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性眩晕

更多功能

前庭性眩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
旋转性眩晕,伴倾倒和不稳感,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
与前庭系统疾病、遗传、中毒、外伤,内分泌失调和循环障碍等有关
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心理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手术治疗、前庭康复训练等
定义
前庭性眩晕是各种原因作用于前庭系统,使机体对空间定位发生障碍,因此产生的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前庭系统包括内耳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及大脑前庭中枢,其间某一部位发生病损或功能障碍,均可产生眩晕。
分类
根据病变所处部位,可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眩晕
是指内耳前庭至前庭神经颅外段之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眩晕,在听力是否受损方面又有以下分型:
无听力障碍的周围性眩晕:常见的如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
伴听力障碍的周围性眩晕:常见疾病如梅尼埃病迷路炎等。
前庭中枢性眩晕
是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眩晕。常见于血管病变、肿瘤和外伤等。
发病情况
导致前庭性眩晕发作的不同类型疾病,在发病特点上存在较大差异:
梅尼埃病:文献报道该病发病率差异较大,为(7.5~157)/10万。发病年龄为4~90岁,多发于青壮年,发病高峰为40~60岁。男女发病率约1:(1~1.3)。一般单耳发病,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双耳受累。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本病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疾患,占外周性眩晕的20%~40%,男女比例为1:(1.5~2),通常40岁以后高发。本病群体发病率资料较少,我国尚无相关数据。
前听神经炎:常发生于春天及初夏,多发于20~60岁,尤其是30~45岁。男女比无明显差异。绝大多数为单侧发病,左右侧比无明显差异,约5%患者可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病。年发病率约为17/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好发于50~70岁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脑干脑炎: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壮年为多,各季节均可发病。约90%以上的患者于发病前1~4周有感染,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多,其他还有腹泻、口唇疱疹等。
脑干肿瘤:占颅内肿瘤1.4%。儿童多见。脑干肿瘤中40.5%~81.2%为儿童。男女比率为1.8∶1。
听神经瘤:本病发病率为(10~13)/100万,约占颅内肿瘤的6%~10%,占脑桥小脑角肿瘤的80%~90%。该肿瘤多见于成年人,发病高峰为30~50岁,没有显著的种族和性别差异,多数为单侧发病。双侧听神经瘤常见于神经纤维瘤病Ⅱ型。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