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症

更多功能

乳糖不耐受症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小肠黏膜缺乏乳糖酶,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在进食乳及乳制品后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
病因与遗传和小肠黏膜病变有关
治疗主要是调整饮食,如有脱水或电解质紊乱需要静脉补充纠正
定义
乳糖不耐受症是小肠黏膜缺乏分解乳糖的乳糖酶,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的疾病。
分类
乳糖不耐受症根据病因可分为三类。
原发性成人型低乳糖酶症:最常见,与饮食习惯不同所造成的基因突变有关。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症:常继发于各种肠道感染性疾病、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等,使肠绒毛受损伤而出现乳糖酶的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极少见,婴儿出生后即不能适应母乳喂养,病情严重。
发病情况
乳糖不耐受症的患病率存在种族和年龄差异,不受性别因素影响。
乳糖不耐受症普遍存在,全世界7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酶缺乏。
中国人是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的高发人群。
乳糖酶缺乏在中国成年人中普遍存在,其中原发性成人型低乳糖酶症起始发病年龄为7~8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