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发病后神经功能损害未完全恢复而遗留的一系列表现
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减退、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
通常与初始病情严重、未及时、规范治疗有关
以康复治疗为主,配合基础病治疗
定义
脑梗死后遗症是指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仍残留的神经功能障碍。
可涉及肢体运动、感觉、言语、吞咽、认知等多个方面,表现与脑出血、
脑栓塞等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病后遗症类似。
脑梗死后遗症并没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有的患者发生在发病后6~12月,但大多发生在发病后1~2年。
发病情况
我国每年新发
脑卒中人数约240万,其中脑梗死患者占比达70%~80%。
脑梗死多发于40岁以上,50~70岁为高峰。
我国脑梗死后遗症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但有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发病1年内的致残率为17.6%。
致病原因
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脑部血管狭窄、闭塞,引起局部供血中断,造成的脑组织损伤。
对于初始病变较为严重、救治不及时、有效或存在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已经造成的神经功能损害往往无法完全弥补,因此在恢复期后会残留一部分神经功能障碍。
根据病变部位、范围不同,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也有所差异。
高危因素
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容易遗留脑梗死后遗症。
损伤范围大,累及脑部多个功能区或关键功能区。
发病早期救治不及时或治疗措施不当。
恢复过程中未能做好二级预防,如抽烟、饮酒、过食油腻等。
恢复过程中未能规范、坚持进行康复治疗。
因易栓症、
血管畸形、血液病等原因发病者,复发率高,反复发病会增加脑梗死后遗症发生的概率。
高龄患者。
主要症状
运动障碍
偏瘫:是最常见的表现,主要包括一侧面部及肢体力量减弱、活动不便,如口角歪斜、不能举物、抬起费力或不能抬起、走路拖曳,也可出现一侧肢体完全瘫痪,不能活动。
肌张力变化:常伴有
肌肉痉挛,表现为主动或者被动屈伸关节时感到阻力高于正常。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肌肉异常松弛,关节活动阻力小于正常。
共济失调:指协调运动能力下降,无法完成精细动作的协调、平衡能力的掌握等,最常见的表现是
步态不稳、动作笨拙。
感觉障碍
常表现为感觉减退、麻木、疼痛等。
言语障碍
主要是说话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受到影响,多为多种障碍同时出现:
能听懂别人说的话,但是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
没有语言表达障碍,但对语言的理解有障碍,表现为不仅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表现为看到一件物品时能说出它的用途,但却叫不出名称。
构音、吞咽障碍
发声困难、吐词不清等。
认知、心理、精神障碍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下降,无法计算,甚至痴呆。
情绪多变、焦虑、抑郁、激动、易怒等。
躁动、淡漠、人格改变、思维混乱,出现幻想、幻听等幻觉。
视力障碍
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
其他
可出现癫痫、头痛、眩晕、失眠、多汗、心悸、大小便失禁等。
并发症
压疮
患者如长期卧床,可因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坏死。
最常见于骶尾部,受压皮肤可出现红、肿、热、麻木、疼痛等,严重者可形成溃疡,甚至继发感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长期卧床或下肢下垂时间过长所致。
可见患肢肿胀、局部皮温稍高,严重者可有肢体远端坏死。
血栓脱落可引起
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咳嗽、
咯血等,危及生命。
肺炎
肩部问题
表现为肩痛、手肿痛、肩部肌肉萎缩可触及明显凹陷以及肩部运动障碍等。
其他
偏瘫肢体活动减少,可造成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挛缩。
吞咽障碍可影响患者进食,出现胃食管反流,造成营养不良。
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可引起骨质疏松。
就医科室
康复科
脑梗死患者一旦病情稳定,应及时请康复科会诊或到康复科就诊,进行相关康复训练及治疗。
神经内科
若原有症状突然加重或出现新发出现,需考虑脑梗死复发、再发,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提供早期发病、诊治的诊治病历、检查资料,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患者多存在活动不利或有沟通交流障碍,建议家属陪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
是否有智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烦躁、亢奋等表现?
病史清单
脑梗死发病多久了?是第一次发病吗?
是否患有其他神经系统或全身性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
康复评估:认知功能检查、吞咽功能检查、语言功能评估、心理状态评估。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通常可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病史
患者有脑梗死病史,发病时间超过6个月。
临床表现
症状
有偏瘫、感觉减退、失语、吞咽困难、记忆力下降、视力障碍等表现。
查体
以下检查可以让医生更充分地了解病情,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肌肉力量检查:通过患者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判断肌肉情况。
皮肤感觉检查:用棉签在患者皮肤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皮肤,根据患者反馈的情况,评估
感觉障碍的程度。
吞咽功能检查:通过观察患者喝水有无
呛咳来评估吞咽功能。
认知功能检查:可通过常识问答、计算、图片辨认等评估智力水平。
语言功能评估:通过让患者复述完整句子,或主动说出完整句子,或阅读等,评估语言障碍情况。
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等。
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贫血、感染,全身营养状况、电解质水平、肝肾功能和代谢情况如何,是否有凝血障碍。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检查、磁共振检查(MRI)
了解脑实质的病变情况。
可明确脑组织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病变所处时期,从而评估恢复情况。
CT检查有一定辐射性,有金属假牙、体内有金属植入(如心脏支架、起搏器等),需提前告知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能进行检查。
鉴别诊断
脑梗死后遗症病史、临床表现较为明确,一般无需进行病因鉴别。但对于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要与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进行鉴别。
废用综合征
相似点:均可出现肢体力量下降、耐力减退等表现。
不同点:废用综合征可发生在任何长期卧床,缺乏运动的人群。主要因运动不足,引起继发性的肌肉萎缩、心肺功能下降、骨质疏松;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如未及时规范康复治疗,常合并出现废用综合征,造成功能障碍重于实际的表现。
误用综合征
不同点:误用综合征是指因错误的康复训练造成人为损伤,使原有的症状加重或出现新损害,可见于任何人群,包括脑梗死后遗症患者。
治疗目的:维持残存神经功能状态,尽可能改善功能障碍,防止复发、再发。
治疗原则:以康复治疗为主,同时进行日常自理能力训练和基础病治疗。
病因治疗
脑梗死后遗症期需在医生指导下坚持用药,需做好二级预防,预防复发。
康复治疗
改善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感觉、认知、心理、言语、吞咽等全方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
运动障碍
运动功能训练
被动锻炼:在治疗师帮助下活动上、下肢,可预防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粘连。
主动锻炼:进行主动翻身训练、坐位训练、起床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
抗痉挛治疗
通过保持正确的摆放姿势,被动伸展、分指板固定等方式缓解
肌肉痉挛。
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可用于选择性治疗局部痉挛。
其他
生活训练:通过训练和辅助偏瘫侧肢体完成日常生活活动。逐渐恢复独立吃饭、穿衣、洗漱、如厕等活动。
矫形器具有稳定与支持、固定与保护、预防与矫正畸形、减轻轴向承重等功能,也可用于辅助肢体锻炼,减轻肢体畸形和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触觉(浅感觉)和肌肉运动感觉(深感觉)可通过特定感觉训练而得以改善。
浅
感觉障碍训练:以对皮肤施加触觉刺激为主,如使用痛触觉刺激、冰-温水交替温度刺激、选用恰当的姿势对实物进行触摸筛选等。
深感觉障碍训练:须将感觉训练与运动训练结合起来,如在训练中对关节进行挤压、负重,充分利用健肢引导患肢做出正确的动作并获得自身体会。
认知障碍
记忆力训练:通过复述、首词记忆、笔记本、手表、电脑等辅助方法及工具;通过整理家庭环境,减少杂物等环境改造方法,减轻记忆负荷。
计算力训练:包括心算、估算训练,如数字卡片、加减法计算等。
思维训练:通过讲故事、问答、拼图等方法,训练患者的思维活动。
言语、构音障碍
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训练患者作出正确回应,从而改善语言表达、理解能力。
训练患者的肌肉松弛水平、发声水平和构音器官的运动等。
对严重障碍者,可使用手写板、交流板等方法。
吞咽障碍
通过改变进食姿势、调整食物性状等,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患者克服
吞咽障碍。
通过直接(有食)及间接(无食)训练来改变吞咽的过程,还可采用口腔温度刺激、触觉刺激、吞咽手法等方法。
排泄障碍
可通过盆底肌训练改善大小便失禁。
心肺功能障碍
可通过康复踏车、心肺运动训练单车、平板步行训练、水疗等方法训练。
中医康复治疗
针灸、按摩、推拿等方法可以缓解疲劳,调整肌张力,改善吞咽障碍等。
其他治疗
可通过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无创神经调控方法促进运动、认知、语言等功能恢复。
治愈情况
进入后遗症期的脑梗死患者,其脑功能神经可塑性较发病早期、恢复期已大大下降。因此治疗较为困难,治疗效果通常不理想。
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
当损伤量较小、神经细胞受损较小时,部分后遗症可随时间推移而有所改善,反之则难以恢复。
在病情稳定后及时、坚持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后遗症。
如果延误治疗,超过半年甚至一年后,恢复速度以及康复可能性则逐渐降低。
危害性
脑梗死后遗症对患者生活、工作、社交、心理均可造成严重影响。
难以独立穿衣、吃饭、如厕,严重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不能翻身、坐起、站立、行走,造成活动不便。
失语会导致无法理解他人言语或不能自我表达等。
记忆力下降、痴呆、人格改变、抑郁等可造成社交困难。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有
吞咽障碍的患者,需要通过鼻饲、专用的营养液、静脉输液等方式补充营养。
同时可适当添加蛋白粉,以增强免疫力。
可以正常进食者饮食注意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
戒烟、戒酒。
生活管理
规律生活,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用力。
放松心情,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症状。
患者及家属要认真学习家庭训练方案,出院后坚持训练。
家属应积极、耐心地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及语言锻炼,同时做好防护,避免坠床、跌倒等意外伤害。
卧床患者的家庭护理
口腔护理:协助患者漱口、刷牙等,以保证口腔卫生,增进食欲。
皮肤护理:定期洗澡,卧床患者每2~3小时翻身一次,保持被褥清洁、干燥。
大小便护理: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可在床上垫塑料床单,也可用成人尿不湿,但要注意及时更换,并清洗会阴部位。
随诊复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一般1~3个月需要复查一次,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复诊检查项目一般包括头颅CT、头颅MRI检查,神经系统查体,康复功能评估等。
患者出现原有症状加重或有新发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预防
预防脑梗死后遗症的重点在于发病早期积极治疗、规范康复及预防复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突发肢体麻木、无力、失语等症状时,立刻就医,规范诊治。
已发病的患者积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础指标。
根据医生要求使用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药物进行二级预防。
按照医生建议的方案坚持完成康复及运动训练。
养成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