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
呛奶多发生于婴幼儿,如出现溢奶或吐奶情况,可能会将奶液或奶块呛入气管,阻塞呼吸道,甚至引起窒息。如果婴幼儿表现出以下症状,应立即进行急救。
连续不止的吐奶或奶液从口腔和鼻孔不断涌出。
昏迷或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面部、口唇青紫。
鼻翼煽动、呼吸急促,甚至出现呼吸暂停。
进展
婴幼儿如呼吸正常,仅有轻微呛咳,意识正常,一般可自行恢复正常,无需前往急诊就医。如频繁呛奶,建议及时前往儿科就诊,以排除
气管食管瘘、胃食管反流、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疾病的可能。
如不能及时处理溢奶或吐奶情况,呛奶的婴儿可能会出现
呼吸道阻塞引起窒息,对外界各种刺激无反应,甚至出现呼吸、心跳暂停,家长或照护者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
当出现剧烈
呛咳不止或出现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呼吸暂停时,需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
现场有两人以上时,要一人施救,另一人尽快拨打急救电话。
施救者应保持冷静,尽可能详细、准确地描述儿童状况,如年龄、性别、病史以及呛奶持续时间等信息。
120会指导现场急救,拨打时建议开启免提模式。
通话结束前不要主动挂断电话,待120问完所有问题后再挂断。
基础急救
对于呼吸、动脉搏动正常者可以采取以下基础急救措施。
发现婴幼儿突然发生
呛咳时,应立即将其调整为侧卧位。
清理口腔中存在的奶液或奶块,维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奶液堵塞呼吸道。
可以轻轻拍打婴幼儿后背,缓解其不适感受,安抚其不安情绪。
家长需持续观察婴幼儿的面色、呼吸、意识等情况。
心肺复苏
若婴幼儿无意识、呼吸和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仰卧放置于硬板上进行
心肺复苏施救。由于呛奶窒息的患儿核心问题是窒息造成的缺氧,因此尽早开放气道和
人工呼吸优先于胸外按压。
开放气道
首先应清理口、咽、鼻分泌物、奶液或呕吐物。
用一只手的手掌外侧缘置于患儿前额,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置于下颏将下颌骨上提,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和地面垂直。
手指不要压下巴下的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
人工呼吸
操作者先深吸一口气,如患儿是1岁以下婴儿,可将嘴覆盖口和鼻;如果是1岁及1岁以上的儿童,则口对口封住,拇指和食指紧捏住患儿的鼻子,保持其头后倾。
将气吹入,每次通气时间要在1秒以上,可见患儿的胸廓抬起。
停止吹气后,放开鼻孔,使患儿自然呼气,排出肺内气体。
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位置
1岁及1岁以上:进行胸外按压时,使用单手或双手按压法,即单手或双手掌根按压胸骨下1/2(乳头连线中点)。
1岁以下:单人使用双指按压法,双指位于乳线中点下;双人使用双手环抱法,拇指置于胸骨下1/2处。
按压深度
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4厘米,1岁及以上儿童大约为5厘米。
按压频率
100~120次/分,每一次按压后让胸廓充分回弹。
人工呼吸应与胸外按压配合进行,单人复苏时每30次按压,吹气2次;双人复苏时每15次按压,吹气2次。
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应持续至急救医生到达现场。
避免在急救过程中给婴幼儿喂食或饮奶,以免加重
呛咳。
在急救过程中,家长应尽量保持冷静,不要慌张。
掐人中、按虎口等方法对意识丧失患儿恢复没有帮助,甚至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大多数患儿吸入的奶液通常不多,无需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清除气道中的奶液。
疾病鉴别
溢奶和吐奶都易引起
婴幼儿呛奶的发生,两者表现如下,家长应学会辨别。
溢奶
婴儿常发生,多是在喂奶后自其口角溢出少量奶汁,婴儿无不适感,生长发育良好。
多因喂奶方式、方法不当引起,如母亲喂奶姿势不正确(躺着喂奶)、一次喂奶量过多、喂奶速度过快等。再加上婴儿胃呈水平位,更易产生溢奶。
吐奶
吐奶一般发生在喂奶后半个小时左右,吐奶时,婴幼儿会出现呕吐的痛苦表情。
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注意以下几方面,以降低婴幼儿发生呛奶的风险。
喂奶后应帮婴幼儿保持立位,可趴在家长肩上并轻轻拍嗝。
人工喂养时注意奶嘴孔洞和奶流大小是否和婴幼儿月龄匹配,及时更换适宜的奶嘴。
避免在婴幼儿非常饥饿的时候才进行喂奶。
喂奶时给婴幼儿预留中途喘气时间,等气喘匀了,呼吸正常平稳后,再继续喂养。
不在婴幼儿哭泣或欢笑时喂奶。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