗后可能持续疼痛,可外用麻醉软膏。
恢复过程
物理治疗后局部出现红斑水肿,当日多可自行恢复。
剥脱性
激光治疗后,面部会结痂,7天左右痂皮脱落。部分患者痂皮脱落后局部可形成轻微色素沉着,一般数周后可逐渐消退。
后续治疗
毛孔粗大存在反复可能,需定期多次治疗。
日常生活
收缩毛孔的治疗过程简单,恢复较快,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遵医嘱护理即可。
平时建议做好清洁、加强保湿、注意防晒、多饮水、清淡饮食,并注意休息,避免熬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