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痉挛综合征(sp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是
排粪造影力排时盆底肌肉收缩不能松弛的功能性疾病。临床特征是在排便过程中,盆底和肛门不舒张,不开放,反而收缩痉挛,使肛门关闭,造成粪便滞留、便秘,引起排便困难或粪便梗阻。本病是由多种因素牵拉或损伤盆底神经、骶神经和盆底肌肉群可引起。该综合征无特殊治疗,理疗与生物反馈疗法有一定近期疗效,若发生并发症可考虑手术。
盆底痉挛综合征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关,因为通过感受器水平的刺激能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使传导触觉的神经纤维,特别是Aβ纤维去极化,Aβ纤维产生突触前抵制,以致向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传入,从而使产生痉挛的肌肉舒张。此外,盆底痉挛综合征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
该综合征男女之比约为1:2,多见于女性,均有排便困难、不适和疼痛等症状,排便2~3天/次。可有腹胀、便血、长期便秘。还可以发生其他并发症:如肠疝、内腹下垂。肛门指诊检查可能发现
直肠前突、黏膜松弛、
内痔、
外痔等。
1.直肠指诊检查
可发现肛管张力增高,严重者可有手指被夹持感。
2.盆底肌电图检查
常规肌电图和单纤维肌电图对盆底痉挛综合征和耻骨直肠肌肥厚征均非常敏感。
3.X线排便造影检查
检查结直肠肛管的功能、动力和解剖结构,有无病灶。“鹅征”(
直肠前突为鹅头,肛管为鹅嘴,直肠远段为鹅颈,近端直肠及乙状结肠远端为鹅身及尾部)的出现率可达100%。
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X线的“鹅征”进行诊断。辅助检查有:肛门测压、盆底肌电图、结肠通过时间等,应排除器质性排便困难。
该综合征无特殊治疗,理疗与生物反馈疗法有一定近期疗效,若发生并发症可考虑手术。
1.一般治疗
包括解除患者心理压力,调节饮食及排便情况,增加饮食中粗纤维量的摄入。平时多饮水,必要时可少量生理盐水灌肠,注意避免长期大量服用泻剂。
2.肌电图(EMG)生物反馈疗法
是通过测压和肌电图设备,使患者直观感知其排便时盆底肌的功能状态,“学会”在排便时如何放松盆底肌,同时增加腹内压。
3.手术疗法
对有明显盆底肌肥大、肛管显著延长及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