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是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品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可达到完成过敏测试、完成免疫接种和迅速麻痹皮下的末梢神经的效果
若规范操作、及时处理并发症,治疗过程相对安全
适用于药物过敏试验、结核病测试、预防接种以及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等情况
定义
皮内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或生物制品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常选择的注射部位有前臂掌侧下段、上臂三角肌下缘等。
皮内注射不是首选给药途径,仅用于某些疗法,例如药物过敏试验、结核病测试、预防接种以及
局部麻醉的起始步骤等。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皮内注射主要用于药物过敏试验,测试是否有结核病感染,接种疫苗以及局部麻醉等。
治疗效果
皮内注射一般吸收缓慢、便于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有利于药物过敏试验的安全进行和观察。
真皮层含有更丰富的细胞,可以更好地激发免疫反应,有利于注射疫苗后获得更好的预防效果。
皮内注射局麻药,可以迅速麻痹皮下的末梢神经,有利于减少操作和手术时的痛感。
安全性
皮内注射是少量药液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最常用的方法,创伤较小。
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皮肤隆起、注射部位渗液、瘙痒、肿胀和硬结、感染和过敏等并发症。
一般情况下,规范操作、及时处理并发症,治疗过程相对安全。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皮内注射是一种简单的有创性操作,其治疗难度相对较低。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皮内注射治疗的费用约在2.4~4元左右,详细价格以当地医疗服务价格为准。
但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自付费用会有所差别。
医院科室选择
各科室均可以开展皮内注射治疗,建议患者根据自身病情选择正规医院的专科就诊。
适宜情况
药物过敏试验和结核病测试
当需要测试是否存在药物过敏或结核病感染时,可通过皮内注射少量药物或结核菌素的方式来辅助判断。在完成皮内注射后,等待一段时间后便可观察注射部位反应来判断测试结果。
疫苗接种
需要以皮内注射的方式接种的疫苗包括卡介苗、
猴痘疫苗等。皮内接种疫苗的优点是它可以产生与皮下或肌肉注射疫苗相当的免疫反应,但剂量仅为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同时减少和活疫苗感染的风险。
局部麻醉
对于皮肤和软组织区域进行手术时,可通过将局麻药通过打皮丘的方式使对痛觉最为敏感的局部皮下的末梢神经麻痹,以达到减少的痛感的目的。
其他用法
近年来,皮内注射逐步应用于更宽的领域,如面部年轻化(皮内注射肉毒素),黄褐斑的治疗(皮内注射
氨甲环酸),急性带状疱疹性疼痛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皮内注射肉毒素)等。
不宜情况
绝对禁忌证
皮内注射特定药物前必须仔细询问患者有无相应药物严重过敏史,如有严重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操作。
相对禁忌证
注射部位有任何肿胀、发红、瘀伤、硬度、皮肤质地或颜色变化、刺激、疼痛或静脉扩张。
患者精神高度紧张、身体极度虚弱、不合作或精神障碍的患者(如躁狂、自虐倾向等)。
皮内注射属于常规医疗操作,在住院部、门诊、家中均可进行,一般不需要住院。
治疗前检查
皮内注射治疗前通常无需进行实验室检查,但需由专业医疗人员在治疗前了解患者相关信息,包括以下方面:
询问患者相关病史和一般情况,包括病情、治疗情况、过敏史、用药史等;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对用药的认知及合作程度。
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明确注射部位是否有皮肤病或皮肤表面感染,评估注射侧肢体活动度情况等。
了解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行皮内注射治疗,排除治疗禁忌证。
治疗前准备
安排生活工作
皮内注射治疗是一个常规的医疗操作,治疗过程耗费时间一般较短,但不同治疗目的的操作过程可能略有不同。建议根据治疗目的及治疗时间合理安排好生活工作及治疗时间。
宣教
在治疗前,医生和护士会详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皮内注射治疗情况,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患者和家属可通过这个过程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配合要点、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消除焦虑、紧张等情绪状态。
衣着配饰要求
患者行皮内注射治疗时建议穿着宽松的衣服,注意提前取下配饰等物品。
清洁皮肤
对于需要行皮内注射的部分进行皮肤清洁,减少感染风险。
环境体位准备
在一个清洁、安静、光线适宜的环境,取舒适体位,暴露注射部位。
用药准备
护士会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准备用物,包括:无菌盘、1ml注射器、4号针头、药液(按医嘱准备),一次性橡胶手套、手消毒液等。做药物过敏试验时备0.1%盐酸肾上腺素。
治疗前应仔细检查药物质量,发现药液变质、变色、出现沉淀、过期、药瓶有裂痕等现象时不可使用。
治疗前按医嘱抽吸药液,置于无菌盘内。
治疗过程
麻醉情况
无需进行麻醉。
治疗过程
操作人员准备治疗相关物品,戴好口罩,常规七步洗手法。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给药方法及时间。
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穿刺部位。
根据皮内注射的目的选择部位:如药物过敏试验常选用前臂掌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易辨认局部反应;预防接种常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
局部麻醉则选择麻醉处。
用75%
乙醇消毒皮肤(忌用含碘消毒剂消毒,以免着色影响对局部反应的观察及与碘过敏反应相混淆),待干。
二次核对患者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给药方法及时间,排尽注射器的空气。
进针推药,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以平执式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进针。待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左手拇指固定针栓,注入药液0.1ml,使局部隆起形成一半球状皮丘,皮肤变白并显露毛孔。
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嘱患者勿按揉注射部位,勿离开病室或注射室,继续观察20-30分钟,以做出判断。同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应立即通知医生护士,以便及时处理。
操作后再次查对:患者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给药方法及时间。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清理用物,洗手,做好记录。如此次皮内注射的目的是药物过敏试验,将过敏试验结果记录在病历上,阳性用红笔标记“+”,阴性用蓝笔或黑笔标记“-”。
治疗感受
由于皮肤神经末梢丰富,皮内注射时患者通常会感觉到比较痛,往往比其他几种注射方式(如皮下注射、静脉注射)感觉要痛一些,但通常可以耐受。
皮内注射后,在皮肤表面会形成隆起,这是正常现象,多数会在半个小时内消失。
若患者出现明显肿胀和疼痛等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前往专科医院对症处理。
治疗时间
皮内注射的时间一般比较短,数分钟内可以完成,但是药物过敏试验或接种疫苗时,需要留观20~30分钟。具体治疗时间需由专业医疗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如果本次皮内注射的目的是药物过敏试验,注射后不能离开病室或注射室,需等待20~30分钟后观察结果。如有不适应立即通知医生护士,以便及时处理。
拔针后勿按揉局部,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首次进行药物过敏试验或注射某种疫苗时,完成治疗后需留观30分钟后方可离开。
皮内注射后24小时内保持穿刺点处于干燥状态,避免接触水和污染物,避免用手搔抓和摩擦皮内注射部位皮肤,以免感染。
监测与检查
留意患者的穿刺部位是否有皮肤瘙痒、红肿、硬结等现象,有无呼吸急促、口腔、嘴唇或面部肿胀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饮食营养
饮食要适度而有节制:做到定量、定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进食时应保持愉悦的心情,做到细嚼慢咽、专注进食。
适当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如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豆类和坚果。
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奶、蛋、豆类和瘦肉等食物。
饮食宜均衡:应该粗细、荤素搭配,比例恰当,不可偏食。
宜进食新鲜、清洁的熟食:忌食生冷、不洁食物,饭前应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并发症及应对
皮内注射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疼痛、渗液、隆起、红肿硬结、瘙痒、感染等,大部分可以自行缓解。极少数情况下,皮肤皮内注射过敏原试验可以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皮内注射疫苗可引起注射部位
瘢痕疙瘩。
注射部位疼痛
由于皮肤神经末梢丰富,皮内注射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一般比其他注射方式如静脉注射要明显,但一般情况下程度可以忍受,可自行缓解。
如果注射前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惧,或注射时消毒剂未干透,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也可以引起疼痛。注射前充分解释,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注射利于减轻注射部位疼痛。
注射部位渗液
一般皮内注射需要注射到真皮层以上,吸收相对缓慢,且有可能会导致药液从针孔渗出,属于正常现象,无需按压和处理,一般情况下可自行好转。
注射部位渗液也可能和注射药液量过多有关,注射时精准控制注射药量,可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注射部位红肿和硬结
注射部位红肿和硬结属于注射局部组织的炎症
变态反应,一般比较轻微,无需任何处理,应避免搔抓或揉按,一般持续1~2天可好转。
对于较重的局部红肿和硬结,可以进行冷敷。
注射部位瘙痒
注射部位瘙痒是常见的注射部位局部反应。对于轻微的局部皮肤瘙痒者,应嘱患者勿抓、挠,可使用5%碘伏溶液外涂缓解症状。
如果注射部位瘙痒逐步加重,甚至出现荨麻疹,考虑药物过敏的可能。应及时就诊,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抗过敏药物来进行缓解,比如服用
氯雷他定片、
盐酸左西替利嗪片等。
注射部位感染
注射后用手抓挠、消毒不彻底、反复使用一次性针头及使用变质过期的药物等可导致注射部位皮肤的感染。
注射部位感染后可出现溃烂、破损等炎症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寒战、
高热等。此时应该及时就诊,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
严重的过敏反应
极少数情况下,皮肤过敏原试验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进行皮肤试验的诊室内必须配备适当的急救设备和药物(如0.1%盐酸肾上腺素),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并组织抢救。
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
药物皮内注射过敏试验观察期间,患者不可随意离开。注射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不适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注射部位瘢痕疙瘩
少数患者在皮内注射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瘢痕疙瘩(一种可呈粉色、红色、相同肤色或比周边肤色更深的较厚凸起状疤痕)。
瘢痕疙瘩的发生一般和
瘢痕体质有关,建议患过瘢痕疙瘩的人在接种疫苗时,条件允许时可选择无需皮内注射的疫苗类型。
恢复过程
在皮内注射之后,皮肤表面还会留下一个“小鼓包”,通常这是正常的现象,一般半小时左右就会慢慢消失。
若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通常可逐渐愈合,恢复至正常。
后续治疗
皮内注射给药结束后,勿按揉局部。
如果本次皮内注射的药物、疫苗或麻醉药属于首次注射,需要在诊所/医院观察至少30分钟以上,才能离开。
观察过程中需监测血压、心率等水平,监测皮肤是否出现
皮疹、红肿和瘙痒,如果出现血压降低、皮肤瘙痒、皮疹等情况,需要立即告诉医生及时处理。
日常生活
避免经常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免感染。
健康饮食,适量进餐,均衡饮食,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
日常注意多喝水、保证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劳累、熬夜,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