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是一组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
结缔组织病,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的
皮疹、获得性炎症性肌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界面皮炎伴黏蛋白沉积受累,肌肉活检示
淋巴细胞性肌炎伴肌纤维坏死、再生。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皮肤科、风湿免疫科
临床症状
皮肌炎的特征性皮疹包括双上睑水肿性紫红色斑(Heliotrope征),指背伸侧Gottron
丘疹,头皮前胸V型区、双上肢皮肤异色样改变、光敏感等。炎症累及肌肉表现为肌肉压痛、步行及下蹲障碍,举臂困难,
复视,斜视,声嘶,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危害
皮肌炎或
多发性肌炎可累及皮肤及多处肌肉,如肢带肌、颈项肌、咽喉部肌群等,肌肉病变严重者不能梳头和穿衣,影响吞咽,皮疹影响外观。
并发症
部分病例可合并内脏恶性肿瘤,常见于皮肌炎成年患者,少见于幼年型或多发性肌炎患者。
检查
血清肌酶检测、血清免疫学检查、
血清蛋白电泳检查、尿肌酸检查、肌电图、肌肉活检、
肿瘤筛查等。
诊断
根据肌肉病变、Gottron征、Heliotrope征等典型表现,结合血清肌酶检测、血清免疫学检查、血清蛋白电泳检查、尿肌酸检查、肌电图、肌肉活检等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首选系统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其它治疗方法包括系统免疫抑制剂如
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静脉免疫球蛋白,以及生物制剂治疗;其它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外用防光剂、皮疹治疗以及防治各种感染等。
治愈性
经及时的正规治疗可缓解症状,稳定病情。
饮食建议
饮食清淡、营养全面,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发生于遗传易感个体、由外界因素(如恶性肿瘤、药物、传染性物质)触发,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
流行病学
发病年龄呈儿童及成人双峰分布。
典型症状
1.肌肉病变表现为
肌无力,
肌痛,
肌压痛和肌萎缩,其中以对称性进行性肌无力最为突出,近端肢带肌,颈肌和咽肌为常见受累肌群,表现为步行障碍,举臂抬头困难,严重者不能梳头和穿衣,若动眼,咽,喉,食管,膈,肋间肌肉受累,可发生
复视,斜视,声嘶,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心肌受累可发生心律失常和
心力衰竭。2.皮肤病变(1)Gottron征:掌指关节和近端指关节伸面红色鳞状
斑丘疹,日久后中心萎缩,色素减退,本征为DM特异性
皮疹,具诊断价值,发生率约为70%。(2)Heliotrope征:眶周紫红色水肿性
斑疹,以上睑为主,约50%早期即可出现此征,也是DM特征性皮疹之一。(3)皮肤异色样改变:多发生于面、颈、头皮、胸前V型区,颈后披肩区域以及四肢暴露部位,发生率30%,表现为
色素沉着、色素减退伴毛细血管扩张,部分对光敏感。(4)
技工手:1/3患者双手外侧和掌面皮肤出现角化,裂纹,脱屑,与职业性技工操作者的手相似。
其他症状
可伴多系统症状。患者常不规则低热,可为初发症状或在病程中发生;20%伴关节病变,主要为关节痛,继发于邻近肌肉挛缩,可致
关节畸形和活动受限;有20%~30%伴
雷诺现象;累及心脏者可出现心动过速,房颤,
心肌损害,
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严重病例出现
胸膜炎,
间质性肺炎和肺功能下降,其中肺功能损伤常为主要致死原因;约1/3病例出现肝脏轻至中度肿大;消化道钡餐可示食管蠕动差,扩张及梨状窝钡剂滞留等。
诊断依据
典型表现有肌肉病变、Gottron征、Heliotrope疹、异色样皮疹。血清肌酶明显增高,
血清蛋白电泳α、r球蛋白及血清IgG、IgA、IgM增高;24小时尿肌酸排出量显著增加;肌肉活检示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肌纤维肿胀,呈玻璃样,颗粒性或空泡性变,间质水肿,血管周围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根据以上典型表现及检查结果可诊断。
治疗方针
足量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对合并感染者,应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1.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大多数
皮肌炎及
多发性肌炎有效,为治疗本病首选,一般按1mg/kg给药,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用药时间2-3年;亦可选择早期大剂量冲击,然后中剂量巩固、小剂量维持,治疗时间不应短于2年。2.对于伴有
溃疡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不能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以及经正规激素治疗3个月,
肌无力和
肌痛仍无改善者,应改用或加用免疫抑制剂,对合并恶性肿瘤者尤合适。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以及血浆交换治疗对本病有治疗作用,但需较高的医疗费用。4.新的治疗方法包括生物制剂治疗。5.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要注意监测药物副作用,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对合并感染者,应尽早使用有效抗生素。
预后情况
经及时的正规治疗可缓解症状,稳定病情。
日常护理
肌痛明显时应嘱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直至症状得到控制,根据肌力恢复情况逐步恢复适当运动。防光,做好皮肤护理。
饮食调理
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足够,患者忌食生冷辛辣食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