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盆底支持薄弱,导致盆腔器官移位或功能异常
表现为大小便失控、便秘、盆腔器官下垂等症状
自然分娩、妊娠是导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
症状较轻者首选非手术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考虑手术,还可结合物理治疗
定义
盆底肌肉群、筋膜、韧带及其神经构成复杂的盆底支持系统,这些组织互相作用和支持以维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
盆底功能障碍又称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松弛,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
如果是女性,会引起尿失禁、
盆腔器官脱垂、大便失禁等,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如果是男性,可能会引起
勃起功能障碍。
分类
按解剖结构缺陷及其功能失调,盆底功能障碍分为两大类。
盆腔器官脱垂
由盆底解剖结构损伤或缺陷导致,包含三类情况:
前盆腔的阴道前壁松弛所致的膀胱膨出和尿道膨出或下垂;
中盆腔的阴道顶端松弛所致的陶氏腔疝或肠膨出和
子宫脱垂;
盆底功能失调
临床常见病症主要包含
压力性尿失禁、
肛门失禁或粪失禁、性功能障碍、慢传输型便秘、
出口梗阻型便秘和
混合型便秘,后三者均属
功能性便秘。
发病情况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盆底功能障碍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女性多见,其发病率:50~59岁约占12.5%,≥60岁以上者为76.7%。
在美国,每年约有200000人接受盆底重建术,我国虽尚无准确统计数字,但临床发现此类手术的需求量有明显增高,因此,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研究已成为当今医学关注的热点。
致病原因
产科因素
妊娠、自然分娩、产伤、助产、巨大胎儿、羊水过多、产程延长等。
妇科因素
盆腔手术等。
其他因素
肥胖,便秘、
慢性支气管炎等其他内科疾病、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进行负重等增加腹压训练的相关职业,衰老、激素水平、绝经、遗传等。
发病机制
妊娠对盆底的改变
妊娠期间,子宫的重量逐渐增加,直接压向盆底,而此时盆底肌受雌激素、孕激素等孕期激素的影响而张力减弱,松弛下陷,极大地削弱了盆底抗脱垂能力。
分娩对盆底组织的损伤
在阴道分娩过程中,产力作用于盆底的压力高达320~329cmH2O,盆底还承受3000~6000g的胎儿体重,而盆底的厚度(3~7mm)却不足1cm。鉴于此,分娩对盆底的损伤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机械性的腹压增加
常见的导致腹压升高的因素有:慢性咳嗽、长期便秘、腹水、盆腔肿瘤、重体力劳动、长期站立或负重以及穿紧身胸衣、用力屏气等。其中尤以
慢性便秘和咳嗽最常见。
高腹压可导致盆底肌超负荷收缩,如果这种情况长期持续,则会导致盆底肌因缺氧、营养不良、变形而失去弹性。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
绝经后雌激素分泌迅速减少,盆底结缔组织修复能力减弱而变薄弱,张力减低并失去弹性,这些变化将加重先前已有妊娠分娩等因素造成的损伤。
主要症状
大小便失禁
大小便失控,尤其老年人,出现
压力性尿失禁;粪便液外溢,甚至大便失禁。
便秘
排便困难,有的需用手指插入肛门帮助排便;女性则用手指伸入阴道推挤阴道后壁可协助排便。
盆腔器官下垂
肛门、会阴下坠或坠痛,堵塞胀满感,与其体位变化有关,往往站立或坐位时加重,平卧位可缓解或减轻。
盆底会阴下凸或会阴突出包块。
其他症状
腹部不适:因排便困难可伴随肛门直肠内或腰骶部疼痛、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或持续性便意感、小腹坠胀等腹部不适。
性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会影响女性性行为和性功能;男性则会出现起
勃起功能障碍。
并发症
合并盆底疝、会阴下降、肛门直肠三角下降,可导致脱肛、
直肠脱垂、直肠黏膜脱垂等。
长期用力排便可导致血便和
黏液便,可能并发相关的直肠孤立性溃疡。
出现以下情况时请就诊:
出现盆底受压及脱垂症状:肛门、会阴下坠或坠痛,堵塞胀满感或阴道口脱出块状物等。
出现排尿、排便困难,排空不畅,残余尿继发泌尿系感染,直肠堵塞等症状。
出现尿失禁症状,因咳嗽、喷嚏或剧烈运动等发生尿失禁。
就医科室
妇科、盆底病专科
如患者出现
盆腔器官脱垂症状或泌尿生殖道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诊于妇科或单独的盆底病专科。
消化内科、泌尿外科、结直肠科
有些患者常合并排尿、便困难,排尿不长、排便不全,排便时宫体脱出,直肠松弛、膨出等,可就诊于消化内科、泌尿外科、结直肠科,需要多学科共同诊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穿着容易穿脱的衣服,以方便进行相应检查。
就医前,建议详细回顾发生症状的时间、变化情况等,以供医生了解病情变化过程。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何时出现过盆底受压及脱垂症状?
肛门、会阴下坠或坠痛,堵塞胀满感或阴道口脱出块状物等,程度如何?有无加重趋势?
有无大小便异常等症状?开始时间、发生原因、排尿排便频率及顺畅情况如何?
症状发生前,是否有咳嗽、喷嚏或剧烈运动等诱因?
病史清单
是否有便秘及排便不畅史、长期大便用力史?
既往分娩是否有会阴切开或阴部撕伤、牵拉术、产程延长术及分娩超重儿等病史?
有无慢性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例如慢性咳嗽、长期便秘、重体力劳动、长期站立或负重以及穿紧身胸衣、用力屏气等。
有无其他内、外科疾病史?如果有治疗经过如何?
婚姻状况及孕产史如何?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妇科检查及肛门指诊检查结果。
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检测结果。
影像学检查结果,主要包括:直肠造影检查、盆底超声检查、CT或磁共振检查结果。
诊断依据
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盆腔脏器脱垂的查体表现,通常就能够明确诊断。
病史
可能有妊娠、产伤、助产、巨大胎儿、羊水过多、产程延长等;
可能有盆腔手术史;
可能有慢性疾病;
可能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
排便紊乱,如大小便失禁或便秘等。
盆腔器官下垂,有不同程度的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明显,卧床休息则症状减轻。
辅助检查
妇科检查及肛门指诊
检查患者外阴和会阴状况、有无
盆腔包块、生殖道炎症以及肛门直肠括约肌收缩情况,并采用盆底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价患者盆底器官脱垂状况等。
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检测
参照Oxford肌力评级系统评估肛提肌收缩力。
影像学检查
直肠造影检查:观察有无
直肠前突、会阴下降、肠疝、直肠黏膜脱垂或内套、骶直分离等X线表现。
盆底超声:了解膀胱、尿道、阴道等盆腔器官的位置变化。
CT或磁共振检查:确定盆腔器官性质、病灶、部位、程度、脏器彼此的关系。
鉴别诊断
阴道壁膨出的鉴别
阴道壁膨出主要应与阴道壁肿物相鉴别。阴道壁肿物在阴道壁内,固定、边界清楚。
子宫脱垂的鉴别
子宫脱垂需要与宫颈延长和黏膜下肌瘤以及慢性
子宫内翻等鉴别。
如果是
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有月经过多病史,宫颈口见红色肿块,在其周围或一侧可扪及扩张变薄的宫颈边缘。
慢性子宫内翻很少见。阴道内见翻出的宫体,被覆暗红色,可见输卵管开口,三合诊检查盆腔内无宫体。
排便异常病因鉴别
某些
脊髓病变,神经系统有明显异常患者,应判定其是否有神经损伤情况;如肛门-会阴神经反射或肛门括约肌张力等方面异常也可引起出口梗阻等症状,神经系统的检查可以鉴别。
治疗目的:缓解排尿排便困难及疼痛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轻度脱垂伴有的排尿、排便症状,首选非手术治疗。若经系统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或症状加重,可考虑手术。目前普遍认为联合治疗的方法优于某一种单纯治疗。
一般治疗
包括高
纤维素饮食、适当增加体育活动,对增进肠道功能、促进通畅排便均有一定作用。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服用缓泻剂、灌肠、水疗治疗等方法也可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但对于严重的顽固性
出口梗阻型便秘治疗效果有限。
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可矫正明显的解剖异常,对盆腔或腹腔内脏的松弛病变实施紧固手术,包括盆底重建、子宫固定,直肠固定及冗长乙状结肠切除,必要时加
直肠前突修补等。
其他治疗
盆底肌训练:是通过主动收缩强化盆底肌的康复方法,可增加盆底肌肉群的张力。
生物反馈治疗:是将肌肉收缩所形成的生物电转变为可见图,治疗师通过图形指导患者自行操控盆底肌肉收缩与放松,从而提高盆底肌的收缩力与张力,加强尿道括约肌的力量。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原理是通过阴道内探头与体表电极产生不同强度的电流,刺激阴部神经。
磁刺激:是一种新型非创伤性的刺激神经系统的方法,是利用时变的电流流过线圈产生时变的磁场,从而在组织内产生感应电流,使某些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治疗技术,具有无创、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目前主要应用于尿失禁的治疗。
子宫托:是一种支持子宫和阴道壁并使其维持在阴道内而不脱出的工具。有支撑型和填充型。适用于以下情况:全身状况不适宜做手术;妊娠期和产后;膨出面溃疡手术前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中药和针灸:补中益气汤(丸)等有促进盆底肌张力恢复、缓解局部症状的作用。
治愈情况
通过物理治疗针对性地对盆底进行锻炼,对便秘及肛门疼痛均有一定的疗效。
对经过物理治疗失败的患者,仍应十分慎重地选择手术治疗,手术虽然可迅速缓解症状,但不是治疗的终结。因为盆底功能障碍与分娩、便秘等致长期腹压增高、全身纤维组织退行性改变、个体发育等多种因素有关。
若进行手术,术后注意肛门会阴锻炼及保持排便通畅,避免过度用力排便,配合其他治疗,以巩固疗效,避免复发。
危害性
影响生活质量
尿失禁、
盆腔器官脱垂、大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引起器质性病变
长期病变可能会引起泌尿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如形成相关的直肠孤立性溃疡等。
影响情感健康
长期影响生活质量可能会引起患者负面情绪和思想负担,
情绪障碍、焦虑、抑郁等。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应该增加粗纤维量,多食用蔬菜、水果,多饮水,帮助改善排便困难等不适,积极改善不适症状。
随诊复查
盆底功能障碍属于慢性退行性病变,应进行科学的长期管理,定期随诊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加重或复发。
建议遵医嘱按时进行随诊复查。
不同病因不同治疗方式的检查项目不同,例如对于盆底重建术后患者,术后建议规律随访终生,及时发现复发、处理手术并发症。
预防
对于盆底功能障碍,生活中的预防措施更重于治疗。
避免增加腹压的劳作
分娩过程中,应听从医生的指导,不过早、过度用力。
分娩后,应充分休息,经常改变卧姿,注意营养,体质虚弱的更要注意调理,要避免过早、过度操持家务及体力劳动。
产后避免重体力劳动。
盆底肌训练
产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进行体操运动,以锻炼骨盆底肌肉及腹壁肌肉。
盆底肌肉锻炼的方法为:做收紧肛门及阴道的动作,每次收紧5~10秒,间隔5~10 秒重复上述动作,连续做15~30分钟,每日2~3次,4~6周为1个疗程。
这项锻炼不仅适宜在产后进行,之后可以经常做。
积极预防和治疗使腹压增加的疾病
如果存在慢性咳嗽、长期便秘、肥胖等增加腹压的疾病,应积极治疗、积极减肥,去除这些可能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因素。
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避免重体力劳动和举重等增加腹压的活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