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指一侧上、下肢同时出现无力、瘫痪症状
常表现为上肢抬起费力,不能站立迈步乃至完全卧床等
多因脑血管病、脑外伤、颅内感染等疾病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及康复治疗为主
定义
偏瘫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单侧身体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失去控制,使这一侧肢体肌肉产生无力、
运动障碍、
肌张力异常。
常表现为上肢抬起费力,手抓握无力,不能站立、迈步乃至一侧肢体完全瘫痪、卧床等。
偏瘫是一种症状,常见于脑、颈部脊髓疾病。
发病情况
我国尚无偏瘫症状发病情况的权威数据。
脑卒中是偏瘫最常见的病因,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人数约240万。
约55%到7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偏瘫症状。
致病原因
以下疾病常引起偏瘫症状。
发病机制
人体对肢体运动功能的控制主要与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有关。
上运动神经元指分布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和从大脑发出的、到达脊髓和脑干的一些神经细胞。下运动神经元指从脑干、脊髓这样的神经中枢发出,支配肌肉活动的神经细胞。
当脑、脊髓的病变损伤了上运动神经元,使来自脑的运动控制信号,不能传递至下运动神经元,会导致相应神经支配的肢体发生功能障碍。
高危因素
以下情况容易引起偏瘫的原发疾病,进而出现偏瘫症状。
高龄、有脑卒中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肥胖、超重、长期缺乏运动。
从事高风险工作或强对抗性运动者,如建筑工人、拳击运动员。
存在免疫力低下或免疫抑制状态,如有癌症、糖尿病、长期服药免疫抑制剂等。
主要症状
一侧上、下肢力量减弱、活动不便,如不能举物、抬起费力或不能抬起、走路拖曳,也可表现为一侧肢体完全瘫痪,不能活动。
肌张力变化:常伴有
肌肉痉挛,表现为主动或者被动屈伸关节时感到阻力高于正常。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肌肉异常松弛,关节活动阻力小于正常。
伴随症状
脑、颈部
脊髓病变不仅影响运动功能,也常同时出现感觉、语言、认知、吞咽等功能的障碍。
中枢性面瘫:一侧面部肌肉无力、口角歪斜、说话不清、
鼻唇沟变浅,不能完成鼓腮、吹口哨等动作。
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无法计算,甚至痴呆。
言语障碍:语言的理解、表达困难、发声困难、吐词不清等。
并发症
肩部问题
表现为肩痛、手肿痛、肩部肌肉萎缩可触及明显凹陷以及肩部
运动障碍等。
关节挛缩、畸形
表现为关节周围组织僵硬、无法自主活动、出现畸形。
肢体肿胀
因长期不活动以及血管功能障碍,引起循环障碍。
表现为
肢体肿胀、发凉、按压时出现凹陷并难以回弹,以手、足最为明显。
压疮
患者长期卧床,皮肤组织长期受压,组织缺血,造成损伤。
表现为受压部位发红、发紫、水泡、破溃等。
深静脉血栓
因肢体瘫痪,长期卧床,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
表现为肢体肿胀、局部皮温稍高,严重者可有肢体远端坏死。
血栓脱落可引起
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咳嗽、
咯血等,危及生命。
就医科室
急诊科
若发生交通事故、
脑外伤、颈椎损伤,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减退,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神经内科
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减退等症状时,应立即到神经内科就诊。
康复科
患者临床治疗的同时可以进行床旁康复治疗,并在病情稳定后转往康复科,进行进一步的康复训练及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外伤患者,应避免自行搬运患者,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就医时注意安全,家人应搀扶、陪伴在身边。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一侧肢体无力、僵硬、瘫痪?
是否有同侧肢体感觉下降,麻木?
是否有记忆力下降、说话不利索?
是否有发热、咳嗽、夜间出汗?
病史清单
头部、颈椎是否受过外伤、做过手术?
发病前是否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病史,接种过疫苗?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出现过类似症状或患有相关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颈部CT、头颈部磁共振成像(MRI)。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很容易确诊,不过还需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病变程度或排除其他病变。
病史
患者可有
脑血管病、颅脑外伤、
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感染、颅内寄生虫病、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免疫相关疾病、高颈段
脊髓病变等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有一侧上下肢无力、僵硬、瘫痪,可伴有同侧感觉下降、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体征
以下检查可以让医生更充分的了解病情,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肌肉力量检查:通过患者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判断肌肉情况。
腱反射检查:观察敲击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的肌腱时上下肢肌肉收缩情况。
病理反射:根据损伤程度及部位的不同,表现也有所不同,可能出现霍夫曼(Hoffman)征阳性,巴宾斯基(Babinski)征阳性。
实验室检查
目的:评估身体整体情况,辅助判断病因。
常见项目: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凝血等。
注意事项:治疗过程中会定期监测。
影像学检查
可明确病变性质、范围和程度,对判断预后能提供一定帮助。
常见项目:头颅CT、头颅MRI、颈部CT、颈部MRI。
常见结果:可发现脑和脊髓的出血、缺血、炎症、水肿、变性、
血管畸形、
肿瘤等病灶。
注意事项
CT检查有一定辐射,儿童、孕妇不宜采用。
有金属假牙、体内有金属植入者,如心脏支架等,需告知放射科医生,由医生判断是否能行MRI检查。
腰椎穿刺检查
目的:观察脑脊液中病原体、蛋白、细胞、抗体等情况,辅助判断病变性质。
检查结果:可发现感染、出血、免疫功能异常。
注意事项
穿刺结束后,要去掉枕头平卧4至6小时,防止颅内压力变化引起头痛。
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穿刺处感染。
电生理检查
体感诱发电位:判断肢体感觉通路情况,本病可出现波幅明显减低。
运动诱发电位:判断肢体运动通路情况,有助于判断疗效和预后。
运动功能评定
目的:量化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确定康复治疗方案。
常见项目:Fugle-Mayer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注意事项
康复过程中会定期监测。
鉴别诊断
偏瘫患者如未及时规范康复治疗,可出现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
废用综合征
废用综合征是由于长期卧床,运动量减少,导致肌肉力量下降、肌肉萎缩、心肺功能下降等表现,可发生于任何人群。
可表现为功能障碍重于实际的表现。
误用综合征
误用综合征是指因错误的康复训练造成人为损伤,使原有的症状加重或出现新损害。
可表现为继发性损伤与实际功能障碍相混淆。
治疗目的:治疗原发疾病,改善运动功能,预防并发症。
治疗原则:尽早治疗,结合药物、手术、康复等综合方法,达到最大限度生活自理。
一般治疗
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易受压部位加用气垫或软垫以防发生
压疮。
使用长弹力袜、充气压迫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偏瘫的药物治疗与原发疾病密切相关,常用药物及作用如下。
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恢复脑血流。
抗感染治疗:选择敏感抗生素,如
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治疗感染。
手术治疗
常见手术:脑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
颅内血肿清除术、钻孔引流术等。
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重点进行康复治疗,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训练
被动训练:卧床期间在治疗师辅助下活动上、下肢,以能耐受为度,可预防肌肉萎缩,避免肌肉紧张、僵硬,保持关节活动范围。
主动训练: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翻身、起床、保持坐位、站立、步行训练等。
训练时注意安全、劳逸适度,防止出现姿势异常,避免摔伤、过度疲劳、病情加重。
防治肢体痉挛
通过保持正确的摆放姿势,被动伸展、分指板固定等方式缓解
肌肉痉挛。
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可用于选择性治疗局部痉挛。
物理治疗及矫形器使用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功能电刺激治疗等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
矫形器具有稳定与支持、固定与保护、预防与矫正畸形、减轻轴向承重等功能,也可用于辅助肢体锻炼,减轻肢体畸形和
运动障碍。
感觉功能训练
感觉功能训练除促进感觉恢复外,也有助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尤其是深感觉训练。
浅感觉训练:以对皮肤施加触觉刺激为主,如痛觉、触觉、冰-温水交替温度刺激,触摸及辨认日常生活用品。
深感觉训练:须将感觉训练与运动训练结合起来,如在训练中对关节进行挤压、负重,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运动体验。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通过穿衣、起居、进食、盥洗、处理大小便等实际日常生活动作方面的训练。
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照顾者的负担。
其他治疗方法
高压氧治疗
对于急性期患者,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具有增强脑部供血,促进苏醒,减轻后遗症的作用。
无创脑刺激技术
包括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
可增加局部脑血流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神经干细胞移植
包括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嗅鞘细胞移植、施万细胞移植、胚胎神经组织移植等。
该类治疗方法是偏瘫治疗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之一,但还在研究阶段。
中医治疗
常以清热化瘀、解毒通络、化痰通腑、醒脑开窍法等为原则。
常用方药:涤痰汤、
羚羊角汤加减、羚角
钩藤汤、
天麻钩藤饮加减、大承气汤等。
针灸治疗:常用穴位包括十宣、涌泉、天突、内关、中脘、足三里等。
推拿按摩:可以缓解疲劳,减轻肌张力,改善肢体痉挛。
治愈情况
脑卒中致残率高,我国脑卒中患者1年累计致残率为17.6%。
偏瘫患者的预后与病因,临床、康复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
以最常见的脑卒中举例,脑卒中发病6个月时仅有60%的偏瘫患者可达到生活自理。
预后因素
以下因素对偏瘫恢复影响较大:
原发疾病严重程度
当原发疾病轻微,神经细胞受损较少时,由于神经功能具有一定代偿能力和可塑性,部分偏瘫患者症状可明显改善。
反之则难以恢复。
治疗时间和周期
在病情稳定后及时、坚持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功能,减少后遗症。
如果延误治疗,超过半年甚至一年后,恢复速度以及康复可能性则逐渐降低。
危害性
肢体无力、
关节挛缩、瘫痪,导致长期卧床,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严重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可导致患者死亡。
因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容易发生皮肤破溃、烧伤、烫伤等意外。
严重而不可逆的残疾状态可带来巨大的
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及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鼓励患者多吃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以预防便秘。
饮食以清淡为主,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辛辣刺激食物。
对于吞咽困难者,根据吞咽评估的结果制定饮食计划,部分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食用泥状或糊状食物。
运动管理
出院后应坚持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安全,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避免出现跌倒、摔伤。
皮肤管理
为了预防长久卧床导致
压疮发生,要经常变换体位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
洗澡时,不要用过热的水,不要用力搓洗或摩擦皮肤,以防损伤。
在
感觉障碍的部位禁止使用热水袋、电暖器等保暖,避免烫伤。
心理支持
尽量减少焦虑情绪,保持稳定、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家人多关心患者,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从业人员的帮助。
病情监测
监测肢体运动、肌张力、感觉恢复情况,以了解病情变化。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1~3个月需要复查一次,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发现肢体无力加重、肌张力增高等症状加重时要及时就医。
复诊检查项目一般包括肌张力、肌力检查、头颈部MRI等。
预防
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预防。
戒烟戒酒,规律作息,保证睡眠。
每日饮食种类多样化,注意低盐、低脂、控糖。
避免暴力行为、注意安全、交通安全。
发现
肿瘤、结核、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时及时、规范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