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外伤导致的脑部一过性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昏迷、头痛、头晕等
以休息为主,可给予药物及心理治疗
大多在2周内自愈
脑震荡是什么?
定义
脑震荡是因头部外伤导致脑部轻度损伤的疾病。
发病情况
本病尚无权威发病数据。
无明确的好发人群,但某些情况会增加头部外伤的风险,如交通事故、格斗运动、摔倒等。
脑震荡做CT检查好还是磁共振检查好?
脑震荡可根据情况采用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头部CT在发现
颅骨骨折方面具有优势,检查速度快,适合急诊抢救。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孕妇不宜采用。
磁共振对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对脑内挫伤、出血的诊断价值高,没有辐射,孕妇也可使用该检查。但对于体内有金属、支架、起搏器的患者,或有幽闭恐惧症者不能选择磁共振检查。
脑震荡会留后遗症吗?
脑震荡一般不会有后遗症。
脑震荡属于轻型
颅脑损伤,一般情况下经过休息可在2周内自愈,无须特殊治疗。
本病可以引起短时间的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影响正常的生活。
症状较重时,可通过镇痛(如布洛芬、
双氯芬酸等)、镇静(如地西泮、氯硝西泮等)等药物对症治疗。痊愈后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影响。
脑震荡恢复期应该注意什么?
脑震荡的恢复期应该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预防外伤、心理疏导等。
发生脑震荡后,建议卧床休息,减少脑力、体力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饮食方面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饮料。
预防头部再次受到外力撞击、头部着地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外伤。
在恢复过程中应给予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恐惧等情绪。
致病原因
本病是由头部外伤引起的。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脑干网状系统短暂受损
头部外伤时,脑脊液冲击、暴力冲击使得颅骨内的压力发生变化,脑血管功能出现紊乱,脑干(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发生扭曲和牵拉,导致脑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引起相应症状。
弥漫性轴索损伤
外伤导致脑部神经细胞发生病变、脑脊液中的神经物质和电解质出现紊乱,导致脑部神经功能出现异常。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会增加头部外伤的发生风险。
生理因素
婴幼儿、老年人、孕妇、肥胖的人等容易摔倒,摔倒时如头部发生磕碰可造成头部外伤。
疾病
严重心律失常、
脑血管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梅尼埃病、下肢骨或肌肉疾病、腰椎疾病、贫血、低血糖、
直立性低血压等疾病可导致突然摔倒,造成头部外伤。
意外事故
交通事故、高空坠物、意外摔倒等可造成头部外伤。
体育运动
拳击、柔道、摔跤等格斗类运动,足球、篮球、橄榄球等容易发生身体冲撞的运动,登山、蹦极、滑雪等容易发生碰撞的运动,可造成头部外伤。
暴力
打架斗殴、被虐待、战争等暴力因素,可造成头部外伤。
药物
降压药、降糖药、控制心律的药有可能会使血压、血糖降低,增加摔倒的风险,摔倒后可造成头部外伤。
主要症状
受伤时
晕厥
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表现为短暂性的意识丧失(昏迷)。
意识丧失的时间长度不固定,多为数秒至数分钟,大部分可在半小时内清醒。
意识模糊或意识恍惚
有些情况下会出现无法交流、反应迟钝、神志混乱等情况,但不出现意识丧失。
意识恢复后
意识恢复后会出现一些症状,这些症状可持续数日或数周,多在2周内自行缓解,有些情况下也可持续更长的时间。
逆行性遗忘
不能回忆受伤当时及受伤前较短时间的事情。
能正常回忆受伤之前的往事。
头痛。
头晕:可感到自身或周围事物发生旋转。
乏力。
失眠:表现为不易入睡、睡眠时间减少、易醒且醒后不易入睡等。
耳鸣:耳内出现嗡嗡声、蝉鸣声等异常声响,而环境中并无发生此类声响的情况。
心悸(心慌)。
畏光:不敢在阳光下睁眼。
情绪不稳:可出现易怒、焦虑、紧张等情绪。
记忆力减退:对新发生的事情记忆力下降。
其他症状
面色苍白。
出冷汗。
呼吸幅度变浅且频率变慢。
瞳孔大小改变。
脉搏变弱。
血压下降。
就医科室
神经外科
头部受伤一段时间后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畏光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头部存在明显外伤,或受伤后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情况,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多有外伤史,就医前避免自行搬运患者,以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
如患者有明显出血,应立即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加压包扎伤口。
特别提醒:等待救援期间,可帮助患者盖上衣物或被子保暖,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等情况。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没有意识丧失或意识不清的情况?
意识丧失前在做什么?能想起来吗?
是否有失眠、头痛、耳鸣、畏光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受过头部外伤?怎么受伤的?
是否患有脑血管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
其他检查:脑脊液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苯二氮䓬类药物:地西泮、氯氮䓬、阿普唑仑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头部受伤的经历。
临床表现
受伤后出现晕厥或意识模糊、头痛、头晕等症状。
体格检查可发现血压降低、脉搏强度变弱、瞳孔大小改变、呼吸频率增加。
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包括反应能力、平衡能力、生理反射、感觉能力等多正常,没有病理性反射。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
可以检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浓度、转氨酶、肌酐等指标。
可用于排除其他疾病。一般情况下无明显异常。
注意事项:进行血生化检查前须保持空腹,即禁食6小时,禁水4小时。
影像学检查
头部CT、头部磁共振等
检查头部的结构,判断是否存在异常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无明显异常,可用于排除其他脑部疾病引起的
意识障碍。
注意事项:
头部CT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耳环或耳钉等。
磁共振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如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腰椎穿刺检查
可以检查颅内的压力和脑脊液成分。
颅内压力、脑脊液都处于正常范围,可用于排除其他疾病。
注意事项:
检查时按照医生要求摆好姿势,一般是侧卧的同时屈膝,并用双手抱住,头尽量靠近膝盖,使背部向后弯曲。
检查后去除枕头平卧至少8小时。
鉴别诊断
脑挫裂伤
相似点:头部外伤引起。症状有意识丧失、头痛。
不同点:
脑挫裂伤影像学检查可出现软膜下出血、脑坏死等。症状多较严重。
硬膜下血肿
相似点:头部外伤引起。症状有意识丧失、头痛。
不同点:
硬膜下血肿病情较重,还会出现剧烈呕吐、一侧瞳孔大小改变、偏瘫等。影像学检查可见血肿病灶,有助于鉴别。
颈椎损伤
相似点:外伤引起。意识丧失、恍惚。
不同点:颈椎损伤会出现颈部疼痛、胸部以下感觉和活动障碍、呼吸困难等表现。颈椎CT或MRI检查可有椎体骨折,小
关节脱位,脊髓、神经受压等表现,有助鉴别。
治疗目的
本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症状严重时可通过治疗缓解症状。
一般治疗
急救
发生外伤后应避免活动。
如意识丧失,可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搬动患者。
拨打120,等待救护车到来。
恢复期
注意休息。
避免刺激性的食物或饮料。
避免剧烈活动。
舒缓情绪,避免紧张焦虑。
如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应避免开车、高空工作。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多用于缓解症状,需要按照医生指导用药。
镇静药
用于易怒、紧张、焦虑等情绪严重时缓解情绪,也适用于抽搐发作时。
常用苯二氮䓬类药物。
可能会出现嗜睡、头痛、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
镇痛药
用于头痛严重时缓解疼痛。
脱水药
常用甘露醇等。
肠外营养药物
通过营养补充提高免疫力、恢复自身修复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
治愈情况
本病一般情况下可在2周内自愈,无须特殊治疗。
症状较重时,通过对症治疗,症状可缓解。一般不会产生后遗症,痊愈后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影响。
危害性
本病可以引起短时间的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影响正常的生活。
日常管理
作息管理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避免劳累。
避免过度用脑,可通过减少阅读、看电视等方式减少脑部活动。
饮食管理
日常饮食宜清淡,忌过饱过饥、过冷过热、忌辛辣刺激的食物。
增加每天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保证膳食纤维、矿物质(尤其是钙、铁等)和维生素的供给。
补充动物内脏、鸡蛋、豆类、酵母及坚果类食物。
避免饮用含糖饮料、酒精、浓茶和浓咖啡等。
治疗期间需严格按照医师指导选择饮食方案。
安全管理
有头痛、头晕等症状时避免开车、高空工作等行为。
外出时最好由他人陪同。
情绪管理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
可通过听轻音乐,与亲友聊天等方式舒缓情绪。
随诊复查
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定期复查。
及时就诊
如果出现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做好防护
儿童
婴幼儿最好在有护栏的床上活动或睡觉,应避免跌落。
避免大龄儿童从高处跳下,或乱跑受伤。
如家所在的楼层较高,窗户应安装防护栏等,避免儿童从窗户跌落。
老年人
老年人走路时应避免过快或奔跑。
如老年人行动不便,可使用助行器、轮椅,或由他人搀扶。
如有条件,家中应安装扶手等无障碍设施,方便老年人活动。
老年人上下楼时应尽量乘坐电梯,避免走楼梯。
避免在夜里或光线不佳的环境中行走。
孕妇
孕妇活动时应缓慢。
行走时应注意脚下,避免绊倒。
肥胖的人
应及时减肥,控制体重。
运动过程中应注意避免跌倒损伤。
治疗疾病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高脂血症等,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治疗,按时、按量用药。
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发作时,应缓慢坐下或躺下,避免摔倒。
降低意外发生的风险
遵守交通规则,在规定的区域行走或行驶,避免逆行或超速;骑摩托车、电动车应戴头盔。
风力较大的时候应避免外出,行走时应注意高楼的坠物。
走路时应注意脚下,避免摔倒。
合理运动
运动前做好热身、穿戴好防护用具。
在正规的场地进行运动。
运动过程中按照要求进行运动,避免违规或过度运动。
避免暴力
避免打架斗殴。
如被虐待,应及时报警。
合理使用药物
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药物,避免自行停止或过度使用药物。
用药后出现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