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菌感染

更多功能

沙门菌感染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主要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首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大多数可以治愈,少数预后不佳
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或免疫缺陷者易发展为重症
定义
沙门菌感染是一种由沙门菌属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疾病类型包括伤寒、副伤寒、非伤寒沙门菌病,其中伤寒、副伤寒属于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
伤寒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持续高热、畏寒、脉搏-体温分离、头痛、乏力、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合并症。
副伤寒或非伤寒沙门菌感染者除表现轻型的伤寒症状外,还可出现腹泻、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病情严重者可伴发败血症菌血症
分类
根据感染的病原体不同,分为伤寒、副伤寒、非伤寒沙门菌病。
伤寒
由伤寒杆菌感染引起。
伤寒特征症状为高热、皮疹,脉搏-体温分离(脉搏不随体温升高而加快),肝脾大等;病程约1个月。
副伤寒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
临床类型包括副伤寒甲、乙、丙三型,症状与伤寒类似,但相对于伤寒轻,病程短,约1~3周。
丙型副伤寒常表现为败血症。
非伤寒沙门菌病
可由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引起。
主要表现为胃肠炎,也可出现轻症伤寒和败血症。
发病情况
世界各地均有沙门菌感染,在人群拥挤且卫生条件差的贫困地区最为流行,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卫生状况改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全球每年约2100万人患伤寒,60万人死于伤寒,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的发病率大约为0.4~3.7/10万。
我国2012年全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1998例,死亡3例,发病率为0.89/10万。
目前我国伤寒的流行特点为:地区发病呈不均衡性,以夏秋季为高峰;各年龄组均可发病,高发年龄段为20~40岁;全国以散发为主,但有的地区时有暴发流行,其中以水型暴发为主,食物型暴发约10~15%。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