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口鼻生疮是发生于口鼻部位的多种感染性皮肤病的总称,临床以疖、热疮(
单纯疱疹)最为常见。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中医皮肤科、皮肤科
别名
无
危害
局部肿胀、疼痛,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影响进食。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能造成
瘢痕、
色素沉着等,影响美观。
饮食建议
以清淡饮食为主,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饮食,多饮水。
证候
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其证候表现具有较大差异性。早期多为局部发红、轻度疼痛,逐渐出现局部结块、脓头或水疱、脓疱,疼痛加重,周围皮肤潮红;溃破后流出脓液或淡黄色液体,局部可有结痂。
病因病机
多由心脾积热、外感热邪,或脾胃湿热、阴虚阳亢所致。
诊法
望诊、问诊、闻诊、切诊,结合血常规等。
证候分析
外感时毒型
症状:多发于外感后1~2日,伴有外感症状。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
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
脾胃积热
症状: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脾肾阳虚
症状: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脾胃虚弱
症状: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心肾阴虚
症状:溃疡颜色鲜红,数量多,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昼轻夜重,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咽干口燥,小便短黄,舌红,苔薄,脉细数。
血虚阴亏
症状:口舌溃烂多发于月经前后,伴月经先期量多,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虚火上炎
症状:口唇、舌、颊内黏膜有溃疡面,红肿疼痛,难进食,说话困难,舌质红,脉弦滑数。
治法
本病以中药治疗为主,辅助以外用治疗。
辨证论治
口鼻生疮多为火热毒邪致病,临床治疗首先应辨别实火、虚火。详见“内治法”
主要治则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内治法
1.外感时毒型
治则: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方药:
金银花、
连翘、藿香、
木香、
佩兰、
茯苓、神曲、
枳壳、
葛根、
白术、代
赭石、
旋覆花(包煎)。水煎,每日1剂。
2.脾胃积热
治则: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方药:栀子、
黄芩、连翘、
大黄、
芒硝、薄荷、黄连、竹叶、
甘草。水煎,每日1剂。
3.脾肾阳虚
治则:温补脾肾,引火归原。
方药:制附片(先煎30分钟)、肉桂、
熟地黄、
山茱萸、山药、
牡丹皮、茯苓、
泽泻、
苍术。水煎,每日1剂。
4.脾胃虚弱
治则:补中益气,健脾化湿。
方药:
黄芪、
党参、
当归、陈皮、柴胡、
升麻、藿香、茯苓、白术、甘草。水煎,每日1剂。
5.心肾阴虚
治则: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生地黄、
地骨皮、山药、泽泻、山茱萸、
野菊花、连翘、升麻、
砂仁、
桑寄生。水煎,每日1剂。
6.血虚阴亏
治则:养血益阴,潜降虚火。
方药:当归、
白芍、生地黄、
淡竹叶、茯苓、牡丹皮、栀子、柴胡、
麦冬、
五味子、
玄参。水煎,每日1剂。
7.虚火上炎
治则:去腐、解毒。
方药:
胆矾。将胆矾涂于溃疡面,不要研成粉,以防过量。
外治法
1.
青黛散、
锡类散、
珠黄散、
冰硼散。四药任取一种敷于患处,每日4~5次。
2.炮姜、
木鳖子、
吴茱萸。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水调匀,贴脐上,以纸盖之。
3.
干姜(炒黑)、黄连。将两药研细末,搽患处,涎出即愈。
西医治疗
以局部应用干燥、收敛和防止感染的药物为主。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局部应用
硫酸锌溶液、
氧化锌软膏,亦可根据情况选择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治疗。
日常调理
1.注意口腔卫生,避免损伤口腔黏膜,避免辛辣性食物和局部刺激。
2.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免情绪波动。
3.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4.注意生活有规律、营养均衡,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
饮食调理
要注意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少抽烟喝酒。
其他注意
忌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避免挤压,以免感染扩散。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